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

2011-08-15 00:45
关键词:喻体比喻隐喻

舒 舟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

舒 舟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中国古典散文; 意象; 隐喻; 隐喻翻译

中国是散文历史悠久的国度,早在殷商文告和青铜器铭文上已见散文的踪迹。中国古典散文最大的价值是其美学价值。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将翻译审美客体的美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根据刘宓庆的观点,非形式系统包括情与志、意与象,意象的成功翻译直接影响译文美感的传达。在中国古典散文中,有类意象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构置。艺术家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具体化,通过隐喻呈现可感可触的景象与画面,使物象成为寄托内心情感的象征。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话语层面的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喻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获得某些相关特征,在映射的过程中就产生了隐喻。

一、隐喻的认知观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学派将隐喻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研究范围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领域。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反映了语言和人类的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语义学角度研究隐喻,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上升到思维领域。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在认识、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总是不断用已知经验去认识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人类思维的这一共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即隐喻的基本模式必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且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必有相似的特征。完整的隐喻结构包括三部分: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其形式表达为“A是B”。

Lakoff和Johoson在1980年出版的合著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概念隐喻不同于普通隐喻,它并不因人而异,相反它严格地受制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隐喻思维模式(李国男,2001)。英汉民族都有“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的表达法,因为在人类的生活中,“金钱”都是必不可少的,代表着珍贵的价值。同时,隐喻和文化密切相关,一种语言的隐喻反映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态势。因此,英汉概念隐喻虽然依赖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但也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中国是农耕国家,古时以牛为主要生产力,中华文化中与牛有关的隐喻很多,如用“力大如牛”比喻人的强壮。而英国古代耕种主要靠马,英语中形容人体格的健壮就是“as strong as horse”。隐喻的翻译就是把原文中的喻体意象“源域”的特征映射(map或者project)到译文中的喻体意象“目标域”中去,是一种“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过程。“映射”指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对应,而不单是词语之间的对应。其工作机制就是把一个心理和思维空间概念投射映现到另一个心理与思维空间,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认知。

二、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比喻型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关于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审美概念,最早出现在东汉王充《论衡·乱龙》里:“社贵意象,示取名也”,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理论由《周易》和《庄子》发端,经陆机、刘勰、司空图、王昌龄和严羽等各代学者论述,逐渐形成了丰满的意象概念。意象是象的感性物态与人的主观情意水乳交融后在作家心中形成的物我合一的感性形式。意象以主体所感受的物象为基础,借助物象的感发,来传达作者的主观感情。根据意象的生成过程,古典散文中有类意象通过比喻的方式构置,它以作家的心灵为本位,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使喻象成为某种对应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象征物。

(一)散文中喻象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典散文中的喻象主要具有自足性、传承性、创造性三个艺术特征。

1.喻象的自足性

喻象的自足性是指由于本体和喻体在形、色、味、触、嗅等方面近似而形成的比喻。这种相似性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决定的,非常直观化。事物外在视觉上的结构和内在的特有性质是普遍现象,在语言和文化不同的各个民族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心理对这两者的认知和感悟。如在中国古典散文中喜欢用黄昏的意象比喻伤感的情绪或抑郁的人生,西方文学中也有类似的比喻。如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就将黄昏比作手术台上的病人,借用黄昏的意象反映20世纪初西方民众对现代文明怀疑和失望的情感。

2.喻象的传承性

由于喻象的自足性,散文家在创作时便自然会使用这类具体意象来象征某种抽象事物或表达对应的情感。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因所受的教育和阅读经验较一致而具有趋近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方式,倾向于用已存在的意象来喻指相似的事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思维定式或文化图式。例如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和香草意象来比喻品格高尚的君子,恶禽臭物来比喻谗佞小人,后世袭用的人多了就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文化语码。“看似孤立悬搁在个别文本情境中的意象,实则在其背后是一个蕴涵非常丰富的文化实体。”(王立,1995)

3.喻象的创造性

除了最本原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以外,散文艺术家还常常创造性地赋予旧的“喻象”以新的阐释和内涵。喻象的“源域”和“目标域”特征联系可能有悖常理,其映射过程也不符合逻辑推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强烈的美感。喻象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全新的喻象;将喻象旧的“源域”映射到新的“目标域”;以全新的方式来排列组合喻象,使之富有新意。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他欣赏音乐时,通过“急雨”、“私语”、“莺语”、“泉声”等意象喻指音乐旋律、节奏、光与声的变化,十分新颖。

(二)散文中喻象翻译的障碍

中国古典散文中喻象翻译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内涵的传达。喻象的传承性决定了除了表层意思以外,喻象往往蕴含更深层次的寓意。喻象的创建、使用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思维的过程,那么意象隐喻的翻译必然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知思维过程。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当输出信号不能激活读者头脑里的认知文化图式时,或读者头脑里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文化图式备用时,就会导致理解障碍。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隐喻的翻译中经常可见。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有一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中国读者看到“月”这一意象,很自然地会激活头脑里已有的文化图式,产生许多与“月”有关的联想:冰壶、蟾兔、嫦娥、吴刚、月桂树、广寒宫等等,这些由“月”生成的典故和诗词很容易使中国读者体会到月亮这一意象带来的隐喻意:作者对人生感到的凄清落寞之感。而在西方读者的文化图式里却难以由此喻象产生相应的联想。再比如曹植的《洛神赋》中“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作者以“惊鸿”、“游龙”、“秋菊”、“春松”的意象喻指洛神惊世的美貌,但是这些意象在英语读者的文化图式中是缺省的,甚至是冲突的。“惊鸿”为何物?“游龙”(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凶残可怖的动物,“秋菊”在西方是葬礼之花,“春松”刚硬坚强,一般用来形容威武不屈的男儿。其他如“鸟”的意象喻指男女间的爱情和婚嫁,“杨柳”的意象和离愁别绪有关,“闲云野鹤”用来比喻隐世高人的逍遥自在等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和隔阂,译文读者很难理解这些意象所产生的隐喻含义。

三、中国古典散文意象隐喻翻译方法

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隔阂所带来的认知差异,翻译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翻译的直译与意译。直译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中心,打破目的语原有的表达习惯和遣词造句,保留原文的异域文化韵味,从而丰富了目的语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意译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中心,采用地道顺畅的目的语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和文化价值,原文的陌生感被淡化,译文读者容易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内容。按照比喻的内容,隐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摹状类隐喻、摹质类隐喻、文化类隐喻。

(一)摹状类隐喻

摹状类隐喻是基于喻象的自足性特征建立的,喻体和本体往往都是具像的事物,且两者在许多方面的相似性非常表面化,容易察觉,一目了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的产生与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实践体验密切相关。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尽管文化上存在差异,但东西方对许多事物仍具有相似的认知,因此英汉两个民族的语言中势必存在众多映射方式相同的概念隐喻及其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对于这类意象的翻译,基本上可以采取直译法,原文采取的是隐喻,译文最好也将它译成隐喻。因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是外在的,可以感知的,即使英语中没有这样的比喻表达习惯,英语读者还是能够凭借认知思维体会到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

(1)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秋声赋》)

译文 1:When it hits something,it becomes a metallic crunch like the clashing of weapons.(罗经国)

译文2:The moment it touched a thing,it brought forth a clanking metallic ring,or…(谢百魁)

译文 3:It burst upon the hanging bell,and set every one of its pendants tinkling into tune.(Giles)

欧阳修的《秋声赋》用金属撞击的声音来比喻秋风碰触到外物的声音,使本来难以捉摸的秋声变得如闻如见。译文1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译成明喻“like the clashing of weapons”;译文2也使用直译手法,将原文的喻象同样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出来“clanking metallic ring”;译文3的意思是“秋风吹到铃铛,铃铛里的悬挂物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很显然是误译。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译文1:The path turns and twists along the mountain ridge,and above the spring rests a pavilion perching aloft like a bird with wings outstretched.This is the Pavilion of the Drunken Old Man.(罗经国)

译文2:The path twists and the peak gives changed aspect.Then one comes in sight of an arbor soaring like a bird spreading its wings over the spring.This is namely the Arbor of the Drunken Graybeard.(谢百魁)

译文3:Rounding a bend you see a hut with a spreading roof hard by the stream,and this is the Roadside Hut of the Old Drunkard.(杨宪益)

译文4:While 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of the road stands a kiosk,commonly spoken of as the Old Drunkard's Arbor.(Giles)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将凉亭伫立在泉上的风貌比喻为鸟张开翅膀翩然起飞的样子,给人以生动的视觉画面美感。译文1和2都将这一意象处理成明喻,译文3用了隐喻的方法,三段译文都将原文的喻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译文4“kiosk”指公用电话亭,与原文中的亭子意象显然相悖,且没有译出原文意象的隐喻。

如果意象的喻体是汉语文化里独有的,英语读者的认知思维里没有对应的图式。为了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源域”的特征,译者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以文内显性或尾注脚注的形式出现。

(3)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少年游》)

译文:The ancient willows fade.Their twigs oft broken by those friends who part.They languish like the waist of palace maid.(许渊冲)

原文用“楚宫腰”的意象比喻杨柳纤细的树干,具有汉文化思维的读者很容易理解这一意象的隐喻意,古来就有“楚王好细腰”,但英语读者的认知思维里缺乏相应的文化图式,对意象的隐喻难以理解。译者用直译加文内显性的手法进行处理,如果能够对这一典故以尾注或脚注的形式进行解释,更能帮助译文读者理解。

(二)摹质类隐喻

摹质类隐喻是指喻体和本体存在内在特质上的相似的比喻。同摹状类隐喻的相似性表面化不同,这种相似性需要读者通过认知思维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发现。这类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都是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也可以一方是实在具体的事物,另一方是虚体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对于摹质类隐喻的翻译,由于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仍然属于人类的认知范围,译者也可以采取直译法进行翻译。

(4)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浮生六记》)

译文: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and are so 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林语堂)

“落花流水”是一个具体的意象,一般用来形容清新淡雅、飘逸脱俗的景致。原文将李白诗篇洋溢出的气质这一抽象概念用落花流水来比喻,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李白诗的特征。译文采取了直译法,还添加了“naturally”一词,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这一意象的隐喻意作好了铺垫。

(5)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浮生六记》)

译文1:Yun looked back at me with a smile and our souls were carried away in a mist of passion.Then we went to bed,when all too soon the dawn came.(林语堂)

译文2:Yuen's eyes smiled into mine,and in that moment our souls were closely bound with the silken strands of love;our quivering bodies knew the intensity of desire.So,at last,I led her to the bed,nor were we aware when dawn began towhiten the horizon.(Shirley)

译文3:She answered with a bewitching smile that made me feel a love so endless it shook my soul.I held her close as I parted the curtains and led her into bed.We never noticed what time the sun rose in the morning.(Leonard)

原文将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感情比喻为丝线,千丝万缕,连绵不断。译文1和2都采取了直译法,但译文2对喻象进行了文内显性说明“our quivering bodies knew the intensity of desire”,增长了译文的冗余度,破坏了译文的流畅性。译文3将喻象舍弃不译,使原文意象的隐喻美完全丧失。

(三)文化类隐喻

文化类隐喻是指隐喻中体现出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具备相关文化图式的读者很难理解隐喻意。译语读者也可以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去理解部分含义,但由文化语码所带来的美感是难以领会的,对于这类隐喻一般也可以采取直译法。译文读者会通过阅读经验的不断累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修改、补充或新建自己的文化认知思维,从而逐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特征。

(6)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

译文1:If you ask me how deep and wide I am lovesick,just see a misty plain where grass grows thick,a townful of willow down wafting on the breeze,or drizzling rain yellowing all mume-trees!(许渊冲)

译文2:May I ask,“How much do your uneasy thoughts amount?”As much as a river full of hazy grass,a town full of wind-borne catkins,and a sky full of plum-ripening seasonal rain.(初大告)

作家用一个疑问句“若问闲愁都几许”发问,引出后面的三个喻体。用具体可感的“烟草”、“风絮”、“梅子雨”来比喻作家空有满腔抱负却眼看理想、远去惆怅的心情,原本抽象虚体的情绪变为可闻可触可感的具体事物,十分直观形象。“一川烟草”说明愁绪辽阔无边,“满城风絮”突出了“闲愁”的纷繁杂乱,“梅子黄时雨”绵绵不绝,写出了“闲愁”的如影随行。而这三个喻象“芳草”、“柳絮”、“梅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就是描写愁绪的经典意象,充满了深厚的中国审美心理特征。两篇译文都采用了直译法,将三个喻象在译文中传递出来,英语读者的认知思维中并不用“芳草”、“柳絮”、“梅雨”来比喻惆怅郁结情绪,但通过阅读,他们会逐渐了解到中国人喜欢用这三个意象比喻愁思,以后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些意象自然会激发头脑中相对应的认知思维。

对于文化类隐喻意象翻译的另一种方法是以直译为主,再在直译的意象后添加适当的定语或同位语成分作解释说明,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但是这种注解要与原文意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能与译文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不能影响译文的流畅自然。

(7)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后赤壁赋)

译文1:Holding up my long gown,I went ashore,stepped on the steep precipices,cutting through overgrown weeds,squatting on rocks in the shapes of tigers and leopards,and climbing aged trees with gnarled branches like dragons.(罗经国)

译文2:Then I girded up my gown to climb,stepped on jagged crags,parting the thick-growing grambles,crouching on boulders shaped like tigers and leopards,ascending through creepers resembling dragons and serpents…(杨宪益)

原文采取了隐喻的手法,“虎豹”和“虬龙”指山上林立的大石和枝叶缠绕盘错的树,这是两个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典型意象。译者采取了直译加注的手法,把本体和喻体都翻译了出来,既使译文读者看到了巨石和大树的形象,又帮助他们建立了这两个喻象象征着凶猛可怖的认知思维。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译文:Those who aspired to honor and fame and wished to fly as high as eagles would have their minds settled in peace when looking at these elevated peaks.(谢百魁)

在中国文化里,“鸢飞戾天者”指希望能够像苍鹰一样高飞的人,引申为形容某人志向远大。译者加入了定语从句“who aspired to honor and fame”,使原文喻象的所指内涵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般情况下,对于古典散文中意象的隐喻翻译都采用直译法,如果该意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在译文读者的认知中没有相对应的图式,则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但是当直译法明显增加了译文信息的冗余度,影响到读者的认知和审美时,则可以采取意译法,将原文中的喻象用译文读者熟悉的意象替换掉,或省略不译。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

译文:We are nothing but insects 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mere specks of grain in the vastness of the ocean.(杨宪益)

“蜉蝣”是一种小昆虫,生命周期十分短暂,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译者并没有对这一意象作过多加注,而是用“insect”一词替换原文的意象,并用了从句“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进行解释,使译文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原文喻象的特征。

四、结论

从认知语言学出发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隐喻的认知本质,隐喻既是语言修辞现象,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手段。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面对的是同样的自然,尽管文化形态各有不同,但在认知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隐喻体现着两个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验的共性和差异。”(王泽霞,2008)因此,隐喻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中国古典散文中的喻象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在进行意象隐喻翻译时,要求译者首先分清隐喻的种类,根据隐喻产生的心理运行机制和隐含的文化信息,并联系上下文语境,恰当地选择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或意译法,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隐喻认知,翻译的跨文化交流价值得到实现,这也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意义。

[1]Black Shirley.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2]Giles H A.Games of Chinese Literature[M].Shanghai:Kelly & Walsh,1923.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Pratt Leonard,Chiang Su-hui.Shen Fu: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M].London:Penguin,1983.

[5]Yang Xianyi,Yang Gladys.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5.

[6]初大告.中华隽词101首(汉英对照)[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7.

[7]高晓琦.汉英翻译中模糊美磨蚀成因溯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李国男.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古文观止(VII)[M].罗经国,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李洁,杨彬.中国古典艺术散文意境的传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7,(1).

[1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2]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5]王泽霞,杨忠.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6]谢百魁.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1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张华敏,张发强.从意义角度分析隐喻系统性的形成机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9]邵新光,孙岩梅.语法隐喻与英语写作[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5).

Translation of Image Metaphor in Chinese Classical Artistic Ess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HU Zho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610059,China)

Image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artistic essays(CCAE)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ory.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language and in culture such as thinking pattern,aesthetic psychology,and historical allusion,the translation of image metaphor is no easy task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CA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taphor is a general thinking mode as well as a behavior pattern by which people know the unknown via the known and metaphor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process of“cross-domain mapping”.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odern metaphorical theory,a probe into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image metaphor in CCAE is made from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elected versions.

Chinese classical artistic essay;image;metaphor;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H315.9

A

1674-0297(2011)04-0127-05

2011-03-24

舒 舟(1983-),女,重庆市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散文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

猜你喜欢
喻体比喻隐喻
比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买椟dú还珠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