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云南省为例

2011-08-15 00:53陈正娇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师资队伍新建

陈正娇

(文山学院办公室,云南文山 663000)

新建本科院校怎样在人才培养上真正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达到本科教育的要求,实现“内涵升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跨越式发展和本科教育需要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这类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 2000年以来,云南省分别新建了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昆明学院、文山学院、保山学院共 9所普通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矛盾重重。

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保山学院升本时高级职称比例为 35.13%,文山学院为 30.53%,与教育部本科学校设置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30%要求相比,刚刚达标;升本时的文山学院具有硕士学位且就读于云南高校的教师所占比例为 56.2%,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毕业于云南高校的共占 72.4%,地缘结构、学缘结构严重失调。截止 2010年 11月,新建本科院校文山学院正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副高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 27.3%,中级职称所占比例为 50.7%。由此不难看出,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太小;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 19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0%,年龄结构严重失调。这对学校整个师资结构的影响极为不利。

第二,教师数量不足。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和许多老牌本科大学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保山学院升本之初专任教师有 296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 17.06∶1,文山学院升本时有专任教师 285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7.13∶1,以上数据与教育部本科学校设置标准 (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 280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不高于18∶1)相比,才刚刚符合条件而已。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的发展趋势,都会集中力量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大量引进教师,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

第三,师资队伍不稳定。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成了我国中高端人才择业的一种时尚,成批的大学生宁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做 “蚁族”,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相对一线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低、创业机会少,以上诸多因素都会对中小城市人才引进造成直接的影响。位于中小城市的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自然难逃此劫,即引进人才时困难重重,稳住人才也力不从心。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优化用人环境,给教师一个能施展才能和发展事业的空间,是其师资队伍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教师综合素质整体不高。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方面呈现出科研能力低、缺乏学术学科带头人的现状。高校不但承担着培养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所以高校在重视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把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几乎所有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升本前,都以教学工作为重心,其科研能力总体水平比较低,能够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教师寥寥无几,发表的论文就算数量可观,但能够被 SCI、EI等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少之又少。如刚升本时的文山学院,升本前 4年的时间里收录于SCI、EI的论文仅有 8篇,获厅级以上奖励的教学科研成果只有 4项。以上种种,皆是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其缺乏业务拔尖、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能担任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学术人才的缺陷在所难免。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采取相关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学术学科带头人队伍。

振兴一个民族,要靠教育,而振兴教育,则要靠教师。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能否具备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所需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办学成果,除了上面我们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外,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教学艺术素质等亦不可忽视。但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工资待遇低、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大多数教师没有归属感,职业情感淡薄。如此一来,教师这一职业,只是他们求生的途径,这无疑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常此以往,教师健康的身心素质、工作责任心、创新精神、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等将不复存在。

二、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缺乏资金。新建本科院校升本之初,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发展任务,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基础较薄弱,而几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都会加大投入搞“硬件建设”,如新校区的建设、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等。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中往往容易把“硬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却忽视了教学管理、师德、学风、校风等 “软件”方面的建设。这与新建本科院校缺乏资金密切相关。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这一问题更显突出,这势必对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软件建设”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

第二,地处边疆,人才引进难度大。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东与贵州、广西为邻,西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两国毗连,气候适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与祖国东中北部相比,云南经济发展落后,人才竞争难免处于弱势地位。云南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作为,人才资源的竞争尤为重要。自 2000年以来,新建的 9所普通本科院校中,除了云南警官学院和昆明学院两所院校位于省府昆明外,其余的院校都在地州,这对其人才的引进与稳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健全。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用人、考核、评价、竞争、激励等机制方面不够健全。自 2000年 6月 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来,“合理配置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高等学校人员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理顺人事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为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这一精神就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但一直以来,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教师的聘用仍未打破终身制,依然继续着典型的能进不能出现状,竞争激励机制仍不能很好地和分配制度相结合。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妨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第四,教师队伍本科意识薄弱。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除了引进的部分新生力量外,大部分都是学校原有的教师,他们对长期以来的专科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了思维定势。学校升本后,大部分原有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仍然以专科层次的办学理念来办本科院校,从思想上、实力上都不能适应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加之学校升本之初,忙于各种“硬件建设”,对原有教师的培养力度有限。因此,势必对学校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励的时代,高等教育亦如此。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一解决。

第一,优化师资结构。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专科教师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升本后学校发展的需要,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引进大量的人才,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构建一支创新的队伍,培养一批有战斗力的学术带头人,新建本科院校才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在此,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重视教师学历、职称的同时,高度重视新进人才的学缘结构、地缘结构。

第二,加大教师引进力度、重视教师持续培养,加强人才稳定工作。首先,为把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满足持续扩招的教学需要,学校应该抓住当前的就业压力大这一机遇,大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同时,充分挖掘已有人才的潜力。其次,学校应将拥有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避免出现教师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等不合理现象。新进人才的后继培养及原有教师的持续培养亦不可忽视。最后,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给教师一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的大舞台是学校留人的关键。但在利用感情留人、价值留人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物质层面的需求,只有让教师有相对稳定的生活,让其对自己的学校和工作有深深的归属感,才能稳住人才。所以,学校在以人才强校的同时,也要以人为本。

第三,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言传身教之功效已无可争议,要培养出众多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综合素质整体提高,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新建本科院校向合格本科院校迈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正优秀的教师视学术为生命,他们在流动时首先看重的是学科和学术环境,一般流向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并能使他们的学术专长得到充分发挥的学校。[2]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繁重,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分离,形成了重教学、轻科研的不良现象。因此,学校在重视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应该将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做为重中之重。

第四,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是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建立健全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把好进人质量关。长期以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是高校招聘人员的原则,但各高校能否将这四个原则贯彻落实到位,是决定高校引进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只有将关系网、人情风等不正之风真正地拒之千里,才能保证聘人原则的贯彻落实,从而确保人才质量。目前,高校教师表面是聘用制,但实质上仍未能打破终身制,能进不能出就是很典型的表现。所以,建立健全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刻不容缓。其次,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高校教师的考核结果是其能力的一种体现,但如果只是要一个考核结果备案,考核一结束,不合格、合格与优秀所得者之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这样的考核就是流于形式。只有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考核结果与其切身利益相结合,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各种物质、精神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相结合势在必行。最后,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在实施岗位聘任制之前,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科学合理地按需设岗,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在明确岗位薪酬的同时,也要明确岗位职责,将各个岗位上的职责与岗位薪酬有效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流动岗位,在众多的工作岗位上,不可能每个岗位上的人员都适合其工作,因此,想要人尽其才,必需考虑职工的工作实际,对有必要调整岗位、换岗锻炼的,应该有相应的流动岗位的相关制度。

第五,加强本科意识,科学定位本科教学。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实质性区别仍然是困扰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因素,这不仅仅是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大问题,也是阻碍全国各地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因素。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可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向值得学习的各大学学习,取长补短,科学定位,共谋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从而向合格本科院校迈进。

[1] 郑锋.新建本科院校校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J].江苏高教,2005,(3):110-112.

[2] 顾建民.一流大学建设的认识基础与师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33-36.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师资队伍新建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