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花丛中觅幽径
——谈语文教学设计中“突破口”的选择

2011-08-15 00:49卢阿贯
中学语文 2011年18期
关键词:贾政反动突破口

卢阿贯

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历来是见仁见智。而在我个人看来,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不同的文体中确立不同的突破口,这就犹如在花丛中觅幽径一般,找准突破口,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保证课堂导问的有效乃至高效。

一、抓住文题,顺水推舟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读本上,精选了清代“桐城派”散文名家方苞的一篇散文《左忠毅公逸事》。这篇散文文言字句并不艰深,学生对照注释,查一查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那么,教学设计突破口该选择什么呢?经过课前的一番思量,我把突破口放在了文题“忠毅”二字上。“忠毅”二字是左光斗的谥号,何谓“谥号”?《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而文中所选的逸事,虽不见于正式记载,却是左光斗的真实事迹,扣住“忠毅”二字,就能有效的展开全文。作者确实就是这样行文的:文章第一段写左光斗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忠心事君,而“忠”字是其中的灵魂。第二段先写左光斗惨遭酷刑,宁死不屈,突出了一个“毅”字;再写他明大义,不让史可法作无谓牺牲,实则是为国留才,还是紧扣一个“忠”字。可见,“忠毅”二字贯穿全文。文章三、四段表面上写史可法的忠、孝,实则是为了烘托左光斗的“忠毅”。抓住文题中的“忠毅”二字,顺水推舟,不仅可以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而且还可以顺带了解桐城派“文法”的精要,何乐而不为呢?

二、找准文眼,借力打力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在“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板块中,选择了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一首《旅夜书怀》。“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靠老友接济。唐代宗永泰元年,严武去世,诗人只得离开成都,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的杜甫无依无靠,倍感孤独。诗中的一个“独”字,恰恰就是全诗的诗眼,借助这个诗眼,来解读全诗,一切迎刃而解。诗的首联,诗人彻夜不寐,觉得自己就像江风中的一株“细草”,夜色中江里一叶“孤舟”,诗人融情入景,让人察知他漂泊中的孤独。颔联的景写得开襟旷远,十分阔大,可一个“孤独”的人在这样的阔景的映衬下,只能更加渺小,更显孤独。对于这样的境遇,诗人满怀离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就是一联愤懑之语。诗人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有造福于民的大志。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他是借诗向世人表明,有谁知我的志愿并不在文章之上呢?而“官应老病休”就更含激愤了。杜甫一生处于流离漂泊之中,他对于自己的身遇深有感触,特别是到了晚年,竟更觉察寄身无地。尾联中,他从飘飞不定的沙鸥身上看到了自己孤独的身影。自己像什么?就像天地间漂泊无归宿的一只沙鸥啊。这样找准文眼,借力打力,既能理解全诗内容,又能保证导问的顺畅、自然。

三、巧用对比,化曲为直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板块中,选了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燕歌行》。《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诗中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离家远戍的痛苦。诗篇还揭露了某些将军的腐败无能,以及由此造成的战况恶化的后果。概析全诗内容:高适的这首边塞诗内容既深且广,不作梳理整合,教学时操作起来,就会显得杂而乱,而抓住“对比”这个突破口,就能化曲为直,变乱为清。诗人首先拿今之“将”“卒”进行对比:(1)出征时由于将的铺张扬厉才有战败后卒的困苦凄凉。(2)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才导致卒辛苦久战,家室分离。(3)将怙宠贪功,卒效命死节。诗人用一组组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今将无能,更思古之良将,结尾的古今对比,实则是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今之将领的面目之可鄙。借助对比这个突破口,可以使全诗的意念更加深化,形象更显鲜明,从而达到化曲为直的效果。

四、另起炉灶,造“问”激发

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板块中,选了鲁迅先反动统治者、反动文人、庸人)。抓住这个切口,进行有机的整合,就不难理清作者的思路:时常微笑,态度温和,桀骜锋利,有责任心的爱国青年刘和珍被反动派残酷地虐杀了。面对爱国青年的牺牲,反动统治者横加诬蔑,反动文人大肆造遥,广大的庸人是麻木不仁。先生悲愤交加,用文章纪念爱国青年,谴责反动统治者,驳斥反动文人的无耻谣言,唤醒麻木不仁的庸人们。行文繁杂,花丛无径,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教者要能跳出文本,另起炉灶,设“问”激发,就能拨开云雾见天日。

五、扣牢细节,以点带面

苏教版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编选了《宝玉挨打》这篇课文。宝玉挨打的原因很简单,直接原因: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官场纠纷;二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金钏儿。根本原因,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辜负了贾政对他的期望。宝玉挨打后,文中对王夫人、贾政、贾母、李纨等人都突出了“哭”这一细节,研讨这不同人的“哭”,很有意思。王夫人作为母亲,她爱子如命,因为“母凭子贵”。贾珠去世后,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王夫人哭,是想从贾政的棍下把宝玉抢救出来,无论如何要保住这个“孽障”。贾政,作为一个父亲,为死了多年的贾珠伤心落泪,恨不能起死回生,而对于眼前的宝玉却恨不得活活地打死,他恨铁不成钢。贾政的泪中,有伤心,有气愤,有懊悔,很是复杂。贾母,宝玉的保护神。老太太溺爱孙子,尤其需要一个聪明伶俐的孙子在膝下承欢。看到宝玉被打得这样惨,不觉滚下泪来。贾母的泪中,有不忍,有疼爱,有斥责。李纨,睹人伤己,看到宝玉挨打,想到死去的丈夫贾珠,不禁悲从心生,放生痛哭。教学中,扣牢一个典型细节,以点带面,扇形铺开,就能收到以小见大之功效。

六、创造情境,设疑铺展

苏教版必修四上有一首杜甫的诗《登高》,本诗无法直接从诗中提取突破口,必须另创情境,设疑突破。为此,在解读之前,我为这首诗配了一段情境描述文字。“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长江边,夔州城外。大风凛冽,万木凋零,江水翻腾,孤鸟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啼。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孤独的飞鸟,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根据情境描述,我为本诗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一、诗人此时的境况如何?如何表现的?(①孤独一人,在外漂泊,身体多病等;②是用以景衬情,直抒胸臆等来表现的。)二、诗人登高和一般人通常情况下的登高有何不同?(一般人通常情况下的登高:①祈求长寿;②在家乡;③全家人一起去;④喝菊花酒等。诗人登高:①长寿谈不上;②远在万里之外的他乡;③孤独一人;④身体多病,不能喝酒等。)三、诗人为何会穷困潦倒,身体多病,在外漂泊呢?(因为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诗人居无定所,衣食无着。)借助情境,设置疑问,不仅有效的展开了课堂教学环节,而且还让学生受情感染,融身诗境,加深了对杜甫及其作品的理解。

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好不同的突破口,看似简单,实则高妙。把这一工作扎实有效的做到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漫步幽径,观花赏草,既学到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

猜你喜欢
贾政反动突破口
日本人如何寻找“一带一路”突破口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贾政形象的转变
贾政也有温情时
也说贾政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贾政缘何被奴才拉下水?
反动作等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