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俗流变与移风易俗
——《中国陋俗批判》一书的序言

2011-08-15 00:47梁景时梁景和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3400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00049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首都师范大学风俗

梁景时,梁景和(.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3400;.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00049)

陋俗流变与移风易俗
——《中国陋俗批判》一书的序言

梁景时1,梁景和2
(1.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2.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49)

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它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也有抬头之势,批判与克服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作为特定国家、民族区域和人群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惯制,风俗所涵盖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的风俗;婚丧仪礼等社会的风俗;宗教等信仰的风俗;歌舞杂艺等游艺的风俗。这一切几乎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操与品味。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风俗”这个词汇,如《诗,周南·关睢序》中就有“美教化、移风俗”的说法。由于风俗的特殊社会功能,所以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们早就具备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认识。

社会风俗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观念形态制约下形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社会的物质生活是不断进化的,这就要求社会风俗要随着社会的进化而更新。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另一方面,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也有抬头之势。建国以后几乎销声匿迹的一些习俗近些年又出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缘由很多,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物质生活有了改善以后,人们还要求改善和提高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的提高并不因物质生活提高而自然地得到提升。如果没有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去充实人们,那么以往那些落后的、不健康的陋俗就很容易趁虚而入,去占领人们精神生活的领域,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弥补一部分人精神上的空间。有人认为习俗是“民间自我娱乐的形式”。但这种形式是有高雅粗俗之分、文明野蛮之别的。这就要求人们用文明、进步的习俗去代替野蛮、落后的习俗。只有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向着健康完美的方向发展。

习俗渗透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内容繁杂,是稳定的社会心理表现,难以改变。这就要求人们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对陋俗进行改造。今天移风易俗的关键是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当前改革的契机,多方位地移风易俗。

《中国陋俗批判》一书的编写,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传统中国社会陋俗的发展源流,使人们更自觉地认识陋俗的现象与本质,陋俗作为一种负面习俗其存在具有惰性特征,它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自动消亡,它存在一天就有一天移风易

[1]《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是由团结出版社1999年出版。俗的历史任务。据此,也须感召社会去积极地参与移风易俗,从而建设文明、健康、向上的新时尚。

(责任编辑:闻礼)

Abstract:Because of the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ustom,a lot of custom may be behind the times.This backward stems from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direction.On the other hand,some disadvantages and vulgar social custom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old ideas are considered as undesirable custom in some time.It impedes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hinders the person's physical andmental health,thesemay also be known as the undesirable custom.Our country has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living custom is rich,some of which need to advocate,and some need to change.Criticism of Chinese Undesirable Custom referred to undesirable custom,along with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many are long gone,or nearly die out,this is the necessity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towards the civilized and healthy direction.However,we should also see that in today's society,people pursue the health living and entertainment,the undesirable custom gain the breeding ground,so criticizing and overcoming them is a long-term historical task.

Changing Undesirable Custom and Traditions

LIANG Jing-shi1,LIANG Jing-he2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2.Departmentof Histor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9,China)

C912.6

A

1008—7974(2011)03—0075—02

2010—12—01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政治学;梁景和,(1956-),祖籍山东蓬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首都师范大学风俗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太平风俗美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