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探究

2011-08-15 00:44祁苑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云南

祁苑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探究

祁苑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优化全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十二五”期间,云南应在构建多模式承接途径的引领下,转变观念、更新服务、在推进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承接,方有可能实现云南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目标。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对策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云南作为欠发达地区中具有独特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区域,近年来也积极参与到承接产业转移的活动中,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动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策略。分析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优劣势,有助于推进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一、国内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回顾

1、国外近年来对产业转移的主要研究。国外产业发展理论领域对产业转移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一是产业为什么转移(动因)。研究表明,产业转移的动因很多,由于比较优势差异、规模经济大小、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发产业转移。如:一国的对外投资改变了原先国际产业的单向输入(DunningJ.H.,1988);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是美国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的主要决定因素(Wheeler,D.andA.Mody,1992);“空间集群”和“技术群体结构”(Smithand Florida,1994;关满博,1997)①;技术创新升级 理 论 (John A.Cantwelland PazEstrella Toleitino,1997);受援地区的政策(穆尔、罗兹和泰勒)等都会引导产业转移。二是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承接区产生什么效应。研究表明,转出区和承接区的企业、产业系统、区域发展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如:意大利企业转向南部地区对当地企业的影响(德尔蒙特、陆赞伯格);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际上有负面效应(Aitkenand Harrison);跨国企业与本地企业联系比较微弱时,产业转移与本国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的(Clare,1996)等②。

2、国内对产业转移的主要研究。近年来,国内对产业转移研究的重点集中于:(1)产业转移的动因。重合产业价值构成的相异性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卢根鑫,1997);产业级差的实质是技术差距(谭介辉,1998);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积淀和人员流动形成的角度,认为发展差距与文化相似性是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相对活跃的原因(陈建军);地区间的产业与地域政策的变化是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因素(李国平、杨开忠,2000)等。(2)产业转移的效应。卢根鑫提出五个方面,即要素转移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引起就业结构变化、提高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加速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卢根鑫,1997);整合升级效应(王先庆,1998);争夺产业转移带来的内耗,限制技术开发等效应(余慧倩,2004);集聚经济效应(魏后凯,2003)。(3)产业转移的模式。“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模式(贝毅、曲连刚,1998);陈建军提出水平分工模式;马海霞提出区域传递模式和中心辐射模式(2001);李松志提出市场驱动型和政府调控型(2007)等。

3、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21世纪以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以全球化战略为基石,产业转移从一般加工业转向规模经济和资本密集型的冶炼业、重化工业和汽车等较为高端的制造业。从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服务业,如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就国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看,一是转移的规模持续扩大,近十年来,沿海地区约20%以上的企业转移出去了,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和福建四省转移的产业产值即达14000亿元。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更新,未来转移的规模将持续扩大。二是产业转移领域的升级,表现为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更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研发业。

二、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1、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情况。云南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上台阶,分别迈上3亿美元、5亿美元、7亿美元、9亿美元和13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分别迈上375亿元、533亿元、772亿元、1019亿元和1300亿元。2010年,共获外商投资项目162个,合同利用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2%。全省共获国内合作项目5390个,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387.3亿元,同比增长36.1%。外来投资企业上缴税收26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万余个,就业人数超过54万人。外来投资已成为云南省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③

2、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国内外资金投资的主要领域逐步从烟草、旅游、制药等传统领域转向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物流、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了一批国际品牌休闲度假酒店和旅游景区;茶、畜产品、木本油料、生物制药、蔬菜、果品、薯类、花卉等优势产业。从2010年的情况看,全省大部分行业均有外资进入。其中,建筑业与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占全省外资总量的四成以上。其次是服务业,占全省总量的20%左右。

3、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从云南各州市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看,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的滇中滇东,昆明市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占全省的30%。其次是曲靖、丽江、红河、昭通。居于云南省边缘地区的怒江、西双版纳、德宏、文山,承接很少,四地总计约相当于第二位的曲靖。表明,承接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滇中滇东产业系统较强区域,以及丽江一类的旅游业等地方特色产业较为发达地区。国内转移的产业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外资部分中,香港地区是对我省投资最多的,约占全省外资总量一半以上,东盟、欧美、日韩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占全省总量的20%。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1、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1)自然资源丰富。云南有近4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和“生物多样性王国”的美称,矿产、电力、生物、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省。以电力为例,2010年云南电力装机3700万千瓦,至2015年,将达到7500万千瓦,与东中部地区紧张的能源局势相比,云南的优势前景明显。同时,云南具有生产要素供给充足,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2)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口岸和通道众多,具有“贯通两个大洋、连接三大市场”的综合区位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云南通往泛珠三角各相邻省份的高等级公路将于2011年全部贯通,大湄公河次区域间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将逐步建成。在云南可以有效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承接我国东中部产业转移,走向东南亚、南亚合作的重要平台。(3)具有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进过几十年的发展,云南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卷烟生产、矿产采选冶、水能资源利用、机电生产、化肥产业等方面具有相应的实力。尤其是近年来,云南30个省级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比较健全,产业链和初具规模的产业群形成一定引力,对港澳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大大增强。

2、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1)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综合实力不强。从三产结构看,云南2009年三产比为17.25∶41.83∶40.92,二产不强,主要工业品集中于资源型、基础性产业。尤其在烟草、有色金属、原煤、水泥等方面比较集中,就是说,除烟草外,主要集中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位于产业链上游。第三产业比较突出的是旅游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代表的其他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的整体基础和关联能力较弱。(2)投融资能力较弱,在产业转移的承接过程中,主动性很差。到2010年末,云南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3600亿元和10600亿元资金,与西部地区的各省区比较,不如重庆、四川,在引资和投资带动中主动性很弱,容易受制于人。(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④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作为支撑,但是,云南的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仅有约10万人,并高度集中于滇中地区。

3、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分析。环顾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与云南的实情,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不少,挑战也同时并存。(1)全国产业转移的方式由就近扩散转为跳跃式扩散。通常,产业转移优先面对产业聚集区的周边区域,如港澳地区优先转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上海的产业优先向江浙地区转移。近年来,随着沿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成本、要素配置等因素,产业转移逐渐向内地、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基于资源和人力的优势,成为新的转移地。同时,又由于东盟国家,尤其是中南半岛国家与云南的产业构成相似度较高,产业梯度不太明显,优势也比较雷同,对云南形成一定竞争。最突出的是越南,其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已经超过我国西部地区。(2)当前及未来推进产业转移的龙头是跨国大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对我国进行投资的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对内陆、西部的投资能力较弱,纵深发展能力低。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投资,并逐步迈入中西部地区,云南也承接了一定量的大企业投资,带动能力突出。但是,与重庆、四川、广西等省区相比,云南在承接能力、生产体系和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与一系列大项目擦肩而过。(3)产业转移从农业生产基地、原材料生产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传统的产业转移,一般是基于对资源、尤其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而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包括金融、财务、研发、物流等一系列的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很强,同时,对承接区域的要求也较高。(4)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等一系列资本活动非常活跃,对承接地的金融体系要求较高。

四、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应对策略

1、转变承接观念,做好服务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承接产业转移高度重视,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合作领域,组团到沿海地区各重要城市进行项目推介。各地方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也要积极为区域合作各方提供投资信息、政策咨询、项目选择、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是要进一步把握承接的重点,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云南的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引进大型企业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小企业的作用。二是要创新引资模式,比如采用BT、BOO、BOOT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加快投资速度,拓展深度。三是要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协调能力,强化协同精神,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构建产业承接动力机制。近年来,西部各省区为了承接东部转移的产业,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比如:广西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形势,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⑤,增强了对东部产业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事实上,承接产业转移不是一个地区、一个文件、一项政策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省系统筹划,要在产业重点、承接区域、人才支持、技术配套、生产协同等方面综合构建承接机制。

3、充分发挥云南优势,系统构建有效的承接平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与云南的优势相结合,突出云南作为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特殊地位,有利于在较短时期内消化吸收,切实推进云南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以全省重点工业园区和农业基地作为承接平台,搭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项目落地生根的基石。全省各园区要有统筹规划,分区分类突出特点,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趋同化,既要实现承接目的,也要为下一步云南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共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商贸物流基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推进渠道建设,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挖掘云南产业发展的深度广度。

4、强化风险意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对拟进入的产业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对高风险的项目要设置高技术高成长门槛,避免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产业进入云南。承接产业转移还要与地方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市场特征相吻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注释:

①关满博著:《东亚新时代的日本经济——超越“全套型”产业机构》,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②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学士季刊》,1994年第4期。

③缪亚平:《云南 “十一五”招商引资完美收官》,《昆明日报》,2011年1月5日。

④倪晓庆:《云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4期。

⑤李达球:《广西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桂海论丛》,2010年6月26日。

F260

A

1671-2994(2011)04-0129-03

2011-06-06

祁苑玲(1972- ),女,云南腾冲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项目批号:11BJY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云南
云南图片库
云南图片库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最后的秋境
云南图片库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