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抬会”现象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2011-08-15 00:54刘东旭
科技视界 2011年26期
关键词:庞氏骗局会长

于 颖 刘东旭

(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史专业 中国 北京 100080;2.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 北京 101300)

温州“抬会”是温州民间的一种资本运行形式,其基本的运行方式是由一名“会长”吸收民间资本。在吸收资本的同时,“会长”会许诺给予入会人员以高额资本回报。在运行中,“抬会”使用新入会成员带来的资本给前面进入人员发放利息。这种资金回报通常以月为单位,民间常用的说法是“分利”,例如三分利表示的是3%的月度回报,5分利为5%资金回报。“抬会”制度近似于“传销”制度,只是这种制度将传销中的载体变成了资本。

1 温州“抬会”现象的历史沿革

在历史上,温州的“抬会”现象共有三次流行历史。

第一次流行:清朝末期至建国前。这一时期的“抬会”主体为地主、商人及部分富裕的市民农民家庭。这一时期的“抬会”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缓解生活风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富裕阶级将富裕财富组织起来,应对生活风险。这一时期的“抬会”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内涵,只是具有了抬会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产生了“抬会”的名称。但是这一时期的“抬会”为温州地区后期“抬会”现象的二次出现奠定了历史基础,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抬会”是之后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抬会制度的雏形。

第二次流行:1989年前后,温州人富起来之后,资本投资缺乏渠道,“抬会”重新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抬会”与第一次流行时的“抬会”目的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这时的“抬会”开始出现“投资”性质,“会长”开始以高额返利的承诺吸收民间资本。

在“抬会”盛行初期,“会长”的资金吸收速度大于返利速度,因此抬会得以维持,但是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会长”开始无力支付平利息,最后“抬会”崩溃。由于当时抬会吸引了大量普通群众参与,甚至一些人将维持生活的基本资金都投入到了“抬会”中,因此,当“抬会”崩溃的时候,产生了大量“会长”被残杀事件。

温州“抬会”的第二次流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温州当时已有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口径释放,二是长时间被压抑的对于财富的追求的集中爆发。在大量刑事案件集中爆发的状况下,温州政府采取行动,全面取消了“抬会”制度。

第三次流行:从2008年开始至今。2008年开始重新“抬头”的抬会,分为两类,在城市中的抬会大多变为了“投资公司”,其“会长”一般由大企业经理担当。而农村地区的“抬会”则延续了早年的称呼。从2008年开始,国家逐步收紧信贷政策,这使得温州地区的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变得更加困难。这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主开始寻求民间资本的支持,这使得温州高利贷开始盛行。

但是随着高利贷行业的不断发展,利息的不断提升,一些民间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层面,而进入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循环之中。从这个角度上看,温州当地的民间资本已经开始重新具有“抬会”时期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抬会”制度虽然没有像1989年抬会流行一样造成造成大量的刑事案件,但是这次的“抬会”流行造成了大量企业将正常的企业运转资金投入“抬会”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抬会”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效用已经逐渐使这种制度成为了温州民间借贷的主体,严重扭曲了民间借贷对资本市场的补充作用。

2 “抬会”与“旁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一个有将近100年历史的经济学谜题。在中国,这种经济骗局经常和“非法集资”、“传销”等联系在一起。

典型的“旁氏骗局”的获利形式是要求入会者交纳一笔会费,并许诺在一定时间之后进行现金反馈。但是这些用于支付利息的钱并不是来自公司增长的收益,而是来自其他新加入的参加者。

“旁氏骗局”的策动者通过不断的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骗局而维持整个骗局的运转。每一个加入骗局的人都可以通过吸引新的加入者而获利。

在理想状态下,市场是无限大的,这个骗局也就可以不断的运转下去,不过这在现实市场中并不存在,当还款的压力大于新增资本速度时,“旁氏骗局”就不能继续下去。

在整个“庞氏骗局”中,前期加入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受损的一般都是后期加入的“投资者”。但是为了维持运转,“庞氏骗局”的加入者必然处于一种扩大趋势,后加入的人群必然多于前期加入的人群。

相比典型的“庞氏骗局”,温州的“抬会”制度并不要求加入者交纳会费,而是要求加入者直接以资本的形式进入,这也使得温州“抬会”相比一般的“庞氏骗局”的风险更大。不过从整个运行过程中,温州的“抬会”制度与“庞氏骗局”的危害性方面存在一致性。

3 温州“抬会”的主要危害

1)资本脱离实体经济

由于“抬会”所许诺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造成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抬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不存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依托关系,这种特征反过来有影响着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2)模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依据

经济监管部门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准确掌握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如果经济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的掌握经济数据,将会对整体经济政策产生冲击。

“抬会”制度处于政府监管之外,大量的资金处于非控制状态。政府的相关经济数据与统计不能正确的反映这些资本的实际运行状况,这将给经济政策的制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温州地区的民间资本总量大约有7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而涉及民间借贷的资本则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资本总量,如果不能有效监控,将会使国家的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偏差。

3)相关债权关系不明确,容易造成企业的“群死群伤”

在温州地区一直存在企业互保制度,这种制度在有效分担企业风险方面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这种互保制度也让非法资本活动的负面影响被放大。

温州的企业之间债务关联非常普遍,“抬会”之间的债务关系也非常复杂。在“抬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抬会”之间也开始产生复杂的借贷关系。一些下级“抬会”甚至直接从其他抬会中获取资金。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抬会”的资金来源于正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则是正常的银行信贷。这造成了更为复杂的债权关系。截止大2011年12月,涉及到温州的民间信贷运行的银行贷款达到500-600亿规模。

4 抬会流行原因

一些人主张将温州这次的高利贷事件与之前的 “抬会”流行事件区分看待,但是笔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如前所述,2011年的“高利贷”事件已经具有了当年的“抬会”性质,而从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上来看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果抛开历史观点而将这次的现象当成一个独立的现象来看待,则不能准确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从具体的角度看,温州,历次的“抬会”制度都有着相同的原因。

民间信贷渠道不畅通:实体经济(生活)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是“抬会”产生的重要原因。历次“抬会”盛行,都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趋紧的背景。

资本投资渠道不畅通:资本具有贬值特征,如果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缓和这种趋势,民间资本自然会进入一种无序状态。

温州民间的民风特点:温州人比较团结,民间借贷之风盛行,这也让温州的“抬会”存在社会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应对这种问题至少应有三个策略:遵循当地民情,给予民间信贷一定的空间;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提供有效的民间资本投资渠道。

[1]朱长松,黄伟健.温州民间融资体系[J].当代经济,2006,7(上).

[2]周德文.民间资本出路在于转型[J].中华工商时报,2011-1-17.

[3]叶瑜.民间金融亟待重新认识:基于温州合会内在机理与历史演变的分析[J].青年论坛,2010,12.

[4]赵立平.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及建议 [J].河北金融,2008,12.

[5]汪海宝,叶瑜.亲历上世纪80年代温州民间金融风暴[J].中国经济时报,2008-7-2.

猜你喜欢
庞氏骗局会长
别被骗局牢牢关住!
为什么我们会长痘?
会长大的伞
匀加速骗局
天上不会掉馅饼 地下不会长黄金 “庞氏”金融骗局启示录:天下没有无风险的高收益
有了宫会长 脱贫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