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视角认识和推进群众文化

2011-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1年25期
关键词:群众活动建设

邹 楠

(山东省科技馆 山东 济南 25001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与古今中外形式丰富的文化形态相联系,而且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趋向的变化而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层次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财富的增长,而且要求精神的充实。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健康愉快,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性活动的群众文化,而其中有亿万群众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又构成了有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地方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活跃人民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满足人民求知、求美、求健康的愿望。正是因为主动参与,人们于角色创作中体验到其它文化活动不可替代的愉悦,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群众文化活动的初级形态,是文艺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如京剧票友聚在一起,自拉自唱,自娱自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求知、求美、求健康的心理普遍增强,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已遍及城乡,呈社团化、常态化趋势,从而跳出了文艺爱好者的小圈子,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参与性、能够代表一定空间文化环境的公共文化。

目前,在济南这个6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中,群众自发组建的文艺类社团达2000个以上。有的社区,参加文艺社团的人数接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广场、公园、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公共场所,每天都有数万群众从事文化活动,日益成为公共文化的前沿阵地。每逢市、区群众文化艺术节来临之际,成百上千的社团一起上阵,各显身手,群众文化的热潮席卷城市各个角落,营造了浓厚的公共文化氛围。

从公共文化的视角认识和推进群众文化,应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建设,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全民参与,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动活泼的文化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文化权益。

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增进全社会价值认同,应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新型群众文化。

在我国,群众的文化实践与党委、政府的群众文化工作相辅相成。针对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吸纳了全国上亿人次群众的参与,集中体现了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高潮迭起:重庆“唱读讲传”、江西“红歌会”等都在传播红色文化。在济南群众性的诗歌咏诵活动不断深入。特别是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及各地都组织开展了系列群众性庆祝活动,群众歌咏、广场演出、文艺晚会、讲演讲座、展览展映、知识竞赛等,共同奏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最强音,发挥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从主流文化的视角认识和推进群众文化,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之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发展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红色主题文化,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丰富的民间文化催生众多特色群众文化品牌,应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新型群众文化。

在文化类型上,群众文化接近民间文化。延安时期群众文艺的代表作《兄妹开荒》和《小二黑结婚》,就分别采用了民间流行的大秧歌和通俗叙事的形式。我国民间流传的文化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正是在民间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孕育出许多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成为民族文化的标识。

丽江古城的纳西古乐、刘三姐故乡的美好山歌、汨罗江龙舟节、潍坊风筝节、吴桥杂技节、凯里芦笙节……一个个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已经演变为国际性群众文化交流平台。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为世界尊重。通过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守卫了民族精神家园,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从民族文化的视角认识和推进群众文化,应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更多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从一个个具体的侧面,展示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促进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流。

免费艺术培训和演出释放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聚合效应,应建设以艺术惠民为牵引的新型群众文化。

我们党提出“群众文化”伊始,就明确了党的文艺事业属于人民、服务群众的属性和方向。但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人为地将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既限制了群众文化水平,也制约了专业文化发展。让艺术回归大众,实现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成为繁荣文化的必经之路。

从与专业文化融合发展的视角认识和推进群众文化,应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全面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辅导,推动人民群众由观众向演员转变,并围绕艺术惠民各项成果的展演展示,创设群众文化艺术展示季系列活动,走出以大众化推动大繁荣的新路子。

传媒技术使群众的文化实践涉足电视、手机和网络,应建设以现代传媒为平台的新型群众文化。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群众文化在形式、内容和载体上,都必然与现代科技“联姻”。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现代传媒技术拓展了群众文化实践的空间,群众文化进入了电视、手机和网络。尤其是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网络文学、文艺视频成为群众发挥文艺创作主体作用的便捷途径。

从对传媒技术有效利用的视角认识和推进群众文化,应拓宽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路,注重增加群众文化的时尚元素和科技含量,把现代传媒作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崭新平台,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来营造健康向上的电视、网络和微博文化。

各类文化消费昭示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应建设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新型群众文化。

近年来,群众用于旅游、看电影、购置图书和音像制品等方面的文化消费,在总量和比重方面都不断增长。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当前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实践。这反映了现阶段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也使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事实上,文化产业为群众提供了许多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商品和服务,一些精品项目对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是非市场化手段难以企及的。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文化产业定位为支柱性产业,这也预示着群众的消费类文化活动将影响群众文化的走势和面貌。

从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视角认识和推进群众文化,应正视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矛盾,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潜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提供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项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在进入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望精神生活的满足。对基层群众来讲,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当社会发展,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保障需求得到满足时,必然就会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需求上来。所以,发展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1]符鸿雁.群众文化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中国教育期刊.

猜你喜欢
群众活动建设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