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仰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1-08-15 00:47刘娜赵莹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上海200234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信念信仰

刘娜,赵莹(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上海200234)

从信仰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刘娜,赵莹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上海200234)

信仰反映的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支撑点;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调解器;信仰能转化为主体行为的内驱力,能激发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欲望。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加强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

信仰;信任;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信仰的涵义

信仰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辞海》(缩印本,1980。)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那么信仰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呢?

1.信仰的涵义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信仰是与科学、知识相对应的范畴。知识是指那些被证实了的,命题或判断;反之一个命题或判断被证伪了,它就是谬误,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或判断;如果某个命题、判断尚未被检验或者虽被检验但却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对这个命题的坚信,就是信仰。康德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给信仰留地盘并对信仰作了深刻研究的哲学家。他通过对人类知识能力的考查,把人类知识、理性所能达到的领域称之为“现象界”,而把人类的知识、理性所不能达到的领域——“物自体”交给人类的信仰。康德认为,一个判断,如果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都有充分根据证明其正确性,它就是知识,如果只从主观方面有充分根据证明其正确性,而在客观方面又不能证明其是充分的,它就是信仰。从人学角度来说,信仰指的是人类精神的支点,它是一种终极关怀,是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在超越,表现为对超时空结构的无限和永恒的渴望。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的深层结构,体现出了主体对人生的终极依据、意义、价值目标的追求和寻找。从本质上来说,信仰反映的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

2.信仰与信念的区别

信仰不同于信念,信念往往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当它上升为对宇宙人生总体性和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时,信念就成为信仰。因此,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活动,它以人的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信仰活动决不仅仅是纯主观的东西,它有具有客观性的对象,这个对象有可能是物质实体,也可能是精神客体或人自身。就信仰的客体或信仰的对象来说,自古以来,人们所信仰的上帝、神灵、佛祖、天使、先知、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理想社会、美好主义等,无不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居主导和统摄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支配着人的所有其他信念。信念多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它的理性水平要高于信仰。信仰的产生不同于知识的获得,它不是沿着实证或证实的途径或方式形成的,它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人生阅历、社会环境的长期熏陶、个人对人生及其生存背景的体悟而形成,靠不断重复而促成习惯性强化来潜移默化地把握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信仰因信念的确立而改变,在信念的基础上而升华。因此树立对客体的信念,有助于形成对其的信仰。

从信仰主体角度看,信仰既包含一种认知性的确信,又包含一种实践性的情感投入和意志追求,它本质上具有实践理性的品格。形成了一定的信念的人,他的体验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因而是深刻的、稳定的、持久的。这种体验既推动自己的行为,又深化自己的认识。信仰者的体验则有两种情况,一种与形成、发展信念过程的体验相同。另一种是以盲目崇拜为动因而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特点是强烈,对行为的影响较强,对认识的影响则较弱。信仰具有非稳定性,从共时态讲,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其信仰不同;从历时态讲,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也会有不同的信仰。

二、信仰的作用

歌德说:”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1]365正如歌德这段话所揭示的信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概括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信仰能为人提供精神寄托,为人的行为提供精神支柱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对茫茫宇宙世界的惊奇与惶恐,在矛盾面前能体会到的困惑、苦恼、绝望等的煎熬和折磨,更体现在人们力图摆脱这种苦恼实现灵魂的升华和超越上,而要解决人生的终极矛盾,需要找到一个精神上的的阿基米德点,而信仰则是这个点。信仰能给人以强大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人一种平衡感、安全感和归宿感。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指出,有信仰者“不独能看见不信仰者看不见的新真理,还可作一个较强悍的人。他觉得内部有较大的力量,能经得起生存的试验,可以战胜种种困难”。[2]151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也曾说过,无信仰的人生索然无味,毫无希望,无信仰的人不敢面对他之存在的真正核心。恩格斯也曾深刻的指出:”人处于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就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3]648信仰是行动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所以人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

2.信仰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调节器

经济基础觉得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固然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离不开精神信仰的调适。没有道德法则或者不遵循道德法则,缺乏科学信仰或信仰危机四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不安定的社会“信仰作为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定向机制,像罗盘一样指导、支配着信徒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4]76要使社会良性运行或良性循环,使社会成员树立合理的信仰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信仰上的错误或者偏差往往比其他错误在社会和政治行为方面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3.信仰能转化为主体行为的内驱力,激发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欲望

信仰可以激发出主体实践活动的热情,正象马克思所指出的:“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5]169强化主体的意志,坚定主体的信念和毅力,能使主体充分的发挥出创造的潜能。在创新的过程中,信仰的力量给创新者无穷的力量。英国学者斯迈尔斯在论述中世纪的一些科学家面对迫害而不言放弃时指出:“那些浅薄的统治者总是过高地估计权力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信仰的力量。”[6]104相反,“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使得人们的信仰更加虔诚更加坚韧”,面对枪杀、绞刑和疯狂的屠杀,使得”这种特殊的宗教形式更加令人众志成城,信仰坚定。”[7]109

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信仰的内涵和功能我们可以看出信仰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任务。尽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基本内容,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时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有着大众化的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断加以推进,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作为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在它的旗帜下,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然而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信仰却日益受到挑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之一。

1.宣传马克思主义,加深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信仰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深刻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加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信仰,实现马克思主力大众化,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宣扬和学习,但这种宣扬和学习不能光停留于表面,只停留在理论灌输的层面,理论灌输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如果过分强调,在信仰问题上就会出现虚假现象。在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体现实事求是精神,完整准确地解读其丰富内涵,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各种错误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说中理解其完整世界观,另一方面,要在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中领会其核心思想。

2.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任,对于信仰来说,信任是具体有形的信仰。对于信任来说,信仰是无形和抽象的信任;信仰比信任更具深刻性、终极性,信任相对信仰来说比较肤浅,直接兑现在事理上,不含终极关切。信任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其民众的信仰必然会游移和散漫,更难以指向崇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齐美尔曾经把信任看成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他认为人们相互之间如果没有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一个如果对自己、他人、家庭、团体和社会缺乏信任感,那么他也是难以确立真正的信仰的,而一个具有信仰的民族或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则要高得多。所以,信任是信仰确立的通道和必经之路。对于理论的信仰也是如此,确立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度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必由之路。

3.转变思维方式,重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出现信仰危机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以往我们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存在着三个误区:要么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纯粹真理或知识体系加以学术性研究;要么将其作为一种纯粹信仰的体系加以膜拜;要么是抽掉了它的文化底蕴,把它作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纯粹工具,将其完全教条化、形式化和神化。总之就是将理性和信仰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一种信仰,它不同于宗教信仰纯粹凭借一种情感偏向、情感参与、是一种盲目的尊崇、追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8]382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富有活力和最有广阔前景的信仰,它是适应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进步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因为它确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和信仰的思维方式,并将这一矛盾放置在实践当中加以解决,不断从现实世界中吸取营养,使科学信仰不断从科学认识中得到检验、证实和丰富,又使科学认识在科学信仰的指导下不断深化为实践。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用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原有信仰及其状态进行更为科学的理解、阐释并重新论证或进行架构。

总之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努力中将马克思主义内化到人民大众的心中,形成一个信仰的体系,并在这个信仰体系的推动下将其付诸实践。

[1]歌德.东西集·注释,转引自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吴惠国.信念、信仰与创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3,7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7][英]斯迈尔斯.人生的职责[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卞实)

Abstract:Among the poets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ZHENG Ao's poem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realism creation since Shi Jing and Li Sao.His poemsmainly reflected social reality.Cynical became the central theme of his poetry.Ode and satire were used in his poem especially in reflecting social dark corruption,sympathizing people's suffering.The unique individuality was characterized in his poem that a straw showed which way the wind blew.He used plain and rustic,popular poetic language in his poem,thus forming his poetry distinctive artistic personality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ZHENG Ao;poetry;art;characteristic;resear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ENG Ao's Poetry

LIJun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Jiangsu 224051,China)

D641

A

1008—7974(2011)03—0028—03

2010—11—17

刘娜(1984-),女,河北保定人,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莹(1986-),女,安徽蚌埠人,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大众化信念信仰
为了信念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发光的信念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信念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