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障碍的调查与思考——以文山市第二中学为例

2011-08-15 00:53陆云虹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障碍中学生

陆云虹

(文山市第二中学,云南文山 663000)

文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老区为一体的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居住着壮、苗、瑶、彝、回、傣等 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 97%。[1]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脆弱的经济基础难以支撑庞大而快速发展的教育,导致全州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这在各中学校的学生素质方面,表现为学生基础较差、知识的积累不够、反应较慢、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对知识的重组和运用能力严重缺乏,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针对这一特殊的地域性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性并结合所在学校及所教授学科的实际情况,就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障碍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思考,提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

一、历史学科学习障碍调查的基本情况

文山市第二中学地处文山城郊,为全日制完全中学,担负着义务教育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的双重任务。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大多为壮、苗、彝、瑶、回、傣等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素质较差。为进一步了解、掌握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 2005年 3月开始至 2008年 9月,笔者在历史教研组教师的协助下,在本校初一、初二和高二年级共 900名学生中,各选取 100名,以问卷调查、长期观察等形式,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一年级学生中,特别喜欢学习历史的占40%,喜欢学习历史的占 45%,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占 15%;初二年级学生中,特别喜欢学习历史的占25%,喜欢学习历史的占 42%,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占 33%;高二年级学生中,特别喜欢学习历史的占17%,喜欢学习历史的占 39%,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占 4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初一年级学生对历史这一门新学科大部分都比较喜欢,因为小学阶段未开设专门的历史课程,许多学生对丰富、有趣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历史课能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增长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历史课本上的许多小故事和插图等,都符合他们好奇心强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心理特点,所以大部分初一学生都很喜欢上历史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仅有少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他们反映“历史太难了,年代又多,今天好不容易记住,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2.初二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学习历史的人数显著减少,而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学生比例明显提高,究其原因是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课程难度的加大,加之历史非中考科目,学校对非中考科目的历史课时大为减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最终导致许多初二年级学生虽然爱听历史课,但不愿花时间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更不愿意花心思去感悟历史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使初二历史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3.高二年级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喜欢历史课。这部分学生因经过高中阶段为期一年的学习,逐渐掌握并领悟到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再加上历史学科又是文科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况且学习历史能让学生获得许多将来有用的知识,并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历史学科 “情有独钟”。而大部分学生虽然觉得历史学科丰富有趣并喜欢学习,但却因基础知识积累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高中历史课标的要求,所以对历史学科存有畏难情绪,并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听课效率不高、不会主动学习和思考;大多数学生考试时不会审题,思维混乱,张冠李戴,甚至在试卷上写道:“老师,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做”等等。

二、历史学科学习障碍问题的内在成因分析

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兼具边疆和民族的双重特点,透过这一地区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情况的调查,大体上可以分析、思考出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障碍以及其产生的内在根源。从总体上来看,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织态势。笔者认为,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1.经济上的贫困与现代化的冲击,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的社会根源。[2]经济贫困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引起种种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症结,并加剧心理问题的产生。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交通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滞后,不少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难以满足。在此情况之下,他们因自己读书而给家庭增加了经济压力,在心理上就极易出现愧疚和不安的波动情绪。与此同时,这些学生一方面亲眼目睹到父母的辛勤劳作和家乡的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又通过书本、电视等多种途径感受到急剧变化而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因此,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自身能力与教师要求的差距、文化基础与教育目标的差距等等,都对他们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并且,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些学生往往又会产生困惑和茫然的心理症结,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减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因此,经济贫困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产生学习障碍问题的主要根源。

2.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基础较差,而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是学生产生学习障碍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一方面,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基础较差,反应较慢,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仅就语言层面而言,在入学之前,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的主要是本民族语言,入学后学校却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因而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致使学生理解、表达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语言层面的障碍又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过多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乃至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性原因,致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长期较为落后,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跟不上,师资匮乏。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学设备较为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不少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过于陈旧,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使在校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并且,长期深受应试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普遍视教育的功能只是教学生读书,“为考试而教”的观念过于沉重,对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重视不够,使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地疏导和化解,语言障碍等问题又得不到较好的解决,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家长缺乏关心子女学习的意识,这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的家庭根源。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家长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家长普遍缺乏关心子女学习的意识,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不高,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加之学生在校住宿就读,远离家长的视线,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较少,“亲子互动”的程度明显不够,使学生产生的多层次问题积压,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帮助和解决。在调查中,当问及“当你面临困难时是否能得到父母的鼓励和帮助”时,大多数学生都作了否定的回答。正是由于学生家长缺乏关心子女的意识,以致这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很少能得到父母的情感关怀和帮助,久而久之,更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并形成过分自我约束的心理内驱力,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进而产生厌学、怕学、最后不学的结果。

三、消除历史学科学习障碍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

1.多和学生进行双向性的接触和交流,以便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家庭、自己,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富裕与贫困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往往导致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家庭与自己的辨证关系,由此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出现自卑并自我封闭的心理症结,其心理往往呈现出困惑和茫然的状态,导致学习的动机与自信心严重不足,影响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心理学理论指出:“自卑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情结,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身的某一不足而体验到的压抑性感受。”“容易为自卑所困扰的人,多半是那些有所缺憾的人。”“只有消除自卑,克制自卑,超越自卑才能获得健康的情感生活。”[3](P167)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存在的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并结合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特点,多与学生进行双向性的接触和交流,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症结,激励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还要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安心学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2.转变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激发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学习兴趣也是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4](P51)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甚至存在语言障碍的实际情况,学校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丰富教育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知识结构和素养,竭尽所能地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组织开展课堂讨论、知识竞赛、第二课堂、实验教学等活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爱学、肯学,真正能学到知识。

3.尽可能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家庭二者形成合力,化解边疆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障碍。“家庭在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问题,想方设法与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二者形成合力,共同鼓励并激发中学生勤奋学习的求知欲望,正确树立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使其能让子女继续完成学业,帮助子女树立自信、自强的正常心理品格,克服怕学、厌学的心理情绪,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问题。

总之,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特殊的地域性特点,为此学校教师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中学生的学习特性和认知规律,乃至群体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解、掌握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诸多障碍以及成因,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对策措施,从而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的功能、目的。

[1] 文山州统计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cx.xxgk.yn.gov.cn/canton_model12/newsview.aspx?id=484385,2009/12/3.

[2] 李辉,李文权.加强边疆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云南教育,2002,(Z1):16-19.

[3]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R].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5] 杨梅.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作用 [N].大众科技报,2005-10-13(10).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障碍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