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2011-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开放性马克思主义

于 丹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于 丹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创造性、与时俱进和不断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放的产物,具有开放性的品质。开放性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品质,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理论形态;实践形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①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特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对我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其开放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之一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新经验,借鉴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过程。当今世界和文明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其当代化和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它是开放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理论肩负着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果它要发挥好这个指导作用,就必须是开放的,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丰富其理论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决定其开放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丰富的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中国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还要走很长的路。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辛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国际环境中进行的。世界在变化发展,人类在追求文明进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形势复杂多样,这些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能脱离国际的大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具体表现形态

(一)理论形态的开放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人类思维和人类社会的系统的知识。这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方法论层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而具体的理论结论和观点的层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开端。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开放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沿着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前进。这一理论体系既是多年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和失误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以开放性的世界眼光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深刻分析和总结,包含了对世界新变化、时代新发展、科学技术新进步的关注和人类发展新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没有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规律,而是给我们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后人必将继续进行开放性的实践和回答。邓小平理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野,探索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模式,并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同时,也为其自身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最初提出时的一个重要观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意义深刻、思想全面的理论体系;从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纲领,发展成为不仅指导党的工作,而且指导整个国家工作,指导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领域,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上的又一大创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同时又为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

3、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在新世纪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不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及党的自身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在内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实践形态的开放性

实践形态,指科学理论被人所理解、把握和运用,并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实际指导,以及在这种指导下所产生的活动方式和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它产生以后不是作为僵化的教条游离于实践之外,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

1、经济领域发展新阶段。从经济领域来看,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邓小平于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这个科学论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模式的上世纪,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③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种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领域的开放一浪推一浪,从“产品社会主义”到“商品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次次的思想解放,一次次的重大突破,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采用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公有制的实现的形式,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非公有制经济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民主政治完善发展。从政治领域来看,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的实现。我们党从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角度规定了民主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如何实现民主的途径上提出以法制保障民主,以法制来实行民主。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④党的十七大则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新任务。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权益,充分发挥人民在国家管理活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3、注重社会阶层建设。从社会领域来看,社会分化与流动加快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第二次制度创新阶段,包括思想观念的解禁,政治上放弃阶级斗争,在经济上进行体制改革。这次制度创新在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原有的阶级阶层出现大规模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已初步形成;界定各阶级阶层之间关系的依据,不再是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理论,而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利益差别:人们在不同社会地位之间的流动,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不断松动和改革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他们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以及为了实现流动而付出的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放发展的条件下,在不断实现工业化的中国,中国社会流动率不断增长,“不仅表现在向上流动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向下流动方面”。⑤这一系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制度形态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不是凝固的和封闭的,它将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过程中,以及在融会、吸纳中外优秀文明成果进行新的创造的过程当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现理论体系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不自我封闭,从不保守僵化,而是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没有终结,也不会停滞,每一个发展都为后人对其进一步丰富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开放性地发展。牢牢把握开放性,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⑤梅荣政:《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2期。

D610

A

1671-2994(2011)04-0050-03

2011-05-28

于 丹(1985- ),女,黑龙江双城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许如江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开放性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寻求开放性道路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