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范文程、宁完我的政治思想、人格及其命运

2011-08-15 00:45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皇太极性格政治

张 波

(北京大学 儒藏编纂中心,北京 100871)

试论范文程、宁完我的政治思想、人格及其命运

张 波

(北京大学 儒藏编纂中心,北京 100871)

范文程与宁完我的家世背景、所受教育与思想性格不无差异,但两人最终同样成为清朝臣子。两人的经历似乎论证了那种特殊的历史时期,部分汉族知识分子们的命运之一,即从开始时的被迫屈从,到最终的“自觉”,从根本上接受了清朝为天下的正统。

思想性格;意识超越;政治命运

在清初的政坛上,范文程与宁完我是汉族知识分子最为杰出的两个代表,对天聪、崇德与顺治时期的政治,均有非同一般的影响。清初(后金)的许多制度建设,多发轫于两人建议。近20年来,学界对两人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一、对范文程的研究,远多于对宁完我的研究。据笔者所见,目前关于前者的论文有19篇之多,而关于后者仅有3篇。其中,郑玉英《宁完我简论》主要评述了宁完我的生平事迹,王冬芳《宁完我的进取精神及其变化》主要分析了宁完我的政治思想与转变,张波《清内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史实考》则主要从政治思想、军事分歧、汉化改革认识差异等角度,分析了宁完我与皇太极等满洲亲贵集团产生分歧的原因①王冬芳:《宁完我的进取精神及其变化》,《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郑玉英:《宁完我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张波:《清内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事实考》,《兰台世界》2009年第23期。。

二、关于范文程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历史作用、地位和评价方面,如王景泽、王思治、常建华等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角度,客观评价了范文程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驳斥了早期研究中张家哲等个别学者对范文程的片面化否定态度②史宗义:《大清军师范文程》,《文史天地》2009年第9期;王景泽:《从¡祭太傅范座主文¿谈对范文程的评价》,《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知光:《汉官范文程对清初满族吸收汉文化的促进作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4期;吴晓枫:《试论范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章小潮:《试论范文程在清立国过程中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王思治:《范文程评议》,《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常建华:《也谈对范文程的评价——与张家哲同志商榷》,《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李鸿彬:《清初杰出政治家——范文程》,《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李景屏:《试论范文程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4期;张家哲:《究竟该如何评价范文程——与金成基、林明同志商榷》,《社会科学》1983年第8期;林明:《简论范文程》,《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与此同时,张玉兴、王景泽等亦对范文程的有关史实进行了一些考证,辨明了范文程由明入清的真正原因和经过等问题③张玉兴:《范文程归清考辨》,《清史论丛》,中华书局1985年第6期;王景泽:《关于范文程的几点考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潘荣生:《范文程“上摄政王启”别本小议》,《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但是,关于范文程人物思想、政治性格等问题的研究,则属于起步阶段,目前所见论文仅有魏登云《满清第一功臣范文程民本思想探析》④《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该文以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为视角,从范文程“以救济天下苍生为己任,择明主而事之,”“以民情、民心和民利为圭臬,制定攻守之策”等6个方面,分析了其民本思想,颇具新意。

笔者以为,在明清更替之际,范文程、宁完我的人物思想、政治性格,与其时的政治环境相激荡,使他们的政治命运展现出了不同的色彩。将两人进行对比研究,由此,简单剖析清初政权中汉族知识分子的个人思想与时代命运,对于透视其时的政治状况、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等,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范文程与宁完我之进入后金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祖籍江西,生于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宁完我(1593-1665),字公甫,辽阳(今属辽宁)人。

范文程之进入后金,《清史稿校注》记为:“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1]8086但据张玉兴先生考证:“范文程进入文馆之前的经历不会更优越于宁完我。”[2]而宁完我之进入后金,据《满汉名臣传》记为:“天命年间来归,事贝勒萨哈廉,隶汉军正红旗。”[3]18又宁完我自述:“臣蒙皇上出之奴隶”[4]147,则范、宁两人经历实为相似,“都在努尔哈赤时代后金攻入辽沈时,被携入旗下为奴;也就是说,天命年间,他们不是以明朝生员的身份,而是以形同牲畜的俘虏的身份归于后金的。”

范文程稍异者有二:一是其出身于明朝没落的官僚家庭,其曾祖范鏓曾为明朝正德时期兵部尚书,其祖为明朝沈阳卫指挥同知;二是其被掳入金,有一番死里逃生的经历。据《清稗类钞》记:(范文程)曾“指一地曰:‘此将就戮处也。’十七人皆将就刑,太祖忽问我识字否,以生员对。太祖大喜,尽十七人录用。我至今职,始望岂及此乎!’”[5]274

不言而喻,其家世背景对范文程早期性格的形成应是存在一定影响。据《清史稿校注》记: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1]8086。“颖敏沉毅”四字的描述,无疑向我们暗示了范文程应是一种遇事沉着冷静,处世含蓄坚毅的轻微内向型性格。而其被掳入金,九死一生的经历,应是进一步促使范文程思想早熟,并铸就了其小心谨慎而又高度理性的个人性格。

天聪三年,皇太极开设文馆,选拔知识分子入值,以备顾问。宁、范均以通文史入值。据载,考取满汉生员入值文馆的谕令初下,宁完我即上疏自荐,且同时举荐鲍承先等5人,其急于入仕的思想可见一斑。其时,恰巧皇太极为加强个人集权亦乐于从善如流,上下之心交相鼓动,宁完我遂在后金政权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范文程小心谨慎的性格,却使其在最初对参与后金政治的积极性受到某些限制,因而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无法被尽早地发现、使用,未能做到脱颖而出。天聪年间,范文程为皇太极所倚重的程度,一直排名于同时入值文馆的汉官鲍承先、宁完我等人之后⑤参见《天聪朝臣工奏议》中范文程奏稿。,在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系。尽管如此,范文程小心谨慎的性格与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又相得益彰,使其历时愈久,个人所折射出的政治魅力愈为光彩夺目。至天聪十年宁完我被革职时,范文程被皇太极倚重特至,“资为心膂”[1]8087,在汉族文臣中的政治地位已经名列前茅。

二、宁完我的被废与其性格因素

天聪十年二月十五日,宁完我遭遇了其政治生涯中最严重的挫折。据《满文老档》记:先是,宁完我曾以赌博为人告发,但被皇太极赦免。至是,“复与大凌河归附甲喇章京刘思宁赌博,为思宁家人告发,审实,拟宁完我罪,革其职。凡汗所赐诸物悉数夺回,解任,仍给萨哈廉贝勒为奴。”[6]1395

其时正值皇太极称帝前夕,向以精通文史而著称的宁完我正是被皇太极所倚重的文臣之一,为何会因赌博而遭到如此严惩,且在此后10年未被启用呢?有学者认为:“多次被讦告是宁完我革职解任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不在于此,……上疏建言太多,不免有失,得罪了皇太极,而这才是他革职解任的根本原因。”[7]此种认识固有其合理性,但宁完我被革职原因远为复杂[8]。

仅就主观方面而言,宁完我之性格因素尤为突出。宁完我的积极入仕思想,固然使其尽早地得到皇太极的信用,但与此同时,宁完我思想性格中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显露。天聪三年,宁完我甫入文馆,即不揣贸陋自制行军律一册,并企图上奏皇太极颁行。最终,因众人劝阻而作罢[9]446。众所周知,其时满洲上下皆以战争劫掠为生,宁完我计不及此,其行事鲁莽,虑事不周之缺点初步展露。时隔不久,当其协助贝勒阿巴泰驻守永平时,宁完我又违令赌博[6]1395。天聪六年,李伯龙更是参劾宁完我“杯酒醉语伤人,狠心尽露,大言于众,谓人眼中无书房众官,‘若不杀我,尔辈不得安生。’”[9]288据此数事,则宁完我言行不谨且易于感情用事、使酒任气的性格缺点一览无余。

宁完我又“以古大臣之风自期,”“不贪色,不爱财,清廉为汉官第一”[9]288;竭尽忠诚,举凡有益于君国者则知无不言,甚至不惜犯颜直谏。天聪六年四月,后金军远征察哈尔部不果,企图转而南下攻明。宁完我即曾联合范文程、马国柱上疏劝阻,疏称:“与其以长驱疲惫之兵入宣大,孰若留精锐有余之力取山海。臣等明知失上旨,但既见及此,不容钳口也。”[9]310

对于宁完我的细行不谨与忠心耿耿,皇太极并非一无所知,是以当其第一次被告发时,皇太极并未将其治罪。但宁完我并未因此而幡然醒悟,其“行止不端”的缺点虽经皇太极“屡加诫谕,竟不能改。”[6]1395而其“以古大臣之风自期”的做事风格,又使其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即皇太极作为异族之君的帝王性格,以及其与皇太极在推行汉化改革、对明基本战略等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这些问题交互影响,最终导致了皇太极对其的极度不满。在此种情形下,一些心怀不满者乘机落井下石,宁完我的被废也就成为必然。

三、范文程的崛起与明哲保身

宁完我之被废,在某种程度上,与范文程也不无关系。范文程的崛起,使宁完我在无意中具有了可替代性。换言之,同样具有卓越政治才能,且小心谨慎的范文程的日见信用,使言行不谨,而又屡逆君心的宁完我变得并非再像最初那样不可或缺。

当然,范文程本人或许并未意识到此点。宁完我的政治挫折,对范文程来说,更多的可能还是一种“前车之覆”的借鉴作用。此后,范文程虽备受倚重,在崇德元年升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并特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1]8087,却变得愈发小心谨慎,不仅极力地去揣摩、顺承皇太极之意,也颇为注意与其他满洲亲贵间的关系。崇德六年三月,在进攻锦州时,多尔衮、豪格等“违命离城远驻,任意改猎怠玩”皇太极闻讯大怒,君臣关系极为紧张。在此情形下,范文程极力斡旋,最终,皇太极“少霁天威,仍令入署办事。”[4]733君臣矛盾消除。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病逝,围绕帝位继承问题,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激烈斗争,对此,范文程十分明智地采取了完全回避态度。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可以证明其曾介入的史料依据。

当然,如此而言并非就意味着范文程并未受到丝毫影响。在崇德八年十月,突然发生了豫亲王多铎谋夺范文程之妻的事件[10]38。时光若是倒流回皇太极在位时期,相信多铎无论如何也不敢有此妄举。面对如此奇耻大辱,范文程却未见有什么过激反应。不仅如此,据载,自十一月初一日至十二月十九日,范文程一直照常入值[11]514,“器宇洪深,人罔窥其喜怒。”[12]当然,如此而言,并非就意味着范文程并无喜怒。只是,现在皇太极死了,而多铎与兼摄国政的多尔衮属于一母同胞。投鼠忌器,范文程理性地采取逆来顺受,淡然处之,甚或假装此事从未发生的态度,也许就成为其明哲保身,而不重蹈宁完我覆辙的最佳选择。

范文程既对多铎心存芥蒂,又眼见多尔衮专权自重,内心愈发不安,遂更为小心谨慎,任劳任怨,表面上对多尔衮恭敬顺从,实际上却时刻注意与多尔衮保持一定距离,“时称疾家居”[13]259。两人的关系遂呈现出微妙与复杂,冷淡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疏远,若即若离,耐人寻味。

四、宁完我向范文程之转变

宁完我的政治挫折,以及范文程的平步青云,都让宁完我不能不有所反省。顺治十年,宁完我自述:“臣又窃自思念壮年孟浪,疎慵贪博。辜负先帝,一废十年。皇上定鼎燕京,始得随入禁地,仰覩天颜,矩趋公署,株守臣职者,又复十年于此。十年间忍性缄口,不复作狂吠之犬。”[10]642宁完我已然认识到其被废的原因所在,认识到其思想性格与政治命运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自顺治二年五月复出后,宁完我呈现出与前迥异的风格。一是任劳任怨,始终不怠。顺治帝即曾赞其:“素效忠勤,历今始终不渝。”[10]674二是小心谨慎,于政事轻易不再有所建言。顺治三年二月乙酉,多尔衮就曾责问宁完我:“尔向来常有陈奏,今胡默然?尔等内廷官员,于国家事物当不时条奏为是。”[10]206

直至顺治帝亲政后,宁完我依旧少有陈奏。顺治十年正月,顺治帝即曾提到,当其命人审问京城大盗李三时,惟“宁完我、陈之遴默无一语。”[10]568仅是到了顺治十一年三月,宁完我因备受顺治帝优崇,且得到济尔哈朗等人支持,其确信能够击败南党势力之后,宁完我才疏劾了时任吏部尚书的南党首领陈名夏。

五、范文程思想性格的成因

宁完我因其向范文程之转变而备受赏识,那么,范文程的思想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不言而喻,前面所述范文程的家世背景、早年经历与所受教育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但除此外,清初“崇满抑汉”的满洲本位主义,以及对汉人汉官的政策,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包括范文程在内的汉人汉官在清初的政治地位,始终无法与满洲亲贵相提并论。

天聪五年,宁完我曾疏陈:“若夫汉官祗因未谙满语,尝被讪笑或致凌辱至伤心堕泪者有之。”[4]148又顺治十一年三月,宁完我自述:“臣不熟满语。”[10]642以宁完我、范文程等饱受儒家教育之汉族知识分子,与文化水平低下且“崇尚武功”之满洲赳赳武夫同朝共事,语言不通且良莠不齐,不难推测,宁完我所言当并非个别现象,且极可能为两人所耳闻目睹甚至亲身遭遇者。又,文馆秀才胡贡明言,其虽能上疏条陈时宜,但身家性命却悬于贝勒之手,故其“虽至痴至愚,即至于冻馁以死,绝不肯轻易惹恼贝勒,而自履不测之地也。”[9]410

宁完我、范文程与胡贡明情形相似,在其时政治处境亦当是极为低微,且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直接为皇太极服务,并深得倚重;另一方面,却与本旗王、贝勒依旧存有严格的隶属关系,政治地位相差悬殊,形同奴仆。每当与满洲亲贵集议朝政之时,宗室诸王均得入座,而汉人汉官皆需跪在地上,不拘时间,无一例外[14]622。

至崇德、顺治时期,范文程尽管更是被倚重特至,似乎政治地位已达到一定高度,但其实际政治地位依旧非常低下。否则,亦不会轻易地发生多铎企图抢夺其妻子的事件了。

对于汉人汉官政治地位低下的问题,皇太极并非一无所知,但“崇满抑汉”的满洲本位主义始终是其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箫一山先生即言:“皇太极之优待汉人,原为一时之利用,故表面上对于汉官虽怀柔备至,而对于一般之汉人,则不惜竭力压制,以免其势力之膨胀。”[15]240

对皇太极与其时满洲上下普遍持有的轻视汉人思想,范文程、宁完我并非毫无察觉。但因思想认识以及性格方面的差异,两人的反应又有所不同。宁完我在天聪五年即上疏指出汉官受辱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其对“崇满抑汉”政策心怀不满的公开表示。

相形之下,却未见到范文程对此有何表示。范文程当然不会是没有任何感受,但其保持沉默,应是源于他对此有着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也由此,他一方面在小心翼翼地极力避免因自己汉人出身、思想意识中所存在的汉化色彩而可能引起的皇太极的猜忌,避免与满洲统治集团在推进汉化改革、对外基本战略等方面的认识分歧;另一方面,他时时处处不惜替满洲统治集团的利益考虑,表现为鞠躬尽瘁。尤其是在得知明朝灭亡后,他立即向诸王上疏,力劝满洲亲贵火速入关与农民军争夺天下[16]274。入关后,范文程又为帮助大清定鼎中原而日夜筹划,殚精竭虑。最终,忠心耿耿的表现为范文程赢得了满洲统治集团的普遍认可与赏识。

六、范文程内心深处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及其超越

转变后的宁完我与范文程相比,依旧存在某种不同。前者实因自身的政治挫折而被迫变得小心翼翼、勤勤恳恳;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源于自己深刻思想认识后所主动采取的一种小心谨慎、鞠躬尽瘁。

据清人张怡记:范文程曾自称“我大明骨,大清肉耳!”[17]联系到范文程的家世背景,范文程之有此言或此种思想意识亦非绝无可能。又魏象枢记:范文程之所作所为,定能“见谅于天下之缙绅大夫,以及儿童走卒”[18]534。而范文程之功绩尤其体现在清朝入关前后,综合思索,则范文程之为崇祯帝发丧,及其申明军纪,严禁杀戮等三大议[14]331直接目的虽是为了大清,其中似乎也并非是绝无半点儿对明朝、对中原百姓与文化的眷恋顾惜之情。

范文程的思想意识当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明朝汉臣后裔的家世背景,沈阳县学秀才的教育状况,以及其被掳入金、九死一生的早年经历,都使得他在早期对后金(满洲)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情,与此同时,则是对明朝,对中原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与眷恋;另一方面,其身在后金,先为奴仆,后为重臣的现实政治处境,又逼迫他为明哲保身,为报答皇太极等的知遇之恩,不得不极力表现地小心谨慎、鞠躬尽瘁。两个方面一直在范文程内心中存在,且激烈地斗争着,只是,由于范文程的沉毅谨慎和高度理性,掩盖了这种冲突。康熙即位,特命范文程祭告太宗皇太极山陵之时,其“伏地哀恸不能起”的举动[1]8090,或许正是往事悠悠触动了范文程一直深埋心底的这种矛盾、痛苦、抑郁情节的不自觉表现。

明清更替,为范文程提供了解决这种内心冲突的契机。其不用再去区分、计较明清、满汉,而开始把一切都转移、寄托到了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维系中原一脉相承的正统思想文化方面。为此,范文程鞠躬尽瘁,为大清,更为苍生而做了种种努力,并且,“诏美弼违,有宣公之谕奏,而不著其迹;同心一德,有召公之夹辅,而不尸其功;难进易退,有留侯之知止,而不高其名;履泰居谦,有潞公之大年,而不变其节。”[18]534可以说,也正是因为范文程思想上有了此种超越,并辅之以小心谨慎,颖敏沉毅的个人性格,才最终成为清代第一文臣。

七、结 语

范文程与宁玩我的家世背景、所受教育和个人的思想性格等,导致两人在入仕之初的某些差异,宁完我率先脱颖而出,但也最早受挫,其未能认识到明清之际的民族冲突和政治矛盾。范文程却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并最终凭借个人的小心谨慎赢得皇太极的信用。而宁完我在被废10年后,认识到自身不足,努力实现了向范文程政治人格的转变。不过,范文程却已是更进一步,在如何处理满汉民族隔阂的问题上,寻求到了以传统儒家“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途径,成功地实现了其个人思想上的超越;并最终把外在的“被迫”转化成了一种内心的“自觉”,从根本上接受了清朝为天下正统的现实。

[1]清史稿校注[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2]张玉兴.范文程归清考辨[M]//清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5(6).

[3]满汉名臣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清太宗文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王冬芳.宁完我的进取精神及其变化[J].社会科学辑刊,1984(2).

[8]张波.清内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史实考[J].兰台世界,2009(23).

[9]天聪朝臣工奏议[M]//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0]清世祖章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2]李霨.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肃公墓志铭[M].碑传集.台湾:大化书局,1984.

[13]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陈康祺.朗潜纪闻二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八旗文经[M].沈阳:辽沈书社,1988.

[17]张怡.謏闻续笔[M]//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18]魏象枢.寒松堂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n Wencheng’s and Ning Wanwo’s Political Ideas,Personality and Destiny

ZHANG Bo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Fan Wencheng and Ning Wanwo were quite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such as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thought and character,but both of them became officials of the Qing Dynasty.From their experience,it seems to prove the same doom of some Han nationality intellectuals in the special stage,which they, at first,were forced to bow to the Qing Dynasty,but finally accepted it consciously.

thought and character;consciousness of the transcendent;political fortunes

K249

A

1008-2395(2011)06-0028-05

2011-10-20

张波(1981-),男,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博士后在研人员。主要从事清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等研究。

猜你喜欢
皇太极性格政治
猫的性格爪知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汗已逝各自飞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