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

2011-08-15 00:45
关键词:外交

雷 芳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

雷 芳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国内学者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构建公共外交框架进行述评;最后在评析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应关注的重点,突出表现在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借鉴美日韩国家的经验和建构公共外交战略框架等方面。

公共外交; 文献综述; 软实力

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当今的国际格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催生各国外交理念、外交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和实效性。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功能,正逐渐为各国所重视,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公共外交在国家外交中的地位和分量迅速上升,同时国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研究也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研究内容涵盖了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主体与对象界定、实现路径、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可谓成果丰硕。本文旨在对国内前期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就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与传统外交的一国政府对另一国政府的直接交流沟通相比,公共外交表现为间接的、各种途径的公关行为。公共外交作用发挥得好,可以为传统外交锦上添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溯到近代,西方列强在侵略殖民地时期就有“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个军营”的说法,当时虽然没有“公共外交”的概念,但是在国家的对外政策中已经意识到“攻心术”的外交效果,浸润着文化意识的外交对政治、军事的影响可见一斑。

从学理层面上看,“公共外交”一词最初来源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1965年,美国的“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的创始者古利恩教授将公共外交定义为“政府向国外公众提供信息并施加影响的行为”,包括政府在别国培育大众舆论,本国民间及利益集团与他国互动,外交事务的报道及其政策影响,外交官与外国记者的沟通,跨文化交流等[1](P5~7)。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将公共外交进一步定义为“由政府发起的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交流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的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提高美国在国外民众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进美国利益的活动”[2](P23)。美国学者的上述两种概念界定针对的客体都是国外民众,即通过多种媒介达到实现国家外交政策的“外向性”定义。印度学者拉那则综合采用对内和对外的两个维度来界定此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公共外交的实现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作为一种方法,在谈判过程中,公共外交常常被作为一个国家用来影响本国和国外的公众,以达到制造舆论向对手施压的目的[3](P106)。即认为公共外交针对的客体应同时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民众,多方动员,实现国家利益。

对中国而言,公共外交是新世纪的“舶来品”,中国学者在借鉴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共外交实践作出了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唐小松将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扶持媒体、文化活动、网络等传播途径,有的放矢针对外国民众开展的有意识的外交活动[4](P42)。全国政协常委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是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自的角度向国外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国家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观点。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是中坚,普通公众是基础[5]。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学界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大致相似,在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和主要手段、目的等方面不存在较大的分歧。概言之,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为争取他国民心而采取的各种公关行为,这是公共外交最本质、最经典的含义[1](P5~7)。

二、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评述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受到国际冷战格局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表现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范围狭窄的刚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外交淡化了阶级意识形态色彩,进入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时期。但是相对于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中国主张在参与国际事务时采取不露锋芒、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这使中国的公共外交表现出相对内敛、保守和防御性的特征,同时中国对公共外交的重视程度也明显落后于同时期的世界大国。

进入新世纪,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外交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这也凸显出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国决策者已深切意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并将此提上官方议事日程。今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杨洁篪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国开拓公共外交的必要性,提出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当前公共外交日益成为中国整体外交体系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一环。由于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的作祟以及对中国快速崛起的不适应,国际上对华偏见、误解和疑虑仍然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层出不穷。面对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中国必须通过开展公共外交,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以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顺利实施[6]。鉴于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虽然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阐释了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相关成果。

针对当前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困境和发育不足的原因,国内学者从多个层面上作出剖析。吴白乙从历史条件、观念因素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指出,中国公共外交受到客观环境以及观念上的保守性和制度上的官方包办外交传统的制约,公共外交发育不足[7](P45)。崔守军从国际传媒的角度指出,中国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8](P30~37)。陈同奎则从中国公民社会尚未发育成熟的角度指出,由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不足为西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制造口实,中国国际形象的负面性被放大[9](P25)。作为新事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仅十几年的历史,当前中国公共外交正经历着从西方移植到本土适应的建构过程,理论体系和战略目标的制定尚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与世界其他大国长期的有意识的公共外交相比,中国的公共外交始于主客观环境发生变革背景下的一种后发的、相对被动的应激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公共外交缺乏系统的连续性,往往是就事论事,难以形成自己特有的国际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更是难以谈起。当然从客观上讲,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中国的公共外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完善。

新世纪中国公共外交兴起以来,对当前和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特征的分析是学者们关注的主题之一,这不仅是对前期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整体性认识,更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前瞻性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曲星认为,新时期中国公众外交的最大特色是内外并重、追求共赢,并强调与西方国家公共外交的本质区别,即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对外客观展示中国形象而不是操纵国际舆论、干涉别国内政[1](P7)。吴白乙指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应要理论先行,在区域和工具载体上合理布局,并具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谦逊、平和的风格的特征[7](P45)。

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是开拓公共外交的精神内核,也是指导公共外交实践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此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俞新天从公共外交的指导理论、沟通理论和价值观理论三个方面入手来建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整体框架,指出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互动交流体制,同时构建中国平等、发展、和谐和共赢的价值观体系[10](P11~17)。周庆安指出要将跨学科研究运用于公共外交领域,借鉴和综合运用软力量研究、国际传播、公共关系、文化研究来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11]。张茗则从话语和话语权的视角出发,提出构建中国具有主体意识的、开放的、合作的战略性叙事模式的公共外交,以此来应对在国际社会话语权和规范上的主导优势[12](P131)。从根本上说,话语体系和传播手段是公共外交两大支柱,而外交话语和话语权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后果。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中国必须在国际社会上努力打造自己的话语权和令人钦佩的文化政治影响。同时,必须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在吸收借鉴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具体的国情和世情构建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在精神内涵上的应有之义。

公共外交如何在策略上发挥实效、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论述颇为丰硕,择其代表性观点如下。韩方明指出,由于人民政协的外交活动融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于一体、灵活多样的特点,与公共外交的要求相符,因此,要使人民政协成为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执行主体[13]。王宪鹏认为,中国公共外交一方面要转变话语体系,淡化宣传色彩,运用国外民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运用网络外交、救灾外交等新型外交手段,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14]。崔守军从转变国际传播模式的角度上提出中国实施“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策略,强调重视人际传播,借助人际传播的“二次传播”功效在全球进行广泛传播,以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8](P30~37)。纪硕鸣从语言学的视角指出,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要以西方注重理性和逻辑论辩的思维进行报道,以西方社会听得明、看得懂的方式争取外国民心和国际正义,达到传播中国的目的[15]。总之,公共外交涉及领域多,主体参与广,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此外,中国要不断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对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要通过官方渠道第一时间向内外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同时,完善网络公共外交建设,为各方参与公共外交搭建良好平台。

三、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前瞻

随着中国公共外交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次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无论是从概念上的界定、意义上的认知还是理论和策略上的探讨,都实现了根本意义上的转变。当然,中国的公共外交起步较晚,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就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以促使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全面展开。

第一,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积极推动公共外交活动,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外交理念上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一国公共外交模式的确立既是基于该国长期的外交实践的经验积累,又是从国家利益以及塑造本民族的特色标签、占据国际社会的公共外交制高点的战略考量。如美国的战略模式、欧洲国家的文化外交模式、日本的经贸模式、以色列的族裔外交模式等[16]。与上述国家相比较,当前中国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这与中国日益壮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身份极不相称。由于缺乏鲜明的公共外交模式,中国公共外交难以在国际社会中形成“印象化”,这也是国家形象常被曲解、丑化,国际话语权缺失的一个深层因素。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进而努力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理想。如何定位中国公共外交模式,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制造良好的国际舆论,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精髓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巧妙地运用到公共外交的生成机制之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模式是中国学界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第二,借鉴美日韩公共外交的历史经验。在公共外交领域,美国、日本和韩国有着各自成功的经验,这为中国进一步拓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历史线索和有益的参考。作为公共外交的领军人和最大受益者,美国在公共外交的目标确定、机构设置、资源投入和客体目标层次的定位等多方面有着丰富的公共外交案例。日本和韩国则另辟蹊径,公共外交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日本通过开展对外经济与文化援助活动、大力倡导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动漫外交等公共外交形式,为传统外交发挥着重要的辅助性作用;韩国则不遗余力,通过对外宣传韩国文化增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使“韩流”时尚风一度影响深远。研究这些国家在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总结其先进的公共外交理念、总体战略模式和成熟品牌的生成机制。通过历史性的比较分析,对辨析国内国际大局与中国公共外交拓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切入点、发展路径和未来的趋势走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借鉴意义。

第三,建构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对于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而言,笔者将其分为低层次与高层次两个发展阶段,低层次目标是“将真实的中国展示给世界”,改善国家的国际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高层次目标则在此基础上“发出有影响力的话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公共外交战略框架的搭建需要有多项配套工程的完善,如何制定对外传播战略,在传播手段和方式技巧上与国际主流媒体接轨,实现从传播大国到传播强国的战略转型;如何制定专门的人才培训计划,造就一支精通政策、熟悉业务、善于沟通的公共外交人才队伍;如何做到全民总动员,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参政议政的能力等。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开启之年,中国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在把握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搭建好中国公共外交战略框架,必定会为中国的总体外交继续争光添彩。

[1] 曲星.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0,(6).

[2] 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反思[J].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4).

[3]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以及作用[J].外交评论,2005,(3).

[4]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8).

[5] 赵启正.与全球对话——对公共外交的再认识[N].人民政协报,2010-12-13(3).

[6] 杨洁篪.中国公共外交旨在展示真实中国 消除外界偏见[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 -16/2846749.shtml,2011 -03 -15.

[7] 吴白乙.提升中国公共外交的现实路径[J].瞭望,2010,(44).

[8] 崔守军.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J].国际展望,2010,(6).

[9] 陈统奎.推进公共外交,事不宜迟[J].南风窗,2010,(23).

[10] 俞新天.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京),2010,(6).

[11] 周庆安.公共外交研究的四个理论维度[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 -06/02/content_20171062.htm,2010 -06-02.

[12] 张茗.中国话语权:挑战与应对[A].国际热点与中国外交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13] 韩方明.切实把我国的公共外交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成果[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5/25/content_20113935_2.htm,2010 -05 -25.

[14] 王宪鹏.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的四大策略[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6/02/content_20169594.htm,2010 -06-02.

[15] 纪硕明.中国传播要使用国际语言[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5/25/content_20115157_2.htm,2010-05-25.

[16] 赵可金.把握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规律[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6/02/content_20170980_2.htm,2010-06-02.

Abstract: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s soft power,China's public diplomacy has been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s and politicians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definition of the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s summarized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The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enhancing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research and 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it from the two levels of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are reviewed.Based on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especially on shaping the patterns of public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the US,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constructing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of public diplomacy.

Key words:public diplomacy;literature review;soft power

Review on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since the 21st Century

LEI Fang
(School of Law,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30,China)

D820

A

1674-0297(2011)04-0084-04

2011-03-30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基金课题“新时期中国对东南亚文化战略研究”(编号:ACKYQ1125)的阶段性成果。

雷 芳(1977-),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

猜你喜欢
外交
伯利恒合同与美日在华外交博弈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上)
大国外交,明乎礼仪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