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策略*

2011-08-15 00:46丁宏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经济

丁宏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3)

社会转型期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策略*

丁宏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3)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民族地区的既定目标,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策略。民族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潜力、生态状况等条件,创建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其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把国家扶持、社会援助与自身力量相结合,以实现民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策略

“发展才是硬道理”,民族地区基本上是欠发达地区,但其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及民族平等团结,因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一) 加快发展工业。加紧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资产良好、管理科学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发展潜力,用市场化的理念解决工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引导私人资本促生新的工业企业,扩大工业经济规模,着力兴办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二) 重点做好特色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上规模、出效益。加快优良畜种改良步伐,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业在农牧民增收中的比重。通过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化发展,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县城为龙头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再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景区进行深度文化包装,积极开展促销活动,拓展客源市场。

(三)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工程,对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牧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争取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设施基础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的局面。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优势产品、主导产品抓紧进行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工作,逐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要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质量和档次。三是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把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第二和三产业作为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加快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四是加大移民的搬迁和劳务输出的力度。

二 实施民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大力增强资源意识。发展经济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到环境。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增强资源意识,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并把节约放在首位。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决制止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防止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民族发展的宏观政策已经从梯度推移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其产业政策也从地区倾斜转到产业倾斜,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加大投资,开发自然资源,建成国家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基地和经济林基地。这样既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又为发展经济提供基础。民族地区要充分抓住机遇,争取国家的投资,开发一些优势资源项目,改变过去的“工业植入”的模式,改善民族区域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结束“贫困怪圈”的循环。

(二) 循序渐进的发展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与很多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状况和人们求富心切的心理倾向是矛盾的。可以说,在西部开发中存在着一个主观上的“快”和客观上的“慢”的关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种种因素纠葛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两种关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要处理好它们欲速则不达,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着眼于未来,力戒急功近利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必须明白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艰巨的工程,也是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时间来完成的。

(三) 始终坚持对民族经济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应该用一种建设性的思维,而不是开发性的思维。西部地区虽然落后,但开发得并不晚。相反,西部地区有好多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发的问题。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土地沙化等,都能说明这种现实的状况。补偿性是说人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要有节制,要有度,要保持环境的自我恢复、自我平衡的功能。人类不能只是向环境索取,人类还必须给环境以补偿。身处西部,我的感受是,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许多资源相对贫乏分散,不易开采;西部的省份地处偏远,临近边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复杂,民族问题多;同时,西部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这些决定了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中,必须始终坚持补偿原则。补偿是为了更协调,为了进一步发展,今天的补偿是为了明天的协调与发展,而局部的补偿是为了全局的协调与发展。

三 创建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一)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民族地区首先要破除自我封闭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放的新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一在体制政策方面提供有利于外来投资者安家落户的创业保障,放宽让多种形式的企业进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制定政策,提供信息,保护投资者权益,创造与国内投资者合作的机会,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加强民族地区的市场培育,特别是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消除行政垄断、地方封锁和保护,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三转变政府职能,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和铁路干线建设,完善路网体系,打通与中东部的的交通运输通道。

(二) 创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增加资金投入。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总量的提高。进一步开放竞争性领域,坚持政企分开,建立规范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社会及民间闲散资金,扩大非国有企业经营领域。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的投资和经营;鼓励非国有企业从事农牧业综合开发和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三) 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一引进知识资本,即管理经验和管理效率。可将一些企业的部分经营权或生产经营权、或商品营销权、或对外贸易权租让给外商,由外商直接投入管理资本来经营企业;二经营性项目的引进外资由企业全权操作,逐步使企业成为引进外资的市场主体;三依托优势资源和项目,采取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项目融资、出让企业股权、特许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外资投入民族地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四广泛引进外商投资项目,营造宽松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投资和建设。

四 将国家扶持、社会援助和自身力量有机结合

(一) 加大对民族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力度。总的来说,民族地区仍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而民族地区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利用后发优势,加快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为此,需要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要把民族地区有关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重点技术的开发,纳入国家实施的重点技术创新计划,以推动民族地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帮助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二要加强对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由国家选派研究人员指导民族地区大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研究工作以帮助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要为民族地区发展高新企业注入部分风险基金,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 调整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应对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调整,清理取消东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保留或适当增加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才符合向民族地区实行政策倾斜的意图。因此,我认为,不仅应当继续保持民族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优惠政策,而且鉴于东部地区和民族地区企业存在着“级差效益”这一客观情况,建议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对这些地区企业征收低于全国利率水平的所得税,以利于民族地区企业的发展和引进国内外企业到这些地区落户。

(三) 倾斜信贷管理政策,引导资金向民族地区流动。所谓倾斜信贷管理政策其主要措施是推动专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其一,虽然信贷机构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但国家专业银行仍是信贷资金供应的主体,在专业银行商业化特别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后,适当提高民族地区资产负债的比例,以尽可能满足这些地区发展对资金的基本需求;其二,国家的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应明确其贷款地区的投向重点是落后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以支持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和生态保护,以及产品的进出口和劳务输出;其三,世界银行已公开向中国政府提出将贷款重点转向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而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正吻合了国家开发民族地区的政策,但在借款担保和归还方面仍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由于普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项目很难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要靠贫困地区地方预算资金归还贷款往往很困难,应该从中央财政预算中拨专款偿还,以减轻世界银行贷款对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压力。另外,对民族地区还可以考虑设置有一定浮动的贷款差别利率,以高于全国的贷款利率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其存贷差额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列支。

(四) 将国家帮扶与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少数民族地区以往的发展,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和国家财政支持,因而依赖国家的心理比较严重,自力更生的精神比较缺乏,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拓展与发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少数民族地区应在国家政策照顾的基础之上,少数民族自己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方针,加快自己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国家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把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身利益考虑进去,坚持资金和技术优势相结合,经济开发和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1]夏文斌,周春芸.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J].未来与发展,2004,(5).

[2]张延保.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从甘肃省天祝县看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J].发展特色经济,2005,(6).

[3]谭世明,施李国.重视民族区域经济的研究,推动民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1999,(2).

[4]杨发仁.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国弟,陈玉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6]詹真荣.对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1).

(责任编校:谭纬纬)

F127.8

A

1008-4681(2011)01-0030-02

2010-09-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7XZZ007。

丁宏(1986-),女,甘肃正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问题。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们的民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