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

2011-08-15 00:48祁伟成
科学之友 2011年7期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建筑

祁伟成

(太原市文物局,山西 太原 030025)

1 秉承修缮原则

1.1 坚持原样性的修缮

对所有文物的修缮,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是保护修复古建筑的一个宗旨和出发点。

凡是古建筑都会留下历史的印痕,让人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因此保护古建筑就是要承认其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真实的历史文物,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煞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都是不可取的。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古建筑不论是官式做法还是民式做法,它都是文物,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瑰宝。古建筑代表着当时社会生产、生活、艺术风格、风俗习惯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力水平。这样一件历史的物证,是不可再生、再造的,如果修坏了就无法挽回,是无价的。因此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就是要认真分析其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深刻总结古建筑修复和维护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按照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修复,核心就是坚持原状修缮。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要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使之“延年益寿”。因此,修缮的过程要坚持采用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工艺,这样才能显示出古建筑的文物价值。而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与传统建筑是相对立的,不能简单的将两者合二为一。那些混凝土和钢材无法再现砖石和木结构的美,古建筑的修复和重建应当采用传统的砖石木材和传统工艺,这一概念是必须要明确的。

除此之外,传统的工艺和传统的形制必须要坚守,古建筑是我国灿烂的建筑文化的真实反映,我们不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和加工,能做的只是去维护和保证它的真实和稳固。因而,我们进行的只是一项修复的过程,不是创新的过程,目标就是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

1.2 从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思想出发进行修缮

古建筑的建筑风格是十分讲究风水格局的。风水学在我国的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和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是我国古代建筑构造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技术,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学在实用的层次上,蕴含着前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建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理论层面上,还大量的吸收了易学哲学的观念和理念。

然而,现在的修缮技术对于风水方面的讲究已经渐渐的淡漠了,甚至有人认为这些不过是些封建迷信,对此嗤之以鼻。

风水学说虽然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难免存在局限。但要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就要了解风水学,它是古人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如果将其全盘否定就不能在修缮的过程中领会前人的建筑理念,也就不能达到按原样修复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这一综合性的理论,对其进行精心研究和科学的总结,使其为现在的古建筑修缮更好的服务。

修缮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不能丢弃古人的一些思想。要了解和尊重古人的思想和观念,才能做到修缮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建造时的初衷,做到原样的修复。例如,古代建筑讲究在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摆放有不同的规范。在安居乐业时,讲究“左为上,左为贵,左为前,左阳右阴,左雄右雌”;但在战乱时期,正好相反。在建筑规划方面,“文崇仁,武尚义”;建筑命名方面,往往阴阳相合、左右相应。文与武对应,仁与义对应,天与地对应,日与月对应,春与秋对应,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对应。还有就是在建筑修饰方面,以门前摆放的石狮为例,也一定是左雄右雌(爪下有绣球者为雄狮,爪下有幼狮者为雌狮),以及楹联无一不体现出由左而右,左上右下,左前右后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有序的不能阴阳错位的。

从古建筑中,随处可以看到古代建筑思想的妙用,领略到我国古代工匠灵活运用这些思想的智慧。但在倡导与国际接轨的今天,精神文化是多元的,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建立起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自觉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古建修缮方面,不可盲目的与世界接轨,如果上下移位、阴阳倒置,那就没有特点,也就没有价值了。要是把这些传统和特点都丢掉了,也就一钱不值了。

1.3 修缮时注意民族特色和地方手法的结合

由于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因此,建筑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一元化或全球一体化的。然而,恰恰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的建筑上演了“建筑一体化”。要保证古建筑的传统和原样,就一定要注意到修缮时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手法。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就其汉族而言,由于地域的不同,在建筑风格上又各有特色。以山西为例,山西的古建筑技术在上千年来的发展中大量地吸收外来民族的经验,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出了一套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建筑技术。如关于建筑屋顶举折的确定,有“五、七、九,可的陡;五、七、八,平不塌”以及“上面滑开瓦,下面溜开马(指第一举平缓,最后一举陡峭)”等等。因此,在修缮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和学习这些民间做法和地方特色就会脱离地方特色,不能很好地完成古建筑修缮工程。

因此古建筑修缮时就应该从整体的观念分析掌握传统建筑文化整体的内在的有机规律,从本民族的建筑特色和精髓出发,结合历史文化、建筑遗构方面的知识,扎根于民族文化进行修缮。修缮时决不能全部依靠西方的技术,更不能持固有、守旧的观念、采取“复古”、“仿古”的简单方法模仿。在保证古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从传统精神中吸取营养,寻求新技术与古建筑的结合,达到在地域上、时间上相配套,进而突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时间和技术上的协调发展。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过程,就是让古建筑焕发历史美感,把古建筑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完美地展现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尊重历史、感受历史,给人一种美的震撼。

2 重视技术的传承

我国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新的先进技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工艺技术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1 传统技术的渐渐流失

传统的木瓦等技术工种有被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所替代的趋势。单就目前看到的,农村的房子一般也都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小塑钢门窗等现代建筑材料,而传统的木结构的房屋、门窗已基本看不到。这样的发展我们不能将其认为是一种遗憾,要承认技术和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但同时大家更应该注意到传统工艺技术正面临着一种危机。

文物古建筑的修缮虽然离不开高科技的各种手段,但更为重要的是靠传统工艺的制作,传统匠人手工制作的各种构件逼真、朴实、大气,让人感受到一种沉淀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现代的机械制作构件让人感受不到赏心悦目和古建筑的悠久历史,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现代感和时代气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这种由于修缮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效果差异会越来越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修缮过的古建筑要比现在修缮的要好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更多的会从现在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忘记了要结合古建筑的年代和背景去修缮,越来越多的现代概念的介入,导致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变化。

2.2 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匮乏

古建筑修复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修缮的成败。可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专门从事学习古建筑修缮的木工和瓦工等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并且社会上没有专业培养这些人才的部门和其他机构。老一辈的师傅虽然有手艺,但无法传承下去。青年一代的匠人潜心专研学习的少,多为干一时算一时,没有长期的打算。这些都不利于古建筑修缮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并且由于监管和督导力量微弱,承担古建筑修缮的单位雇用部分没有从业资格的人员,有的是为了利益而层层分包,最后安排一些并非专业从事古建筑修缮的人员去进行修缮。而这些人员由于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并不具有从业的资质,在修复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导致毁坏文物事件的发生。

在古建筑修复的问题上,我们在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同时,更要保护传统技术,要重视技术的传承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因此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工艺技术人才。而这些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精湛的传统工艺,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的修养和素质,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也要借鉴西方的技术,学习前人的精神。培养出新一代的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修缮技术的专业化人才,让其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古建筑艺术技术,使中国古建筑修缮走向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

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的艺术瑰宝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现代建筑的风格和式样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技术层面上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对于建筑保护和修缮的经验。但我们所要坚持和坚守的就是要建立中国建筑文化的自觉意识,在修缮的过程中正确的领悟到古建筑的传统美,并按着凝结在古建筑中的传统思想去进行修复,这些都是今后发展一定要坚持的方向。

同时,由于目前面临着传统修缮人员技术断代的危险,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古建筑的美和对于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古建筑的学术研究和技术保护的活动中来,使传统的古建筑修缮技术和古建筑一样代代传承下去。

总之,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对古建筑这份文化遗产予以实质性的关注与保护,使之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完整的重现历史的艺术瑰宝,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及时地采取保护修缮工作,纠正已经存在的问题和正在发生的诸多问题。这需要各层次,多学科,各方面的人员进行共同的努力,这样才能保证传统修缮技术的传承,也只有传统修缮技术得到很好的保护,才能保证古建筑的历史之美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古建筑历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