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2011-08-15 00:45李国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新课程

李国华

(通榆县四井子学校,吉林 白城137213)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李国华

(通榆县四井子学校,吉林 白城137213)

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经历了6个年头,如今已被广大师生所逐渐认可。目前,各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尽量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都着力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可以归结成:“双基”是前提,自主是根本,思维是核心,创造是目标。

1.强化“双基”,着眼能力。所谓的“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是形成创造能力的源泉。要想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达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缺少基础知识的创新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掌握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编习题,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长此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要在“导”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有一丝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才能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2.创设情境,突出自主。以前尽管在思想上我们很重视让学生独立思考,但在课堂上往往还是教师问得多,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很少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能得到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的机会。如何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式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呢?我们可以结合新教材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弥补数学教学开放性和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a×a、b×b的正方形纸片和a×b的矩形纸片各若干块,每种纸片至少用一次,使每两个纸片之间既不重叠,也无空隙,拼成一个矩形。出示了这题后许多同学就立即动手去画图,学生经过认真的思索、讨论得出了许多具体解题的方法,之后,同学之间又进行了发言、提问及群体的交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总结了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完成的,那么自然,那么及时,孩子们又是那么投入。对学生们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途径,真正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达到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的教学境界。

3.训练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数学学习应是基本知识技能、思维训练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统一,学生离开学校后,更重要的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若习惯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就说他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又怎么能真正解决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呢?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一位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他要求每位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在数学日记中可以记下当天数学课上学到的某个数学问题或提出一个新问题。解决一个现成的问题在积分册上加2分,提出一个新问题加4分,提出问题并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加6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生主动提出的数学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家中碰到的、学校碰到的、购物消费时碰到的,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家长、同学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与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关联,教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明确目标,促使自己自觉思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的境界,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寻求答案。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是由“学”到“悟”、由“悟”到“用”,形成能力,教师教学是由“教”到“扶”、由“扶”到“放”、由“放”到“收”的调控学生学习的培养、训练过程,其形式可以因人因课而异。例如:盒子里有5个白色球、5个黄色球,任意摸一个,白色球和黄色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如果盒子里有1个白色球、9个黄色球,任意摸一个,摸到黄色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色球的可能性就较小。学生根据对可能性大小的学习,就会类比并推出,买彩票时,重大奖的机会为什么那么小。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做数学教学的“有心人”,就会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很好地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姚 旺]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新课程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清律的基础知识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掌握基础知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