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的思路脉络

2011-08-15 00:49曹振国
中学语文 2011年31期
关键词:老成散点用书

曹振国

[作者通联:湖北枝江第一高级中学]

《动人的北平》是人教版选修模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的首篇课文,作者是散文大家林语堂。不少语文老师和绝大多数中学生阅读时,觉得很难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确实是这样,《动人的北平》给初读者往往是琐碎凌乱、没有章法的感觉,因为文中描写了大量的景、物、人,而且内容上前后多有重复,“形”上太过散乱。同时,让不少唯教师教学用书是瞻的语文老师为难的是,用书“整体感知”部分的解说内容(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第127页)居然也含混不清,语焉不详:

……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写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

另外,“问题探究”部分的第二个问题 “文章描写‘动人的北平’采用了什么角度”的答案涉及思路脉络时如是陈述: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笔者以为,教师教学用书对文章思路脉络有关内容的梳理之不足可以总结如下:

1.全文是总分结构,第一段是总起,但哪些段落是总写,哪些段落是分写,切分不明。换言之,第2-5段是总写还是分写,语焉不详。2.上文加线句子所言“多个方面”关联的段落层次(不一定是自然段)之间是否就是并列分写,也不明确。3.认为全文采取了“全景式的描写角度”和“散点透视”方法,这一说也有点失之偏颇。

洪镇涛在《我的阅读教学主张》一文中曾说,语文教学主要抓两件事,其中第一件事是把握思路(第二件事是语言),即从宏观上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领会文章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情感,把握行文的思路。这些论述是非常有见地的,而且,《动人的北平》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散文的“形”与“神”,准确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尤其重要。我以为,《动人的北平》一文的思路脉络,从整体上可以作如下明确的切分:全文分两个部分,其中1-5段为第一部分,余下为第二部分。具体思路脉络为:

第一部分(1-5段)概括总述北平的特点并作初步阐释。北平的特点是“老成”“包容”。或者借用《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绘下故都的面容》一文(作者孙光萱,教师教学用书也引用此文作资料)的说法,北平具有“老”与“多”两大特点,“老”即古老、历史悠久,“多”即多样性、兼容并包。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第2、3段就“包容”或“多”做初步阐释,第4段就“老成”或“老”做初步阐释,第5段承上启下作过渡。

第二部分(6-22段)具体展现古都北平的特点。可分为两个层次,两个层次大体为并列关系,点面结合(先面后点)展现北平的特点。第一个层次为6-10段,对北平作全景扫描,是面上的交代;余下11-22段为第二个层次,对北平作定点透视,属点上的叙述描写。

需要解说的有三点:

1.关于第5段的作用。

我们先还是来看一看文章第5段写些什么:

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的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儿童戏剧学校的太太;或是一个人力车夫变成满洲国的高贵人;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

文中加线的第一个句子上承第4段的末句 “一个北平的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下引出北平各色人等及情状(具体内容关合“老成”和“包容”两方面),与末句“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呼应,反复强调,在“老成”与“包容”的北平面前,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说他了解得相当清楚、相当透彻了——这不过是作者“欲擒故纵”式的铺垫——目的在于引启下文作者对北平的具体叙述与描绘。

2.关于6-10段的叙写角度与方法。

我们很容易发现,6到10段基本上都有首括句或中心句: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专校、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这五个段落分别从“珠玉之城”、北平街市、住家院落、杂色人等、新旧色彩五个方面作全景式的扫描,五个段落之间呈明显的并列关系。在这几个段落的理解上,我认同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说,即所谓“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方法。这里对提到的“散点透视”稍作阐释。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进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而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之外的东西则不能摄入。中国画的透视法不同,画家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方法叫“散点透视”。如《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这几个段落正如教师教学用书所分析的那样:

作者虽然说 “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难以整体全面地观照和描写的,但是他仍然试图写出北平的立体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静态的景象,更有活动的、流动的市民生活景象,还有深远的历史景象。

3.关于11-22段的叙写角度与方法。

首先要抓住第11段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这个结构句(在结构上起到变化、转换的关键句子)解读。这个句子明显标识出下文内容与上文内容不是并列关系,意味着内容的转换变化。如果6-10段是在为一个“外来者”(如游客)做全景式介绍,那11-22段则是从“城居者”的角度叙写。“理想的居住城市”是作者在这一层次中叙述描写的立足点。借用上述所谓“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理论,这一个层次的内容应该属于“焦点透视”,而其中的三点 “原由”——城市布局合理与道路宽阔(12-15 段)、市民生活“舒适可爱”(16-17 段)、休闲方式多样与百姓善良淳朴(18-22段)——只不过是一个固定视域之内的三个“亮点”而已,这三个方面的“亮点”与前面6-10段五个段落的内容绝非简单的并列关系。如果给6-10段拟一个小标题的话,可以叫“印象北平”;而给11-22段拟一个小标题,可以谓之“理想城居”。

上文提及的《绘下故都的面容》一文这样对全文内容作笼统分析:

林语堂不是用社会活动家的眼光去观察北平,也不是以一个刚来到北平游览的旅行者的身份,把目光久久地停留于北平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他作为一个“老北平”,要着重告诉大家的是北平为什么会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从这个视角出发,他写了北平货贩众多,购物方便,居住的多半是宽阔舒畅的四合院,连坐人力车也格外便宜,“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进而又刻画了北平人那种悠然度日的心态和模样:坐在槐树下摇着芭蕉扇乘凉,在杉树下喝上一下午的茶……

说全文都是从 “北平为什么会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视角出发叙写的,也未免有些偏颇了。

概言之,全文第二部分第一个层次是全景扫描,主要运用“散点透视”法;第二个层次则为定点叙写,主要运用“焦点透视”法。两个层次的内容方面虽有一些重复之处,但叙写角度和侧重点决不一样。这样看来,《动人的北平》的思路脉络不仅清晰明了,而且是颇费心思的——这样解读可能更契合林语堂这样的散文大家的写作风范。

话又回到教师教学用书上来:上网搜索,教师教学用书所谓的 “整体感知”部分居然与网上百度百科的“整体感知”一字不差,是教师教学用书“拷贝”网上百度百科的原文,还是百度百科“借鉴”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不得而知。

猜你喜欢
老成散点用书
一个人的工地
一个人的工地
高血压个体家庭连续自测收缩压特征描述与分析
人定胜天
吃书与用书
小学美术教材重组整合策略初探
吃书与用书
冲击波散点和定点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观察
爱的警钟
用书装饰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