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由行定
——《夜色温柔》中性别错乱初探

2011-08-15 00:45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关键词:错乱巴特勒菲茨杰拉德

马 梅(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性由行定
——《夜色温柔》中性别错乱初探

马 梅(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发表于1934年的《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本文以朱迪思·巴特勒在其著名的《性别困扰》一书中所提出的性表现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以“英雄式人物”迪克·戴弗尔和“新女性”巴比·沃伦为代表的小说人物所遭遇的性别错乱,并指出迪克行为的不连续性证明了J·巴特勒性表现理论中性别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而巴比是证明J·巴特勒性表现理论中性别与生理分离的又一极好例子。最后指出虽然菲茨杰拉德对小说中人物的性别错乱持模糊态度,但运用J·巴特勒的性表现理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夜色温柔;性别错乱;性别核心;性表现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是优秀的“编年史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以及“爵士乐时代”美国年轻人的代言人。发表于1934年的《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主人公迪克·戴弗与妻子尼柯尔·华伦及女影星萝丝玛丽·霍伊特之间的三角恋爱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如何走向堕落的故事。菲茨杰拉德对这部小说寄予了厚望,想把它写成一部旷世之作。在给他好友——著名编辑帕金斯的信中,菲茨杰拉德说:“这部小说无论在形式、结构,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将十分新潮。小说探讨的是乔伊斯和斯泰茵一直在致力探讨却无结果,而康拉德根本就没有发现的最为典型的时代特征。”[1]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这部耗费了菲茨杰拉德长达九年时间才完成的小说在当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菲茨杰拉德的声誉也因此一落千丈。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文学界又重新评估了这部作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艺术意义,觉得正如海明威所说的“这是一部令人越读越感到趣味无穷的小说”。[2]如今,它“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少评论家甚至认为他是近五十年来美国人所写出的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2]

我国对菲茨杰拉德的批评接受起步较晚,《夜色温柔》的中文译本直到1987年才开始在中国出现。然而,在接下来的短短十几年中,这部小说几乎同时被多家出版社以“外国优秀小说选萃”或“世界经典名著文库”等名目隆重推出。近年来,我国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吴建国教授撰写的《菲茨杰拉德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的研究专著。此外,王宁教授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过这部作品。还有从其它角度进行研读的文章:陈静认为此书隐喻了科学理性束缚人性、文明必将付出代价的主题;陈晓菊认为小说在结构、时空处理、视角转换及人物刻画方面都体现了作者精湛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张勤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认为其文本已构成了一个女权文化崛起的隐喻;方杰分析了小说的深度模式,认为其中并存了“美国梦”的构建和解构;乔雪瑛认为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初步体现了作者初步的解构主义思想;而郭晓洋则认为小说揭露了金钱对人的毁灭作用。运用朱迪思·巴特勒在其著名的《性别困扰》一书中所提出的性表现理论,本文试图分析以“英雄式人物”迪克·戴弗尔和“新女性”巴比·沃伦为代表的小说人物所遭遇的性别错乱。

作为性别批评的重要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教授朱迪思·巴特勒(1956-)的代表作《性别困扰》被美国批评史家李奇列为“十部必读的批评论著之一”。[3]542巴特勒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强调她试图“(通过)揭露一些习惯性的人为暴力性前提假设是如何使某些特殊性别边缘化的……(以)打破任何试图使某些少数特殊性别或性行为非法化的努力与企图……(从而)让我们在思考再三后做出判断性的结论”。[4]在《性别困扰》一书中,巴特勒首先严厉批判了性别的二元对立,指出性别二元对立的提出压制了一切所谓的“非自然”性别。她认为“性别和生理并非都是统一的,而且性别错乱是使人具有个性的一个重要原因”。[4]178此外,巴特勒还对波伏娃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理论做了进一步地发展,[3]555提出性别只不过是某种“表现”,即“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时间段里的所有表现,如行为、举止、欲望等……因为性别是流动的、易变的,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性别核心’。但由于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的‘表现’往往是纯粹地重复,所以容易使人产生性别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这一错误论断”。[4]173运用巴特勒的性表现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在这部小说中,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被颠覆,两性界限有所模糊。阴柔的男人,阳刚的女人,以及同性恋者和双性人都感到迷失,在努力探寻自己的性别“身份”,因为正如巴特勒在《性别困扰》中所说的“只有当一个人的性别与社会公认的性别准则相一致时,他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与认同”。[4]22而巴特勒的性表现理论“开启了解决性别对立及性别错乱大门的钥匙”。[4]24

一、迪克·戴弗尔——一个阴柔的美国男人

迪克·戴弗尔来自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迪克从他父亲——一位可敬的牧师身上学到了传统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他关心、照顾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利益以取悦他人,并且年轻有为,奋发向上。这位牛津大学的罗兹奖学金获得者,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毕业生不到而立之年就已出版了他的处女作,并即将着手准备第二部著作的编撰。他雄心勃勃,不满足于做一位普通的心理医生,而想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虽然一战后的美国各种新思潮涌现,男权有所消退,女权主义兴起,传统的男权思想还是占统治地位。迪克刚开始时的表现与社会公认的“男子汉”形象完全符合,拥有智慧、富有进取心,并且独立自强、能让人依靠。因此在小说开始,他被称为“幸运的迪克”,并被周围人一度奉为“道德典范”。但巴特勒认为性别“并非天生的,一个人的性别和这个人所处的时空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一个人的性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4]179有时甚至“会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根本性变化”。[4]180虽然迪克开始时表现的非常富有“男子汉”气概,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他自身的弱点,后来他的行为举止却逐渐地女性化了。

迪克的女性化始于“非战斗人员炮弹休克症”。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战争能够考验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迪克虽然参加了一战,但他只是作为救护人员,因此并无机会上前线去建功立业以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此外,由于作为心理医生要经常与伤兵接触,所以他还不幸患上了“非战斗人员炮弹休克症”。直至战争结束后多年,有一次他还从噩梦中惊醒,然后写下了“非战斗人员炮弹休克症”几个字。[5]179“炮弹休克症”患者在当时被认为是缺乏“男子汉”气概的。作为心理医生的迪克对此应该很清楚。所以迪克的自我诊断表明他认为自己开始变得有点阴柔。

迪克与尼可尔结婚是迪克人生中的巨大转折。婚前的迪克富有雄心壮志,但婚后的迪克却逐渐地被尼可尔拥有的巨大物质洪流吞噬而慢慢抛弃了自己的事业。虽然结婚初期迪克试图保持经济上的独立,自己购买衣服并支付一些日常开支,但这只不过是装腔作势、自欺欺人而已。事实上,尼可尔的财富决定了迪克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接触的社交圈,甚至医治的病人,因为就连迪克行医的诊所也是由尼可尔购买的。这一切都让迪克感觉非常的不适。逐渐地,迪克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从而懒于著书立说,不再勤勉工作,最终放弃行医,“就像一个由女人供养的男子”,[5]125彻底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

迪克所崇尚的十九世纪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已不适用于经历过一战洗礼的美国。当迪克面对这个陌生的战后新世界时,他显得有点迷惘、不知所措。当他企图在一战和事业上建功立业的努力相继受挫后,他慢慢的就变得有点女性化了。他言语讲究,满足于在家相妻教子,并构建了黛安娜别墅。当尼可尔在小说结尾弃他而去时,迪克接受了失败并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二、巴比·沃伦——一个阳刚的美国女人

巴特勒认为“性别是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人是没有性别的。但是一个人的生理并不能决定其性别,性别也不能被简单地视作是其生理的社会反映”。[4]142巴特勒认为因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性别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性别不应该被视作是“天生”的。此外,性别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她进一步解释说,“性别并非是绝对的。一个人的性别概念是由其各种行为举止构成的。如果没有那些行为举止,也就不存在与之相应的性别”。[4]178

巴比·沃伦是一个身材修长,面容娇好的女子。可能是由于多年来一直陪她姑妈居住在伦敦的缘故,所以巴比是个非常崇拜英国的美国姑娘。她自认为非常呆板的英式社交很适合她。虽然巴比不过二十五岁,但已显得非常老成顽固。迪克在和尼可尔结婚前第一次见到巴比就立刻注意到“她不停地更换着跷起的腿,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高个儿姑娘一样”。[5]150她装模作样,对人没有丝毫热情。可能是出于天性,巴比一点都不懂得享受生活,特别是性生活。巴比“有老处女的一些特性——她不习惯被人触摸,要是有人突然碰了她一下,她会惊跳起来,像接吻和拥抱这类缠绵的接触,会通过皮肉直接传导到她意识的表层,她很少用她的身体做出合适的姿态,相反,她几乎用一种老派的方式跺脚和晃头”。[5]171巴比拒绝向任何男人妥协。虽然她先后和好几个符合她择偶标准的英国绅士订婚,但都无果而终。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甚至非常风趣地用了“Onanistic”这个通常是指男子自慰的词来描绘巴比。

巴比是小说中一个性别错乱的极好例子。虽然她生理上是女的,但是作为沃伦家族巨大财富的继承者,她拥有极大的权势,什么都不缺。她像个男子般独立,把“金钱不当回事”。[5]126不论何时何地,她都能买到她想买的一切东西,甚至帮尼科尔买了个丈夫、帮迪克买了个诊所。

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一样,巴比非常的精明和功于心计,只顾一己私利,毫不在乎他人的需求与利益。她对尼可尔的病因一无所知,“但我云里雾里实在弄不明白。我们家里以前从未发生过这种事——我们知道尼可尔受到了意外的打击,我认为这与某个男孩有关,但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是谁”。[5]151虽然她和尼可尔是同胞姐妹,但巴比并不愿意去照顾尼可尔,“我并不在乎什么责任,但我经常不在她身边”。[5]151从一出生就深知金钱可带来的无数舒适和便利,巴比深信金钱可买到一切。为了省去担心和照顾尼可尔的麻烦,巴比想出了为尼可尔购买一个医生的主意。巴比认为因为她“父亲在大学里就控制着一些职位和研究员的位置等等”,所以她能够“带尼科尔回家,让她进入那个圈子”。[5]151在那儿,由于受到沃伦家族巨大财富的吸引,“肯定会有许多医生来争取这样一个机会的”。[5]152而巴比这一荒谬的想法竟然最终得以变成了现实,因为迪克最后觉得他是爱尼科尔并愿意娶这个精神病患者的。虽然迪克为了尼科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巴比只是把迪克“当作一个可以差遣的人想随手利用一下”而已。[5]152即使后来巴比在罗马救迪克也仅仅是为了“对他拥有了一份道德上的优越”而已。[5]236

因为巴比拥有男人般的全部权利,所以当迪克向尼科尔求婚时,他必需先征得巴比的同意,因为巴比“可以全权代表”她的家庭。[5]157当巴比在罗马营救迪克时,连美国大使最后都不得不屈服了。此时的巴比就像一个不可战胜的勇士。但就因为她缺乏女性气质,巴比一直未婚,因此她的人生并不圆满。

二十年代的美国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准则被不确定的现代主义思潮所取代。传统的性别观念已不适用于战后的新世界:女性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试图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男性虽不再能维持传统的“英雄”形象,却仍试图重现昔日的男子汉风采。这一时期的性别关系显得错综复杂。作为优秀的“编年史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夜色温柔》反映了一战后美国性别观念的重大变化。但《夜色温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看似混乱的世界。菲茨杰拉德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持模糊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有时在哀悼逝去的黄金岁月、传统观念,有时又在反抗呆板的性别二元对立,挑战传统的社会准则。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毫无疑问地导致了性别错乱,就如小说中的迪克与巴比一样,男人无法重塑“英雄”形象,而女人也无法取得女性身份。虽然菲茨杰拉德对于人们的性别困惑并未提供任何答案,但是小说中反映出的性别错乱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无疑,运用巴特勒在《性别困扰》一书中提出的性表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1]Bruccoli Matthew J.,ed.F.Scott Fitzgerald:ALifeinLetters[M].New York:Simon&Schuster Inc,1995:186.

[2]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3.

[3]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Butler,Judith P.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New York:Routledge,1999.

[5]Fitzgerald,F.Scott.Tender is the Night[M].New York:Scribners,1934.

Performative Gender——The Gender Study of Tender is the Night

MA Mei

Published on 1934,Tender is the Night is Fitzgerald's fourth novel.Adopting Judith Butler's performative theory,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gender trouble confronted by Dick Diver,the “hero” of the novel and Baby Warren,a“New Woman”respectively.It concludes that Fitzgerald held ambiguous attitude towards gender trouble reflected in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Judith Butler's theory of performative gender is helpful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novel.

Tender is the Night;gender trouble;gender core;performative gender

I712.074

A

马梅(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错乱巴特勒菲茨杰拉德
大惑易性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那些让人“时空错乱”的历史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
事不关己
特别的外宿
铁路沿线景观错乱区的问题解析及优化策略——以哈牡线牡丹江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