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肆意”的词汇化历程及动因

2011-08-15 00:49张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动宾用例动因

张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语言与文学研究〕

浅析“肆意”的词汇化历程及动因

张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肆意”是由古代汉语中动词“肆”和名词“意”组合而成的动宾短语降格而成的。短语“肆意”最早见于先秦,其副词用法在南北朝时期正式稳定下来,明清以后至今只剩下副词用法,完成了其由短语到副词的词汇化过程。而正是由于“肆意”中动词和宾词成分的多次共现,使这两个相邻成分发生黏合现象,从而凝固成为副词。

副词;肆意;词汇化;动因

“肆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情态副词之一,它表示“随心所欲、纵情任意地(做某事)”。而究其根源,“肆意”由动词“肆”和名词“意”构成,本来是一个动宾短语。在此,论文选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各个时期的文献例句,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旨在了解“肆意”由动宾词组凝结为副词的历程及其词汇化的衍生方式和动因。

一、“肆意”的词汇化衍变历程

在“肆意”这个动宾结构中,“肆”是个形声字,从长,聿声。《说文解字》:“肆,极陈也。……经传有专取极意者,凡言纵恣者皆是也。”在“肆意”这个短语中,“肆”就取“纵恣、不受拘束”之意。如:《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而“意”是个会意字,从心从音。《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音。察言而知意也。”可见,“意”指的就是“意志、心愿”。因此,短语“肆意”意为纵情任性,后多含贬义,谓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

先秦时期就已有“肆意”的用例,如:

1(.楚王)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於秦,弊邑将以楚殉韩。”(《战国策》卷二十六)

2.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人主肆意陈欲曰乱;人臣轻上曰骄,人主轻下曰暴。

这里两个例子中的“肆意”都是动宾短语,在句中作谓语,尤其是在例②中可以确定,“肆意陈欲”作为并列的两个结构,皆为动宾短语。

在两汉时期,“肆意”的用例也基本与先秦时期相同,如:

3.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史记》卷六,本纪第六)

4.达至道者则不然,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性者不以滑和,故纵体肆意,而度制可以为天下仪。(《淮南子》卷七·精神训)

5.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汉书》卷八一,列传第五一)

6.红阳侯立,太后亲弟,虽不居位,莽以诸父内敬惮之,畏立从容言太后,令己不得肆意。

7.而刘向、杜邺、王章、朱云之徒肆意犯上,故自帝师安昌侯,诸舅大将军兄弟及公卿大夫、后宫外属史、许之家有贵宠者,莫不被文伤诋。(《汉书》卷一○○上,列传第七○上)

我们可以看出,例3、4、5中的“肆意”用法同先秦时期并无差别,都是动宾短语作谓语,它也可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如例6。但在例7中,“肆意”似乎可以有两种解释,(1):“肆意”与“犯上”是并列关系,同为动宾短语组成连动结构,充当谓语。(2):“肆意”作状语修饰谓语“犯上”。如果是这种关系,那么“肆意”就不再是一个动词性的词组,而具有了副词的特征。正如董秀芳所言,“从动宾短语到副词的转变是发生在连动结构中的。”此例中的“肆意”正是处于转变中的例子。

至东晋时期,中土文献再未出现例7这样的用例,而仍表现为动宾短语作谓语。如:

8.於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高士传·向长》)

9.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三国志》卷一)

10.任情肆意,又损年命。(《抱朴子》内篇卷八)

但在东晋时期的佛典中出现了“肆意”修饰动词的用例:

11.肆意直往为贼所害。(《大般泥洹经》卷第六)

这里的“肆意”即为副词作状语,位于动词前,修饰谓语“直往”。可见,从两汉到魏晋时期,偶有“肆意”的词化现象出现,是动宾短语“肆意”凝固成词的萌芽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肆意”的副词用法已经大量使用并且固定下来。例句如下:

12.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宋书》卷六七,列传第二七)

13.延之性既褊激,兼有酒过,肆意直言,曾无遏隐,故论者多不知云。(《宋书》卷七三,列传第三三)

14.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宋书》卷七五,列传第三五)

15.……以为豫章内史,听其肆意聚纳,由是在郡著贪暴之声。(《宋书》卷八七,列传第四七)

16.昨因觞宴,肆意讥毁,谓制诏所为,皆资傍说,又宰辅无断,朝要非才,恃老与旧,慢戾斯甚。(《宋书》卷九四,列传第五四)

17.王大悦。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列子》卷第三,周穆王篇)

18.晋熙王以皇弟代镇,地尊望重,攸之断割侯迎,肆意陵略。(《南齐书》卷二四,列传第五)

19.于是恣情肆意,罔顾天显,二帝姬嫔,并充宠御,二宫遗服,皆纳玩府。(《南齐书》卷四,本纪第四)

在《宋书》中,“肆意”的全部用例已经都是副词用法了。由此可见,在南北朝时期,动宾短语“肆意”已经凝固成为情态副词,固定的放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在同一时期的《南齐书》中,也偶见“肆意”仍为动宾词组而并未词化的用法,可见“肆意”的用法存在一个由动词性短语渐变为副词的过程,在其完成副词化之后,这两种用法还并存了一段时间,例句如下:

20.有时载伎肆意游行,荆楚山川,靡不毕践。朋从游好,莫得见之。(《南史》卷一五,列传第五)

21.时宪宗以世道渐平,欲肆意娱乐,池台馆宇,稍增崇饰。(《旧唐书》卷一三五,列传第八五)

22.王韶上书肆意欺罔,以兴造边事。(《宋史》卷三三七,列传第九六)

23.宋子京不識文章正理,而惟異之求,肆意雕鐫,無所顧忌。(金·王若虚·《<新唐书>辨》)

24.昔吕后临朝,肆意无道。(《晋书》卷四八,列传第一八)。

25.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宋史》卷四四四,列传第二○三)

26.奉到拏問諭旨,膽敢肆意咆哮。(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肃顺专款》)

27.他恨那些作家,现在他可以肆意的诟骂他们了,因为他们已经都离开了北平。(老舍·《四世同堂》二三)

28.如果中国学者有了发明创造,他们不是攫为己有,就是肆意地诽谤和扼杀。(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唐宋及以后的文献中,“肆意”的副词用法就占了大多数(如例20-23),只有少数用例仍为动宾词组(如例24、25),尤其在唐代文献《南史》中,“肆意”共出现了七次,皆为副词用法,这里就不全部列举。而大约到明清以后,基本就只剩副词一种用法了(如例26-28)。

综上,“肆意”始见于先秦,它是一个动宾短语,一般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两汉到东晋时期,大部分用例仍同先秦,但已经出现了副词用法的萌芽,至南北朝时期,“肆意”就从动词性的短语凝固为副词,此后其副词用法已多见于文献,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短语和副词方法的并用,到了现代,“肆意”基本只有副词一种用法,其动词性逐渐弱化成为副词,实现了它的词汇化过程。

二、“肆意”的词汇化衍生方式和动因

董秀芳认为,词汇化一般指的是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大多是由短语降格凝固而成的,从短语黏合为词是汉语双音词形成的主要途径。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在新单位的产生中,除类比以外,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黏合。黏合是指两个或者几个原来分开的但常在句子内部的句段里相遇的要素互相熔合成为一个绝对的或者难于分析的单位。

黏合绝大多数都是在双音节短语中发生的。汉语的五种基本结构的短语,即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动补短语和并列短语,都可以通过黏合的方式降格成词。

“肆意”正是这样一个动宾短语通过黏合的方式降格为词的例子。

那么,动宾短语实现词汇化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董秀芳总结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动宾短语中动词成分的动作性较弱。在“肆意”中,动词成分“肆”意为纵恣、任性,它的意义比较抽象,不表示具体的物理过程,没有一个外部的明显可见的动作,因此它的动词性就比较弱,属于非典型动词,而这种动词在一个结构中的句法特征也会相应地减弱,就更容易降格成为词的一个成分。

第二,宾语成分的具体性较低。“肆意”的“意”表示意志、心愿,它所代表的事物不占据确定的空间,表示的是一种泛指的心理活动,因此具有非具体性,属于非典型名词,这类名词很容易和动词发生合并。

第三,动词成分对宾语成分的影响度较小。因为“肆意”中动词“肆”的动作性弱,宾语“意”的具体性低,所以宾语的外在状态就不会因动词成分的动作行为而发生显著变化,它们之间的影响度小,因此就很容易结合在一起凝固成词。

短语“肆意”符合词汇化的前提条件,所以它就有了黏合成词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它由非词到词的转变动因。

短语“肆意”中的动词成分与宾语成分在表达序列上处于线性相邻的位置,这是它词汇化的首要动因。由上文所引文献可以看出,在具体使用中,动词“肆”支配宾词“意”,它们的位置相连,并且中间一般不再插入其他成分。其次,这两个相邻的动词和宾词同现的频率较高。“短语”肆意的用法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使用,之后的文献典籍也经常用到。再次,主体心理认知具有整合性。索绪尔在论述黏合变化产生的心理机制时就指出:“当一个复合的概念用一串极其惯用的带有表意的单位表达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就会像抄小路一样对它不作分析,直接把概念整个附在那组符号上面,使它变成一个单纯的单位。”而正是由于动词的较弱的动作性和宾语的非具体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低影响度,促使人们产生了“抄小路”的心理。在短语“肆意”中,动词、宾词的次序相连,人们就容易在多次使用后逐渐忽略它们之间的语法界限,而产生“抄小路”心理。此外,汉语特定的韵律要求也是双音节短语词汇化的动因之一。双音节短语“肆意”中的两个成分就是由于韵律需要而同时出现的,它们出现的次数多了,才从短语凝固成词而实现了词汇化。

现代汉语副词“肆意”是由古代动宾短语“肆意”通过黏合的方式降格凝固成副词的,它萌芽于两汉到东晋时期,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副词用法,经过一段短语用法和副词用法并存期后,至近现代时期基本只余副词用法一种,实现了从非词到副词的词汇化过程。正是由于“肆意”中动词与宾词这两个在线性序列中相邻的成分多次共现,使人们逐渐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语法分界,进而产生了“抄小路”心理,对这个动宾结构不作语法分析而直接把这个结构的整个概念附着在这个形式上,使“肆意”黏合在一起而凝固成一个副词,意为“随心所欲地(做某事)”。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冯胜利.汉语的音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H109.4

A

1673-0046(2011)10-0188-02

猜你喜欢
动宾用例动因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基于HSK 作文语料库的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