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重九起义”、“护国首义”对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2011-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同盟会蔡锷云南

张 勇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 昆明 650032)

云南“重九起义”、“护国首义”对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张 勇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 昆明 650032)

二十世纪初期发生在云南的“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是云南与辛亥革命联系紧密的两件大事。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回顾和探讨“重九起义”和“护国首义”对云南及全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既能铭记先贤功业,又可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护国首义;影响

一、“重九起义”和“护国首义”概况

1、“重九起义”概况。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的影响和推动下,昆明的民主革命时机逐渐成熟。从1911年10月16日至28日,云南的革命志士、同盟会会员唐继尧、刘存厚、沈汪度、张子贞、蔡锷、罗佩金、雷飊、李鸿祥、李根源、黄永社、谢汝翼、韩凤楼等人,先后召开过五次秘密会议筹备起义。在10月28日举行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写下了“协力同心、恢复汉室、有渝此盟、天人共殛”十六个大字,火化后调入酒中,由与会众人分饮以结同心。会议讨论决定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午夜12时发动起义并推举时任清朝新编陆军第十九镇第37协统领的湖南人蔡锷为临时总司令,以37协官兵和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员、学员为核心发动反清起义。

当晚9时,驻北较场的第73标起义官兵因搬运弹药而暴露意图,起义提前爆发。李根源、李鸿祥率73标起义官兵率先从北面进攻昆明城,抢占五华山、军械局。随后,蔡锷、唐继尧率驻在城东巫家坝、干海子的第74标官兵从东南方向进攻,抢占总督署等重要机关。顾品珍、沈汪度率讲武堂师生做内应,接应东南方向的起义军入城。攻占五华山和军械局的战斗异常激烈。经过起义军将士的英勇奋战,总督署机关及五华山、军械局等重要目标先后被攻克。到11月2日,昆明全城肃清,起义成功。11月3日,起义军在昆明五华山建立““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都督,宣告云南光复。打出中间写白色“中”字的赤色旗帜。军都督府下没参议院、参谋部、军政部、军务部等机构。李根源任参议院议长兼军政部部长,唐继尧、谢汝翼分掌兵权。随后,滇西大理、滇南临安的驻军先后响应起义,全省光复。云南成为响应武昌起义首先取得胜利的省份之一。

“重九起义”胜利以后,云南军都督府对内发表了《讨满州檄》,重申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规定起义军要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外则照会英、法领事馆,要求各国严守中立,不得支持清政府;必须承认云南独立,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声明军都督府保护在滇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革命后,全省的社会秩序井然,未发生大的动乱。

云南军都督府成立后,在根据形势需要派兵援川、援藏和到贵州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内政方面,主张维护国权,实现共和制的中央集权;在省内,更换各地方重要行政官员和省属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撤换贪污腐败官员;在财政上,实行开源节流减薪等措施;在教育方面,特设学政司管理全省教育,增办学堂,派一百多人出国留学;在实业、交通等方面,制定了发展规划。这些改革措施,为云南落后面貌的改观和后来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2.“护国首义”概况。1914年,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密谋称帝,1915年12月12日,发布接受帝位告示,定于1916年元旦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遭到国人反对。知袁世凯恢复帝制的阴谋后,孙中山先生在1915年初即派云南籍同盟会员吕志伊回滇与滇督唐继尧磋商,要求唐早具决心反对帝制。当年9月和10月,唐继尧先后两次召集部份滇军将领讨论讨袁问题并作军事准备。11月3日,唐又召集团以上军官密定出师计划并派兵由昭通向四川移动,扼据险要。12月中旬,唐继尧得知李烈钧已到香港,蔡锷已到越南海防,遂派其弟唐继虞前往迎接并护卫他们分别于17日和20日到达昆明。21日,唐继尧在其私宅召集在省重要军政人员及来滇人士开会,商讨同心讨袁问题。22日夜,又在五华山光复楼召开会议,蔡锷、李烈钧等39人参加。会议决定先致电袁世凯,请其撤销帝制,惩办祸首,限24小时答复,如到时无答复或答复无圆满之结果,即以武力求最后解决,至期无复。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任可澄、刘显世、戴勘暨军政人员联名通电全国,声讨袁世凯,宣布云南独立。同时照会各国驻华使节,废弃将军、巡按使等旧官制,另组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府,推唐继尧为都督。

军事上,几经讨论决定起义军名称为护国军,组编成三个军,每军辖三个梯团,每梯团辖两个支队。推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负责出征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桂取粤;唐继尧任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负责驻滇留守、应援各方。一切布置既定,遂于27日在昆明召开国民大会,由唐继尧宣布反对帝制、云南独立、出兵讨袁。

云南反袁护国起义通电一经宣布,全国反应强烈,袁世凯感到震惊,形成“以一隅而为天下先”的声势。云南全省人民欢欣鼓舞,昆明各机关、学校及商店、街道都贴出“拥护共和万岁”的标语,悬挂五色国旗,市民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袁示威游行。这一切都标志着由云南率先发起的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正式开始了,云南又一次成为近代史上全国瞩目的中心。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发布讨袁檄文,公布其十九大罪状。护国军在昆明举行讨袁誓师大会,蔡锷宣布誓词并发布《告滇中父老文》。昆明民众同时结队游行,街头贴满标语,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气象。护国军出师之日,市民手执彩旗标语,高呼口号夹道壮行。出兵之后,由于前线催粮甚急,后方大力支援,曾停办教育三个月,敬节堂、养济院等亦停止供应,抽凑钱粮,接济前线。云南人民忍痛急公,毫无怨言,前线将士得知,感动下泪。

二、“重九起义”和“护国首义”的成因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经济文化落后,很多社会事项都要比内地慢半拍,一度成为尽人皆知的历史常识。在这样一个落后和慢半拍的边疆地区,何以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发生“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这样“敢为天下先”的重大历史事件呢?究其成因,并非偶然。

1.“重九起义”的成因。第一,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清朝末年,云南各族人民对清政府专横腐败的政治,苛重的剥削压迫,软弱的外交,旧军队的打骂制度和军官克扣军饷行为存有激烈的不满情绪,犹如干柴。孙中山先生从创立兴中会到成立同盟会,都将其领导的革命所要发动和依靠的对象确定为会党和新军。清王朝实行“新政”时期,曾计划在云南编练新军两镇(师)。1909年初,编成了陆军第十九镇,下辖37、38两协(团)、共四标(营),此外还有马、炮标各一,工程、机枪、辎重各一营。新军的士兵都是从农村征调来的农民,中下级军官来自士兵或1909年建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清政府组建新军的目的是为了在军事上加强和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是,这支新编练的武装,在云南同盟会员的秘密争取发动下,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已有相当大的一批人成为了革命党。如云南陆军讲武堂的47名教员中,就有同盟会员17人,革命派11人,倾向革命者8人,政治态度不明者11人。新军中广大来自农村的士兵,则在同盟会员、革命分子的宣传影响下接受了革命思想,对清王朝的腐朽和压迫剥削极为不满。由此可知,革命党人在云南新军中的社会基础是比较深厚的,得到民众和广大官兵的拥护、支持,是云南“重九起义”能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第二,革命党人掌握了新军的领导权。此前,有一大批被选派到日本留学的云南籍学生,尤其是学习军事的学生,在日本就加入了同盟会。早在1905年,在日本求学的云南学子杨振鸿、李根源、吕志伊等人就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向他表示了要求参加革命的愿望。当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云南籍留学生吕志伊、张华澜、张开甲、杨振鸿等就率先加入;随后,李根源,唐继尧等69名云南籍留日学生也加入了同盟会,还成立了同盟会云南支部;又在东京创办了《云南》杂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在云南日益深入人心。这些加入同盟会的留日学军事的学生学成回国后,大都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中任职,掌握了云南新军和军校的领导权,逐渐把本来想借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支柱的新军变成了革清王朝的命的主要军事力量,为重九起义成功创造了重要条件。

2、“护国首义”的成因。从1912年到915年,各地反对袁世凯的政治、军事势力很多,有明的,也有暗的,可谓不计其数。云南地方实力派力量在众多的反袁势力中是比较强的。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为何地方实力派会加入革命队伍并使震惊中外的护国运动会在这里首先爆发呢?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同盟会员为骨干,有孙中山先生、梁启超先生的支持。护国首义早期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工作,是在中山先生的亲自指导云南同盟会员的努力之下进行的。有一大批同盟会骨干和得到孙中山先生、梁启超先生的支持是护国运动由云南率先发起的主要成因。第二,云南拥有地利优势。云南地处西南边疆,距北洋政府统治的中心比较遥远,其在云南的统治力较弱;云南毗连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一旦反袁战争开始,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回旋余地较大;云南交通不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开展护国运动、护国战争的可靠根据地。第三,社会基础好。云南各族人民因长期遭受各种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压迫和英、法帝国主义的欺凌掠夺而反帝反封建意识强烈。刚为“重九起义”成功鼓舞不久而袁氏又要复辟帝制,更激起广大民众的义愤,为护国起义在云南爆发奠定了社会基础。第四,拥有一支坚决维护共和的滇军。辛亥革命前,云南革命党人掌握并依靠这支新军成功进行了“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清朝的新军变成了滇军并扩充为两个师一个旅,总兵力达到一万四千多人。这支军队的高级军官大多是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的,中下级军官则大多数是李根源、唐继尧等在云南讲武学堂培训出来的。这支军队按西方军事教材训练,军事素质好,装备的是刚从德国、日本进口来的武器,堪称精良,军官和士兵们在政治上思想上都一直保持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精神。人数虽不多,但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蔡锷当时就认为,护国军一个师可抵袁军十个师。在当时的情况下,掌握滇军这支武装力量,就为云南反袁斗争、护国首义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条件。第五,革命党志士云集,同谋反袁护国大业。云南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吸引中华革命党的李烈钧、吕志伊,欧事研究会的熊克武、方声涛以及蔡锷、戴戡等革命志士纷纷前来,与以唐继尧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共谋反袁护国大业。

三、“重九起义”和“护国首义”对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云南“重九起义”是全国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义官兵的浩血奋战,结束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重九起义”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云南其它地区革命的相继成功,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重九起义成功及成功后建立的军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云南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云南进一步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开辟了道路,对云南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重九起义的历史功绩。第一,起义是由同盟会策划和组织领导的。事先,同盟会云南支部经过策划,组织召开过多次秘密会议研究部署,起义是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于武昌起义的影响下爆发的。起义军的中下层军官大多是同盟会员,起义提前爆发和整个起义的过程体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灵活性的应变能力。第二,走的是武装斗争的道路。起义前,同盟会通过大量的宣传争取工作,逐步掌握了对新军的实际领导权;起义开始,经过激烈的战斗打垮了顽抗的部队,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建立了新兴的民主主义地方政权。第三,鲜明的革命旗帜。起义的准备、发动士兵等工作都是以同盟会的纲领为最高目标;起义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对外发布的《讨满州檄》公开重申了同盟会纲领,这在当时是罕见的,说明云南的重九起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高举着鲜明的革命旗帜。第四,军政府的改革卓有成效。云南军政府一成立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除弊措施,在政务、人事、财政、教育、实业交通规划等方面均有新举措,使“当时的云南已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出新兴的军政府除弊革新的行政努力和图兴愿望,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人物掌控的地方政权所作的努力。第五,把清朝编练的新军改编成滇军。被同盟会员、革命志士掌握了的清朝编练的新军,在起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起义成功后被改编为云南地方实力派掌控的武装力量。第六,支援邻省革命。云南军政府刚成立,在面临许多困难的前提下,先后派兵援川、援黔、援藏,为川、黔两省的革命和西藏的稳定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云南“重九起义”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新兴的云南军政府在派兵入黔屠杀革命派,早期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改革中未涉及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软弱性或缺点。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转折性的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对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南的“重九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亮点,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荣记录。“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了军政府并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支援了邻省的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云南以后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对云南以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给后来的护国首义奠定了基础。

2、护国运动对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以护国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护国运动,以反对袁世凯帝制为主要目标,其核心问题是要维护辛亥革命在我国开创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护国运动首先由云南发起,在云南护国首义成功及护国军节节胜利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反袁,最后迫使袁氏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护国运动取得胜利。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它彻底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恢复了共和制,阻止了历史的倒退,促进了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步。以云南首义而在全国兴起的护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云南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亮点,是近代云南人“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护国运动的历史功勋已永载史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铭记。第一,护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共同组成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武昌起义而民国诞生;云南起义而共和再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阻止了历史的倒退,促成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护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二,护国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护国运动结束之后,封建帝制终于在我国的神州大地上彻底结束,被送入了历史博物馆,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要恢复帝制了。第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云南,一个地处西南边疆,经济文化落后的省份,无论其财力物力兵力都无法与袁世凯集团相抗衡,但云南的仁人志士和各族人民却义无反顾地发起了护国运动,驱使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力量,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护国运动的原动力。云南率先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首义并取得胜利,这是云南人民、各方革命志士、各种爱国力量大联合,高举爱国主义大旗英勇奋斗的结果。这是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光荣,是云南人民值得永远自豪的历史事项。第四,把滇军锻炼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武装力量。辛亥重九起义把清廷编练的新军第十九镇改造成了国民革命军。这支隶属于云南地方实力派的军队,在护国运动中得到扩编,从两师一个混成旅扩大为三个军,在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名将的统率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蔡锷将军率领的第一军,战斗力最强,战功显著,为打败北洋军,打破袁世凯的皇帝梦立下了大功,成为冠于全国的一支地方军队。参加护国运动之后,这支地方武装又卷入南方军阀混战;在抗日战争中,它在云南人民的支持下浴血抗日,因创造了血战台儿庄的光辉战例而载入史册,后来又参加了中条山防御作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等著名战役和受降工作;解放战争中,滇军将士又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引导下深明爱国大义反对内战,先后发动了海城起义、长春起义、参加北平起义和卢汉将军领导的昆明起义,完成了它从地方实力派军队到人民军队的发展和转变,最终走向新中国。第五,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进。护国运动中,一大批青少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投入进来,在护国战争和各种政治运动之中经受锻炼,不断成长。护国运动的结果,促使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分化和新一代人才的成长。在护国运动及后来的军阀混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炼中,有的人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选择接受了更为先进的革命思想,继续坚持爱国主义,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朱德。有一些人则演变为后来省都督,如蔡锷、唐继尧、刘显世等;有的则在后来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中成为重要人物,如李烈军、张开儒、金汉鼎等;有的则在国民政府时期成为地方或军队的重要人物,如李烈钧、方声涛、朱培德、龙云、卢汉等;有的则成为理论家或著名学者,如军事理论家杨杰、曾出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考试院副院长,书写南京总统府牌匾的周钟岳以及著名学者李根源、由云龙、赵世铭、李日垓、李文汉等。其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总之,不论这些当年涌跃参与护国运动的人后来的作为如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很突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参加过护国运动的先贤们重要的精神支柱。从这个主义上讲,护国运动云南人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①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谢本书等著:《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政协云南省委员会文史委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26、46 辑。

④云南省文史资料:《重九风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⑤《滇军起义与云南解放》,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⑥袁德成著:《云南爱国风云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K267.4

A

1671-2994(2011)05-0005-04

2011-07-21

张 勇(1954- ),男,云南宾川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云南地方史。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同盟会蔡锷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小蔡锷对对获四宝
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