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转型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点

2011-08-15 00:49房钦宪
关键词:中国化现代性转型

房钦宪

现代性转型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点

房钦宪

现代性转型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基于现代性转型的视角,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点,对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代性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特点

现代性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以现代核心价值观理念(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的转变”[1]。现代性转型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基本命题,是近代10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从现代性转型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点,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快中国现代性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与发展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我国实现现代性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中国革命难以成功,改革开放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能形成。纵观历史,正是因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带来的精神枷锁,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然而,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党不同程度地抛开或者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文革”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得人们能够相对客观地重新审视中国优秀传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可资借鉴之处。进入21世纪,江泽民指出:“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该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现代性的普遍性涂抹上中国的独特色彩。在新的阶段,胡锦涛以求真务实精神,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厘清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摆在首要地位,为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不懈地努力,民主、平等、法治等现代性理念成为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我们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上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在社会可承受的幅度内,以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伟大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性转型。正如温总理所说,“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3]

二、从片面的集体优先意识到注重个体的自我主体意识和契约化的公共理性文化的双重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个体的自由或自我的主体意识看作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并且每个个体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在自由个体的联合中最终实现的。集体优先的意识在新中国初期有其客观必然性。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中国,是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要快速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繁荣富强的目标,在思想上确立集体优先的意识几乎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模仿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我们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以及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成就的取得,与集体优先的思想意识和集体优先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片面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的集体优先的意识和体制逐步暴露不少弊端,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毛泽东显然意识到这种片面的集体优先意识所带来的弊病,地方“必须有充分的积极性和充分的独立性……能够统一的,我们应当统一……不能统一的……也不应强求统一。两个积极性总比只有一个要好的多……简言之,地方应当有相当程度的权力。”[5]10但令人惋惜的是,标志这一正确论断的《论十大关系》,直到文革结束的1976年才刊行于《人民日报》上。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指出,“我国有这么多的省、市、自治区……有必要……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6]145-146这种自主权是如何赋予呢?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集体主义(人民公社)中解放出来”,乡镇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只力量“异军突起”;在城市,由于引入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推动个体自我主体意识的逐步加强。外国观察家认为:“正在发展中的、日益自信的(中国)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实行多元化,才能维护统一。”[5]885是否必然如此呢?契约化的公共理性文化恰恰为我们在经济多元化后、在个体自我意识复兴后,为整合不同的社会群体,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俞可平所主张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良好合作的“善治”正是公共理性在社会治理上的反映。公共理性精神体现公民超越个体自然和私人界限,对公共事务、事业、利益的一种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谐文化,构建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都是社会主义的公共理性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计划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全方位过渡

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的市场化和“半计划经济”(或命令式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转型。“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当然是中国现代性转型的基本问题。党对农民土地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当代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成败。新中国以来土地政策几经辗转流变,从“耕者有其田”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人民公社化到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改变了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陆学艺语),但相对分散、落后、封闭、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新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持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业税减免等强农、惠农的新方针,农村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也正在或被动或主动地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可以说,市场化、社会化已成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同计划经济体制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却因自身的不足和无法克服的缺陷,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所以“早在1956年否定一长制、实行政工治厂后,苏联那一套就在中国吃不开了。”(薄一波语)1975年开始的“整顿”,中国在经济体制上,一方面苏式的高度集中的科学理性的计划经济有一定程度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市场化也随着自负盈亏的“大包干”式家庭农场复兴而成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如此,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乃至新兴工业化地区与苏联东欧的兴衰对比深深刺激着国人。因此,在农村、国际、经济思想等诸种因素的综合推动和相互作用下,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因素很快向城市与工业等现代领域传导。以“南巡讲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重要标志,改革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的理性选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成了人们的共识。

四、从“专制集权型”政治传统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逐步深化的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转型的题中之义。1945年,毛泽东针对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访问期间提出的“王朝兴亡周期律”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7]然而,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在这条新路上走得并不平稳,甚至有时偏离了这条新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深“伤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专制集权型”的政治传统。邓小平曾指出,“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6]346“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那时大家把什么都归功于一个人。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当然,在那个条件下,真实情况是难于反对。”[6]308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强调只有革除传统制度弊端,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希望。他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更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对于党和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已经将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线,不断地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从打倒“儒家店”到批判地、创造性地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人们认为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可以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因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公民道德的全部要旨就是法兰西大革命揭示的“自由、平等、亲爱”。鲁迅更是对封建礼教抨击有加,其文“像匕首、像投枪”一样直指旧文化的要害。陈独秀对儒家文化,特别是其政治伦理方面的弊端尤为敏锐,他指出,“儒教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8]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动因之一,也正是对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承继。只不过,这种承继错误地通过强制性的国家权力来实现,最终演变成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我们如何才能批判地、创造性地继承儒家文化,甚至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性的转型呢?这是我们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易中天指出,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大约就能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9]。首先,以共同价值为标准。“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理念所在,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符合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其次,以“抽象继承”为方法。孔孟儒家学说的思想和概念有其具体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有时难免带有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色彩,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中庸,是孔子留下的宝贵遗产,以抽象继承的方法把其中的合理部分抽离出来,也是可以继承的。再次,以现代阐释为途径。“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是在世界现代性的发展中被规定的”[10],我们必须引入自由、人权、理性等现代性理念,立足于民主政治、公民权利等现代性意识进行“现代阐释”,才可能实现对儒家等传统文化批判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乃至于创新性地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性的转型。

[1]秦晓.当代中国的问题:现代性还是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3]新华网.政治体制改革:未来深圳的新使命[EB/OL]http: //www.qstheory.cn/wz/gdian/201009/t20100910_46892.htm, 2010-9-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64.

[8]张绪山.伦儒家政治伦理妨碍现代民主政治建设[N].中华读书报,2010-5-12(A15).

[9]易中天: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EB/OL] http://www.infzm.com/content/54800,2011-1-20

[10]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36.

D616

A

1673-1999(2011)24-0011-02

房钦宪(1981-)男,山东聊城人,硕士,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思政教研部讲师。

2011-10-18

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高职分会课题(YD201002)。

猜你喜欢
中国化现代性转型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浅空间的现代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