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2011-08-15 00:52丁奇鹏
科技传播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中景特写全景

丁奇鹏

双辽市广播电视管理局,吉林双辽 136400

作为电视媒体,电视新闻靠着其独特的动感画面和声音的有机融合,成为大众了解自身、了解社会和世界发展变化最直观的窗口。电视不同于其他的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它是采取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利用时空交织的手法反映新闻动态的特点,传递信息、表现主题,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而广播是以声音进行传播,报纸是以文字形式做报道。电视画面是电视新闻反映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手段和最主要的元素,一幅画面,一个镜头,短短几秒钟,却展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瞬间的时空里,却蕴含并蓬勃着画面的主体强势、陪衬效果、环境展示、空白切割4个主要的构图艺术要素,它对观众视觉的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及对观众心理的说服力是不言而喻的,在观众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得到艺术享受与精神愉悦,这就是电视画面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画面是电视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占有主导地位。人们在褒扬某些电视新闻值得一看,就是因为它的画面在形体、色彩、表情空间等要素中赋予了充足的信息细节,是在实实在在地说话。一条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独具魅力的画面,没有好的画面也就无所谓好的电视新闻。画面是电视新闻的优势。一幅好的画面胜过一千字一万字。画面具有直观性,给人的感受、印象、刺激最为深刻。在一些情形之下,画面可以直接表现所报道的内容,特别是表现那种可视性强的新闻时,画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例如,全国优秀电视新闻《乡长的奥迪车和岌岌可危的学堂》,一辆崭新的奥迪车驶进乡政府的院内,保养良好、笑容可掬的乡长围着心爱的奥迪车转了一圈;没有校门的长青乡小学,三根木方支撑着教室的右山墙,破旧的黑板,残损的课桌椅。这是一条无需多用解说词的优秀电视新闻,这几个画面语言组合在一起,画面内涵极其深刻,强烈地冲击观众的思维,表现的思想内容不言而喻,立即引起观众的视觉兴奋和认真思考,使观众在没有语言的解释下就看懂了新闻。倘若记者使用大量的解说词来叙述这条新闻,势必影响和削弱画面的力量和作用。因为画面本身清楚地展现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无须再画蛇添足。

电视画面本身就有语言,可以直接叙述新闻事件。以体育新闻为例,各种体育比赛的最后结果都可以用画面语言来做报道。具体说,在竞赛400m决赛中,完全可以用画面代替语言来报道决赛结果。画面语言在这条新闻中可做这样的安排:1)田径场全景;2)运动员准备赛跑的全景、中景、特写;3)观众全景、近景、特写;4)运动员赛跑的全景,第一名的全景、中景、特写;5)第二名及第三名的全景;6)观众欢呼助威的全景或中景。这种安排基本满足了观众的要求,再加上简短的解说词就成为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一般情况下,只要画面语言能够说明的问题,就无须用文字来叙述。能够用画面语言来表现的新闻一般都是可视性强的新闻。

由此可见,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摄像记者只有充分发挥画面语言视觉功能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因此,作为电视摄像记者必须努力提高观察能力,熟练掌握运用画面语言,使之流畅地运转起来,这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电视新闻是由一幅幅画面组合而成的,这种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则,不同景别的画面表示不同的含义,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新闻事件。全景在一组蒙太奇画面中具有“定位”作用,指示主体在特定空间的具体位置,着重揭示画面内主体的结构特点和内在意义;中景是电视画面中最常见的景别,能够展现物体最有表现力的结构线条。人的脸部和手部的细节活动、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擅长叙事;近景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可以产生近距离交流感;特写、近景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兴趣。以会议新闻为例,第一幅画面用大全景表现会场和会标,告诉观众这是个什么样的会议;第二幅画面用小全景表现主席台就座的人,使观众知道参加会议的有哪些主要人物;第三幅画面用近景、特写直接表现发言者;第四幅画面综合运用中景、近景、特写表现正面与会听众,如认真听、做笔记、思考等;第五幅画面穿插给出讲话人和与会者的不同角度的形象。几个不同景别画面的组合运用,即使不用配音,观众也能对这次会议有个初步了解。

所以说,摄像记者在新闻拍摄前,应了解新闻发生的过程和内容,同时要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镜头,然后,按照思维和形象两方面的逻辑顺序,将该新闻连贯,流畅地拍摄完。在具体拍摄时,每一个镜头的长度一般在5s~7s,在确保观众看明白的前提下,每个镜头尽可能说明较少的内容,切忌包罗万象。凡是属于新闻内容表达以外的人或物,均要排除在画面以外。大多电视新闻的长度都在1min左右,因此在拍摄时,不要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角度,如仰拍、俯拍等,要多考虑构图和布光、距离等因素,要多使用固定镜头,如果过多地使用推、拉、摇镜头,势必会减少画面的信息量,同时与新闻本身的节奏感也不合拍。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观察着周围的人与事。人的双眼在观察事物时是全景式的,但作为电视摄像记者,他必须考虑如何把无限的视觉空间变为有限的镜头空间,让眼睛像镜头一样去感受对象,把它显现在镜头视点上,从而准确地表现客观对象。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用自己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表现出美来。”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电视新闻的画面拍摄只能在很短的时间,有时甚至是瞬间完成的。因此,摄像记者平时就要注意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选择,注意画面语言的典型性。生活中的每一个场面,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点,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事件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不一定都具有典型意义和闪光的东西,作为摄像记者就要不断强化视点训练,培养画面语言意识,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各个点去理解和感受生活,从被摄对象的千姿百态中寻找并选择出有价值、能代表本质的个性镜头来。

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必须有几幅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性细节画面,才能入木三分地把主题表现得尽善尽美。作为摄像记者要会动脑子、会思考,肩上扛着摄像机,镜头要用大脑去拍,用心去感悟,带着观众的眼光去拍,把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运用得更美更好,探索创新画面语言的表现力,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1]李山.电视台新闻发展思路[J].中国记者,2010(3).

[2]杨晓.电视新闻标题制作探析[J].职大学报,2010(1).

[3]陈军.电视新闻细节的应用[J].新闻前哨,2010(3).

猜你喜欢
中景特写全景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特写
从5.1到全景声就这么简单 FOCAL SIB EVO DOLBY ATMOS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