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2011-08-15 00:42苏淑贞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4期
关键词:精神科精神病家属

苏淑贞

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苏淑贞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以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120名护理人员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发生的职业性侵害进行调查。结果有108位护士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躯体伤害。结论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从而消除伤害或使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精神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除了有与综合医院普通护士相同的职业危险因素如消毒剂伤害、针刺伤和生物因素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威胁外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些有奇思怪想念头的特殊群体,工作风险性大,精神高度紧张,因此加强精神科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20名护理人员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职业侵害进行调查,对职业危害.侵害次数进行统计

2 结果

暴力致伤36例占总人数30.0%,暴力袭击未致伤8例占6.67%,精神伤害(谩骂、讥笑、恐吓)29例,占22.5%,遭家属精神伤害26例占20.8%,躯体致伤8例,占6.67%,女护士遭受男患者搂抱、言语性骚扰2例,占1.67% 针刺伤11例,占9.17%本次调查中90.33%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侵害,如:抓伤、踢伤、拳击伤、烫伤、针刺伤。

3 原因分析

3.1 受精神症状支配18例 精神病患者在受幻觉、妄想支配,疑自己和亲人被害,采取先发制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3.2 研究证明强制住院、坚决拒绝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特别是治疗态度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原因实际上与精神病性症状一致,是由于精神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错误的认知[1],由于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不承认有病,不愿住院,不愿接受被管理、被限制,情绪处于易激惹的状态,他们故意找茬发泄不满,而出现攻击性举动。

3.3 治疗不合作 由于精神病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拒绝服药和输液治疗,因此在注射治疗时往往不配合,有时需要强迫或采取保护性约束,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抓伤、咬伤、踢伤,静脉注射肢体不停抖动,有可能被扎伤。

3.4 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工作方式、方法 在护理治疗过程中护士言语过激,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引起患者的敌对情绪,动作粗暴、训斥,易激惹患者情绪爆发。

3.5 家属不配合不理解 家属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期望疾病能很快好转,如治疗不理想或不尽满意,又不好埋怨医师,就把气撒在护士身上或家属探视时看到自己的亲人被约束,感觉亲人被惩罚失去人身自由,担心加重患者病情。

4 防护措施

4.1 严密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病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观护,不离视线,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患者要加强心理疏导,尊重、关心、同情患者,耐心劝解,设法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发生冲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4.2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 严格交接班制度,严禁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强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接触患者时要注意技巧,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男病区女护士巡视病房时,最好有男护士陪同,对约束患者或冲动患者做治疗时要有2人以上,谨防被抓伤、咬伤、踢伤、扎伤。

4.3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要加强学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认真总结经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察觉患者潜在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汇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把暴力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4.4 加强沟通,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整体水平,避免将负性情绪带入工作中,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健康教育,落实好医患双签字,对于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家属,消除家属的后顾之忧,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积极采纳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与患者、家属一起同疾病抗争。

[1]李凤玲,高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47.

463000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

猜你喜欢
精神科精神病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精神病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都有精神病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