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西方双环模型验证

2011-08-15 00:54徐圆圆彭彦琴
科技视界 2011年26期
关键词:龙场双环广度

徐圆圆 彭彦琴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江苏 苏州 215123)

0 引言

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家,其建构的心学体系影响深远。但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经历却是万分坎坷。他青年时期兴趣广泛,泛滥诸家之学,无所不窥,从“溺于词章之学”,从事“宋儒格物之学”,后又“求诸老释”、“归本儒学”,及至“龙场悟道”,才终于结束了其波澜动荡的早期思想,后以心学体系开启了新的思想格局[1]。这些经历源于王阳明少年时期即已产生的对自我和社会予以关注和探索的倾向。对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究,将有助于理解王阳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思想成熟和人格完善的。

1 自我同一性概念及双环模型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和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学概念,是通过认知和自我综合来组织、建构统一整体自我。这一统一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的过程[2]。自我同一性整合人格的各种成分,成为人格完善的标志。因此,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追求的核心发展主题[3]。

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他认为同一性是关于选择的回答,并提出了终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观点[3]。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Marcia认为自我同一性形成是人格发展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他将自我同一性操作化为由探索和承诺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的结构[4]。青少年经过探索和承诺,就可以建立自我同一性。后来的学者如Grotevant、Waterman开始关注探索和承诺的具体过程,Luyckx等人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双环模型。

双环模型认为自我同一性是由彼此独立但又高度相关的五个维度组成的结构。五个维度分别是: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

广度探索指青少年根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信念,在做出承诺之前寻找并初步评估不同的选择;深度探索指青少年对于已经做出的选择进行深入的评估,去探知其与个人的内心标准是否吻合;沉浸探索指有些青少年由于对自身的同一性问题难以给出满意的回答,因此迟迟不能做出选择,由此带来一些适应不良的症状;做出承诺表示青少年对于重要的同一性问题做出选择的程度;认同承诺指青少年对所做出的承诺的确定程度和内化程度。

双环模型引入了沉浸探索这一概念,将适应性探索与适应不良的探索区分开来[6]。此外,双环模型将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扩充成了一个发展模型,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即个体需要首先进行广度探索,做出承诺,然后再对该承诺进行深度探索,之后可能达到对承诺的认同,也可能重新回到广度探索阶段,又或者在这个过程中陷入沉浸探索,但最终个体将达到对某个承诺的高度认同而变成同一性达成状态[5]。

2 王阳明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轨迹

2.1 同一性危机出现

Erikson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其中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正是自我同一性危机[7]。据史料记载,王阳明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华和善于思考的潜质,8岁时就开始对佛老(特别是道教)发生了兴趣;12岁时他问塾师“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并表明自己“欲做圣贤”之志;17岁时又有留恋于道观谈道而忘记娶亲之趣事,均反映出其对探索自我身份和意义,探索自己同社会之间联系的愿望。可见,“自我同一性”危机也同样在王阳明的青少年时期出现了,而如何应对这一危机成为王阳明当时重点探讨的人生课题。

自我同一性危机出现的根源是复杂的。少年王阳明平时多住在京师,耳闻目睹天下大事,捧读圣人之书。在这种背景下,王阳明遵从着当时读书人的主流价值观——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大圣人,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然而政治昏暗的社会中实现成圣的愿望不可能达成。身处乱世却无法施展抱负的少年王阳明,会遭遇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必然了。

2.2 承诺形成阶段

个体在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后,会进入广度探索和做出承诺阶段,统称承诺形成阶段,即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尝试和评估众多可能的选择,然后在众多的选择中做出决定,并付诸实践去验证。据文献记载,青年王阳明先后经历了“溺于词章之学”、“从事宋儒格物之学”、“求诸老释”、“归本儒学”等历程,正反映出他根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信念,寻找和尝试各种发展之可能性,并对每一种选择都做了很大程度的实践。

从双环模型来看,王阳明遭遇同一性危机后,在受到探索自我身份和定位自我价值的强烈诱因驱使下,开始了他的漫漫“探索”之路。先是在众多可能性中做出一种选择,如“词章之学”,然后做出承诺,付诸行动,继续深度探索,在最后发现自己无法对此承诺达成高度认同之后,又果断放弃该选择,返回到承诺形成阶段,重新对其他可能性做评估和选择,如从事“正学”,继续开始新的循环。结果又遭重创,继而对所谓的“正学”彻底失去信心。但是王阳明没有就此放弃,他再次回到起点,对一直比较感兴趣的“佛老之学”又做了深入探究,最后又以觉悟到“仙释二氏之非”而告终。直到他再次尝试“归本儒学”,从新的角度对此选择做了积极的探索,这一次逐渐触摸到他的核心志趣所在了。

2.3 承诺评价阶段

经过承诺评价环,自我同一性发展会面临3种不同走向:若个体对某个承诺的认同程度很高,就达成了自我同一性;若个体在经历深度探索后,没有对承诺形成高度认同,会重新回到承诺形成阶段;还有一些个体在探索过程中迟迟难以达到对承诺的认同,会进入沉浸探索中。沉浸探索是一种消极的、慢性的自我探索,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与之相反的是反思型自我探索。王阳明曾经历沉浸探索这一过程,这从他的屡次发病可得知。但是在对自我的认识兴趣的强烈驱动下,他表现出一贯的积极反思性探索,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对自我的适应性探索。

王阳明在选择“归本儒学”之后,其思想逐渐偏向心学。此后不久,王阳明遭遇人生最大变故,被发配到贫困偏远的贵州龙场。王阳明正是在这一重大转折点上,“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潜心思索以往在脑海中纠缠不清的种种哲学问题。忽而想到,如果假设圣人不是一种历史的、外在的存在,而是在自己的心中,那么追求成圣的方向就会由“逐外”转向“内求”了。他终在某天夜里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层重要道理,即著名的“龙场悟道”。

2.4 同一性达成状态

王阳明不断地扬弃前期思想,又重新选择了以圣人之学为旨趣、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目标,但是这一次转变了追求成圣的方向——由“逐外”转向“内求”,然后继续进行深度探索,反复验证,并不断衡量其与自身心性相契合的程度,探求其与自己内心标准的吻合度,终于达到了对此选择和承诺的强烈认同,从长期以来的迷惑彷徨中走了出来,并开始充满自信地建构自己的一套心学理论。“龙场悟道”这一事件标志着王阳明解决了青少年期出现的同一性危机,完成了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生重要任务。

3 小结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同一性发展轨迹很好地契合并验证了西方自我同一性双环模型:每一次他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对众多选择进行初步评估并择其一,此为广度探索;之后,他会对该选择予以承诺,努力付诸实践,探寻该选择可能为他带来的意义,此为做出承诺;进入承诺评价阶段,他会反复探索和衡量该选择与其内心标准是否吻合,此为深度探索阶段;而进行到最后一过程时情况会变得较复杂,王阳明对之前的几个选择,如“词章之学”、“宋儒格物之学”、“释老之学”所做出的探索和承诺到这一步都止住了,因为他并未对这些选择予以高度认同,所以他面临着或者回到起点重新选择,或者进入消极的沉浸探索阶段,但通过对王阳明个性特征的分析,发现他是一个持有非常积极的自我关注态度的人,所以最终他选择回到原点,重新探求和考虑其他选择与承诺,以“心性之学”为自己的为学方向,重又经过了承诺形成阶段和承诺评价阶段;而被发配龙场的遭遇,却使得他“奇迹般”地获得对这一次选择的高度认同,完美地解决了自我同一性的危机。至此,以“龙场悟道”为标志,王阳明最终找到了一种能解释所处世界的意义、帮助自己定位自身同社会关系的理论学说和思想体系,从而整合了他之前混乱不堪、疑虑重重的思想世界,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继而朝着他的实现理想人格的目标前进。

[1]吴震.王阳明著述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2-55.

[3]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227-234.

[4]Marcia J E,A S Waterman,Matteson D R et al.Ego-identity: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M].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1-21.

[5]徐薇,寇彧.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6]Luyckx K,Schwartz S.J,Berzonsky M.D,Soenens B,Vansteenkiste M,Smits I&Goossens L.Capturing ruminative exploration:Extending the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late adolescenc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58-82.

[7]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1):11-16.

猜你喜欢
龙场双环广度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电流双环控制的LCL单相并网逆变器逆变研究
聚丙烯成核剂双环[2.2.1]-庚烷-2,3-二羧酸钠的合成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双环法结合双“V”形乳腺切除法在乳房肥大整形术中的应用
金融广度:指标选择与政策建议
科学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