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畸人作品比较
——谈谈鲁迅和舍伍德·安德森两位作家

2011-08-15 00:49张文明
关键词:畸人安德森鲁迅

张文明

中西方畸人作品比较
——谈谈鲁迅和舍伍德·安德森两位作家

张文明

分析鲁迅和安德森的相关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变革中产生的畸人是他们共同的描写对象,而且两人笔下的畸人有其相似的社会形成机制。两位作家通过精心刻画,在让我们领略他们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的严肃的社会问题即边缘人的问题。从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方式以及修辞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他们畸人作品相似性进行科学性的发掘。

鲁迅;安德森;畸人;相似性

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鲁迅和安德森,在20世纪前叶分别对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甚至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人们仍在学习他们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

在中国,鲁迅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那犀利的笔锋、敢说真话的勇气以及丰富的作品一直被很多人所推崇。毛泽东主席就曾经给予相当高的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安德森在美国同样是广受关注,在感叹于诗性的语言、深刻的立意的同时,作家威廉·福克纳称赞他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体现美国作家的传统。”[2]

在这里之所以把两位作家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是有感于两位作家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两位作家都力主乡俗文学,都是以普通百姓为描写对象,一个是描写以鲁镇为中心的人情风貌,另一个是以酒堡镇的风土乡情为依据。另外,两人使用的语言都是大众话、口语化,都对后世的文学语言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他们的描写对象,他们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生活在社会边缘、心智有很大问题的“畸人”,两位作家通过心理分析、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的手法对他们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人文主义的关怀。

由此可见,通过对他们的写作手法、写作对象、写作主题、写作目的、写作背景的研究将会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他们作品当中散发出来的美学特质,以及在相似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共同的人文关怀。

一、见证人的叙事视角(participantnarrator)

这种视角独特之处在于它有别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在故事当中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又作为故事中的人物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全知视角相比,故事的可信度和亲切感大幅度增加,拉近了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

不管是在鲁镇频繁出现的“我”,还是在《小城畸人》中出现的韦勒德,都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他无所不能的细微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从身份来说他们毋庸置疑都是读者可以信赖的叙事者——我出身鲁镇上的名门望族,又是有学识、见过世面的人,对周围的风土人情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而韦勒德也是酒堡镇上的有身份的人,母亲开的旅店使他耳闻目睹到形形色色人们的言行,又加上自己记者的身份,职业的的敏感、好奇以及公正使他能够对身边的人、周围的环境观察入微。

两位作家笔下的叙述者总是能穿插于人物当中,用自己的观察角度,审美趣味,或借助于别人之口,来描述身边的人物和事件,人物设身处地的解说让读者有身临其地之感,这就印证了批评家考利对于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的评论,“他的一部分是一个趴在窗户偷看、为舞会音乐和盛装女士们吸引的小孩子——这是一个既浪漫又清醒的小孩子,他不时的停下来,琢磨这一切要花多少钱。而自己的另外一部分留在巨宅里面,仍与舞会的人呆在一起。”[3]

二、表现主义的写作手法

为了有效地表现人物,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同样能够起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境的作用,人物眼中扭曲的外在世界往往是人物自身内心世界映射的一个反映[4]。表现主义描写客观事物并不是想再现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旨在通过周边的事物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对于这种极具表现力的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鲁迅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对人物出场环境的勾勒在映衬人物心理,突出主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灰白沉重的晚云,雪天,寒风,黑夜,黄灯无疑刻画出了人们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以及主人公绝望的心理。周围他人的热闹的场景更是突出了主人公的孤单和落魄。

跟鲁迅相比,安德森同样善于用环境刻画人物。比如在他的《无人知晓》一文中,多云的天空、漆黑的街道象征着主人公乔治愁云笼罩、满腹狐疑、举棋不定,不停蹬踏的马更是写出了主人公焦躁不安的心态。除此以外,他还擅长用人物身体来彰显人物心理。比如在《手》中作者就是抓住了手的状态来反映人物的心态,在这里主人公翼的手是一双极具表现力的手,是一双一直延伸到心灵深处的手。手的隐藏正是主人公内心孤单压抑的写照,手的张扬正是主人公释怀的表现,手的描写贯穿于整篇,形象深刻的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三、白描人物刻画

不管是鲁迅还是安德森,都擅长用白描来勾勒人物,三言两语人物形象就鲜活的跃然纸上,每个刻画都旨在丰富人物形象,而且所有的描述浑然一体,看不到任何的雕琢的痕迹,而且还入木三分。

在《孔乙己》当中,一件长衫,一种姿势,一副面容,一种腔调就让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完整的形象。作者在期间没有用什么煽情的词汇,更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只通过孔乙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做了如实的交代,而一个自命清高而又穷困潦倒、迂腐而又懒惰的老书生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

在《曾经沧海》中,安德森对爱丽丝的描述也是清新自然,恰到好处,语言虽少、简,但往往言已尽、意未止,回味无穷。

她一个27岁的很高但很瘦弱,头大的让自己的身体都相形见绌。肩有点驼,头发和眼睛都是灰蒙蒙的。她很安静,但在她平静的外表之下,巨大的思想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高,痩,大头,驼背,褐发足以让我们对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有了比较基本的认识,这是一个本还青春年少、却未老先衰的女孩子,一个已经没有多少生命力的人,她高却不是丰满苗条,身体比例失调,头发干枯,眼睛无神,显然是受过什么重压似的。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并不仅仅是女孩的外貌,更是描写了她的饱受煎熬和摧残的境遇,这也正是作者白描的传神之处。

四、讽刺的运用

在英语语言文化当中一直不乏擅长辛辣讽刺的文学艺术家,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格列夫游记》中就用大人国小人国这样的故事来讽喻当时的英国社会。安德森也不例外,在他的作品当中讽刺可谓是无处不在。《哲学家》这个标题就有很大的讽刺意味,读者期待中的哲人居然只是一个落魄的医生,因为每天他不是想着怎么治病救人,而是想着找人来分担自己的秘密,他整天背着巨大思想包袱久久不能释怀,充满着对社会对家人的愤恨,自称自己是一个看透人生的哲人。在思想的厚重程度上他倒像个哲学家,但仔细分析其实他只是一个口头强硬内心胆小如鼠的社会弱者,他的讲台不是课堂,更不是一个大型的集会,甚至连三五成群的小场子都算不上,他除了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孩子面前讲经布道以外,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高深的理论。

身处乱世的鲁迅也是尤其的擅长针砭时弊,《高老夫子》一文中的辛辣讽刺更是让读者看透了人物的本质,所谓的高老夫子并没有孔老夫子的学识,更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对历史的了解也只是只言片语,而且极其的缺乏道德和修养,私下里打牌、议论女人,流氓习气十足,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凭借了一篇文章就被人所推崇不能不说不是社会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和民族的悲哀,中国的落后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两位作家的讽刺如同一道光速让我们看透了某些人的本质,让某些社会顽疾无处遁形,他们时刻警醒着我们要更多的关注社会,要深入地了解社会,并设法拯救社会。

五、结语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在20世纪前叶两位伟人,一个弃医从文、一个弃商从文,怀揣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不同的国度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国民的生存状况。在他们的指引之下,我们看到了普通民众的细腻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了他们的疾苦,认识到了社会变革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形形色色的“畸人”提醒改革者要时刻留意社会当中潜伏的危机、要给予民众更多的人文关怀。直至今日,他们探索社会问题的角度、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1]毛泽东.论鲁讯[N].人民日报,1981-09-22.

[2]常耀信,李宜燮.美国文学选读[M].南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4]牛津新英汉双解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I210.97

:A

:1673-1999(2011)04-0146-02

张文明(1981-),男,安徽淮南人,硕士,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10-12-10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畸人安德森鲁迅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晚明畸人文化及其成因
晚明的畸人文化及成因
鲁迅,好可爱一爹
浣溪沙·无题
定格动画的新阐释——安德森和他的《犬之岛》
鲁迅《自嘲》句
正已烷职业中毒防控——安德森模型的应用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