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贴近与体现权威——舆论多元化背景下增强党报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1-08-15 00:43孙肖苏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贴近性权威性镇江

□孙肖苏 杨 咏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镇江 212001)

(作者孙肖苏系江苏镇江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快速、便捷、超大容量的互联网,迅速融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俨然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认为:舆论传播正在进入“麦克风时代”,即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都能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党报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影响力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种大背景下,党报如何应对来自市场、读者和新媒体竞争的压力,如何深刻把握当前舆论自下而上的生成规律,如何增强主流媒体的主流影响力,就成为我们每一个报人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我们以为,凡事都有两面性,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舆论日益多元化的格局,但同时也为我们党报对新闻传播从理念到业态加以调整和优化,以党报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独特优势,实现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发挥党报优势,在权威报道中注重贴近性

在网络时代,人人都能直接发声、各抒己见,网络因此吸引了大批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然而,当人们还在网络上津津乐道的同时又突然发现,网络新闻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假莫辨。

要想不迷失方向,党报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感,必须担当起相应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党报的主流影响力。

审视党报自身优势,党报的权威性确实是其他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权威性主要表现在:有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权威发布,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重大主题的权威报道,有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主流新闻……然而,党报尤其是地市党报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现象和问题。

因此,党报在进行权威新闻报道的同时,应当着力改进我们的新闻报道,以“三贴近”原则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契机,既要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并以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达到新形势下增强党报新闻宣传主流影响力的目标。

加强新闻策划,发出主流声音,做好主题宣传。

作为地方党报,无疑是本地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记录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全局和权威的记录,特别是对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更应形成舆论宣传上的强势。这既是党报的职责所在,也是增强党报权威性的有效途径。

有鉴于此,我们在非常重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同时,十分强调让重大主题报道回归新闻的本义,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整合新闻资源,加大策划力度,牢固树立“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留给群众”的办报理念,让重大主题报道能够深入人心。

《镇江日报》从2010年9月14日起推出的“跨越发展在基层”系列报道,就是这种“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留给群众”办报理念的具体体现。

介入社会热点,加快报网融合,发布权威信息。

当前,我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不同的利益调整必然产生不同的利益表达。而网络的便捷,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和形形色色的利益诉求,以至新闻事件频频发生、热点话题不断生成……

基于这种思考,从2011年1月开始,《镇江日报》着力推出了报网互动栏目“党报在线”。即借助网络平台,关注普通受众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有哪些困难和疑惑,然后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进“党报在线”网络直播室,与市民“面对面”交流,同时发布相关权威信息。应该说,“党报在线”在发挥党报权威性的同时,贴近性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受到了方方面面较高的评价。

强化典型报道,温暖百姓人心,引导社会舆论。

党报必须坚持不懈地报道先进典型,并用先进典型温暖百姓人心,以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对于典型报道,我们以为,首先要高端站位,要能让读者从新闻中感悟出时代精神,给人以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同时要深入挖掘来自基层一线、具有贴近性和亲和力的重大典型,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真正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镇江日报》在长期跟踪报道和集中宣传张雅琴事迹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发现和开掘重大典型,对于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10月11日,《镇江日报》刊发了《她,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长篇通讯,报道了丹阳新桥镇金桥村原党总支书记张雅琴,10年间把一个贫困村、上访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谐村的先进事迹。2010年9月,她虽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但在群众心中却树起了一座共产党员的丰碑。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践行贴近中体现权威性

聚焦百姓生活,维护群众利益,回应社会关切。

网络时代要想办成一张有权威性、有影响力的党报,只有把体现党委政府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相统一,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报道重点投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以党报权威性的力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才能扩大党报新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4月,在日本核污染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莴苣严重滞销、农民增收困难的大背景下,镇江市0511网出现了小学生为老奶奶卖莴苣的帖文。据此,我们立即进行跟踪报道,先后以《“都动起来,帮农民兄弟一把”》、《3000吨莴苣积压,15天后就过季 200名网友江心洲买菜助农》、《子弟兵专程买莴苣》等稿件,引导社会各界“助买扶农”,市内外、省内外媒体也纷纷对此作了报道,促成了江心洲莴苣大量积压问题的顺利解决。

由此得到一点启示:党报只有更多地关注社情和民生,只有把笔触延伸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聚焦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在贴近民意中产生影响、获得信任、实现引导。

增进编读互动,开展民意调查,提升服务功能。

近年来,民意调查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互动方式,越来越受到党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我们以为:调查类新闻应当是具有高度贴近性、高度服务性的新闻,应当是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紧扣社会热点难点进行策划的新闻。

从2010年3月起,《镇江日报》重点推出了每周一版的“镇江调查”。“镇江调查”以服务百姓为宗旨,每周就一个热点话题,由记者进行重点调查,然后将话题内容设置成相关子话题,由市民通过网络、手机等形式,参与投票,许多市民百姓因此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参与了新闻报道的全过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镇江调查”已先后推出《您熟悉主城区外围道路吗》、《今天,你是否吃得放心》、《高温补贴,您拿到了吗》等一批稿件,发挥了党报服务读者的作用,凸显了党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确保真实准确,讲究策略效果,进行舆论监督。

作为党报,舆论监督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特点,这是其他监督方式所无可替代的。在舆论多元化的当下,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在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净化社会风气、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种考量,我们从增强党报的权威性和提高读者对党报的信任度出发,在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讲究策略和效果,并在版面上充分保证舆论监督报道的分量和力度。

2010年11月以来,镇江市中南世纪城72号楼被投诉并已查实存在多方面的质量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墙面裂缝”和“梁板混凝土开裂”。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在安全保障、经济赔偿等环节进行了激烈交锋,虽经相关监管部门出面协调,但仍无结果。从2011年4月13日起,《镇江日报》推出了“中南世纪城72号楼质量问题调查”系列报道,用事实说话,直面问题,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促成了问题的最终解决。这组系列报道还先后被新浪网、搜狐网以及0511网转载,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体现权威的同时注重贴近性,在贴近中体现权威性

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通畅、思想空前活跃、舆论空前多元。党报如果丧失了权威性,就丧失了赖以生存立足的性质和基础;党报如果丧失了贴近性,也就丧失了赖以生存立足的市场和受众。因此,党报新闻宣传既要在权威报道中注重贴近,又要在践行贴近中体现权威。

正确认识党报优势与观念更新的关系。

“党报的优势是与生俱来的权威性”,这是新闻界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时代在变、格局在变、舆情在变。既是大势所趋,就要顺势应变。党报只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诚面对,真实报道,牢固树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闻观念,正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努力提升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才能始终保持和充分发挥党报新闻宣传的优势。

正确认识宣传规律与新闻规律的关系。

宣传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原本就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党报在遵循宣传规律、完成宣传报道任务的同时,还要按照新闻规律来办事,以“三贴近”原则为指导,以“走、转、改”为契机,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载体,找准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的最佳结合点,打造新闻精品、打造品牌栏目,以取得更好的办报效果。

正确认识党报议程设置与公众议程设置的关系。

这既是一个热点升腾的时代,也是一个舆论多元的时代,又是一个分享传播的时代。

置身于这个时代,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知情诉求、参与诉求、监督诉求,要想办成一张有权威性、贴近性和影响力的党报,就不能在报道内容和选题设置上,脱离公众利益和公众话题,尤其是对于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当采取不回避、不遮掩的态度予以特别关注。

猜你喜欢
贴近性权威性镇江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民主的悖论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海龄殉职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