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2011-08-15 00:54刘素颖
科技视界 2011年25期
关键词:数据库数字化数字

刘素颖 吴 静 唐 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图书馆 江苏 徐州 221000)

数字图书馆是20世记90年代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数码存储、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网络环境下高速高效地获取文献资源的需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是适应知识经济、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需求而发展的下一代新型网络资源组织模式,所以,加速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我国图书馆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1 数字图书馆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海量的数据管理系统,它利用当前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相关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存储,形成有组织的数据库,通过对外的高质量的检索服务和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高速共享。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必须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其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利用网络让读者方便快捷地共享资源。

2 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2.1 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是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载体技术的变化中发展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在当今社会,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仅仅存储传递知识信息还不够,必须担起信息服务的功能,例如提供电子信息、知识服务等,因此,产生了数字图书馆。

2.2 读者的需求

读者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也是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时,希望能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查找使用自己需要的信息;希望能通过简便易操作、人性化的导航与检索,使用图书馆收藏的海量信息资源;希望能从图书馆获取多途径的检索、多样化的服务等,传统图书馆信息检索、传递、知识的运用以及信息传播上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因此,需要新的服务方式来完成这一愿望,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模式就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2.3 信息的网络化与资源共享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出路

图书馆是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集藏地,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产,其特点是通过用户的使用来体现其价值。如果这些资源不能被读者很好的利用,就无法实现文献信息的价值。加之传统图书馆处于封闭的状态,收藏存在重复和不全的现象,这种存储模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状况,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图书馆的个体模式,联合发展,建立数字资源网络化共享的联合体,即是数字化图书馆。

2.4 社会文化的需要

由于信息量的飞速增长,繁杂无序的信息与用户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们需要一种能方便,快速查寻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数字图书馆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3.1 理论研究滞后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我国在这一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模仿西方,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在这种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存在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方式并生,影响制约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2 标准不统一

当前,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没有形成统一标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数据库机构,还是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等方面都都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规模的、易用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积极研制并引进国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使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3.3 资金问题

强大的经费支持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证。对于图书馆来说,发展数字图书馆的途径不外乎是自建特色原生资源数据库及引进电子资源(包括商业化的数据库和各种网络免费资源等)。不论是购买其它电子资源数据库,还是自建特色原生资源数据库,都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注入来持续,而资金的匮乏是制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3.4 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目前,在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规划,重复建设问题非常严重。这样不仅是资金的浪费,还浪费了存储空间和信息资源建设者的时间,且没有给网络用户带来更多的更有用的信息。

4 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4.1 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在长期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思维模式已经固化下来,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必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前首先就是加强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认识,特别是图书馆的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所以在资金投入方面必须加大力度。

4.2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图书馆一方面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依据各种专题划分,制作成全文数据库,如“科研成果数据库”等等,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4.3 统一标准,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地方和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数量多、资源丰富,因此应该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以及提供信息共享和技术方面的制导,走联合共建之路,各馆联合共建共享,共同分担经费,实行分工协作,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让不同读者享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4.4 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图书馆员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图书馆员与读者、图书馆员与书的结合。数字化图书馆下,馆员要与计算机、互联网打交道,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去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完成图书馆的任务。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管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素质。首先,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如网络专家等;其次,加强馆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处理、数字图书馆的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数字图书馆只有拥有这些人才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的顺利运转。

[1]钟灵.数字图书馆建设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6).

[2]姜春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4).

[3]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1(3).

[4]龙梅英,邹勇.谈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姬洪均.浅谈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0(35).

[6]孙承鉴,刘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3).

猜你喜欢
数据库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