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探析

2011-08-15 00:50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

洪 山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探析

洪 山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语文教育”就是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是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同时,将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并将其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延伸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社会生活

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担忧。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还远低于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1]。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缺乏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却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志向、情操和处事能力,最终很难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迫切的任务。而《大学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包容性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研究和探索对《大学语文》等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以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笔者认为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遗产。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许多高职院校更看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的学时数往往占很大比例,而《大学语文》等语文课程的教学时数则相对有限,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其教育使命的。因此,高职的语文教学还需要走出狭窄的课堂学习空间,步入课外学习的广阔天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保持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实施“大语文教育”。

一、“大语文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大语文教育”,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育观念,或者说是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北省邢台市八中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首先提出并在中学语文教改实践中开始实施的。张孝纯先生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他把“大语文教育”的结构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语文课堂教学,即所谓“第一课堂”,这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两翼”是指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环境,即所谓“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他认为,“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起。”语文课堂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内容应“实际、实用、实践”,应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

中国传统教育具有“文史哲不分家”的特征,就是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军事、伦理学等综合在一起,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书籍或知识均可学习,实质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如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了自然、历史、文学、修身、处世、起居、读书、劳动、祭祀、礼节等各方面的内容,把识字与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生认字读文的同时通过思想道德的教化来立人;再如,孔子教弟子,主要是讲授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可见,孔子通过讲授“六经”,既传授了文化历史知识,又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和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的教育。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说,孔子实施的就是“大语文”式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国外,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论。它是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而提出的,也是国外母语教学实施“大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像美国的语文教育,既传授语文基本知识,又很看重人文关怀,还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其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往往是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代表意义的文学、文化成果,以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人文内涵。如《美国语文》,它以美国历史做经线,以美国文学做纬线,按照 “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和“繁荣与保护”6个部分依次编排,每一个部分下再分成5-7课,选择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做课文。每篇课文后面,是围绕这篇课文进行的听说读写练习和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2]。这些练习和课外作业常常把学生置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身处的环境中,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充满趣味性与现实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3]。这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正是大语文教育观的体现。

可以说,有生活处便有语文,“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5]这种“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其长处就在于它“打开了社会生活这个学语文的源头活水,建立一种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体系:强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6],既开阔了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视野,又开拓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新天地。实施“大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语文教育”从张孝纯先生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二十余年,主要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改中进行实验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而在同样强调素质教育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种教育模式其实也同样适用,而且很有实施的必要。

(一)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技能方面确有优势,但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末批次录取,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挫折感,心理压力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而总体偏弱;加之高职院校多为工科,学校为迎合市场需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轻视道德、文化、艺术、心理等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辨别是非能力、公德意识、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相对较差。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已对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就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在人文素质中,语文素质是基础素质、核心素质,是人的第一大素质。语文素质是各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关键性素质,也是其社会生存必需的能力之一。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所说:“从语文能力来讲,它是一个人一生的素质,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素质。”[7]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目前学生最欠缺的恰恰正是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而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基石和载体,没有文化,人文教育就形同虚设,如同无源之水。因此,高职院校加强语文教育,特别是“大语文教育”,以此来促进和强化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也是时代赋予语文课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也反复强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经过职业教育,一个‘生物人’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8]可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文化修养和职业操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事实也证明,文化素养比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成为专业大师的可能性也更大。正如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所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而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文素养,具备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道德修养、责任心、职业操守等诸方面因素而使技术能力失去价值,甚至成为危害。如浙江省2002年在学校招生网上录取时发生的黑客“撬门”事件和2007年在全球范围爆发、造成百万用户电脑瘫痪的“熊猫”病毒事件,都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所为,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威胁和危害。如果说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合格是“残次品”的话,那么人文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9]。如果学生带着这种人格的“残疾”步入社会,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将会贻害无穷。因此,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能仅限于具备“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在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社会能力等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单位大部分是企业,而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不仅看重员工 “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它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以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与培养,正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实施“大语文教育”,正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也是职业道德、技术伦理的教育,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而且可以把学生塑造成具有健全人格、合乎社会要求的公民,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其内部规律和要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也说:“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专门家。”[10]可见,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而且还是一个在胸襟气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上都有与众不同表现的人;他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全面发展的高职生,不仅要专业成才,而且要精神成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高职生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其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他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等,才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把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比作“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而“大语文教育”,正是培养“根”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颐养人的心灵和性情,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它可以教育学生既做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又做有良知有修养的人,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提升人、充实人、完善人。因此,实施“大语文教育”,正符合现代教育的内部规律和要求,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实施“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实施人文教育的优势,如《大学语文》,由于它包含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其他课程拥有更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11]它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学生学好其它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确保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用的价值和地位,开出足够的教学时数。因为课堂始终是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通过《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在教给学生语言、语法、文学、文化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辨别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经典的广泛接触,在剖析、解读和领悟中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尽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同时语文课程的生动、丰富和广博也远不是一两本教材所能涵括的。语文课程内容广博,涉及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识,学习语文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使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手段。首先,要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教师应给学生开列课外阅读的文学名著的书目,并指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既品味语言魅力,学习文学表现技巧,又通过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涵,使学生尽可能从各方面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次,阅读其它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教师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出相关的书单。为达到阅读实效,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为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再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通过阅读,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上语文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获取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史知识。这种网络阅读比传统查寻资料要便捷得多,既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学习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现在,已有不少高校在互联网上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空间,如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大、湖北理工大学等都有大学语文教学网站。教师可以将搜集到的这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站和著名语文教师创设的博客、论坛或网络课程网站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到这些网站去阅读、学习和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总之,无论是纸质文本阅读,还是网络文本阅读,目的都是帮助学生热爱阅读、善于阅读,这既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是进行人文教育,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外阅读,会在学生内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将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应以“掌握先进文化思想,强化应用与实践,注重创新技能培养”为重点,不应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周密性,而应在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突出其实用性和工具性,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服务,在教给学生语文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12]。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的“职业化”训练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结合起来,使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具体方式主要有:一是改革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体现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如在安排《大学语文》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既要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又要选取一些实用文体作品,如优秀的演讲稿、辩论稿、述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使学生在接受先进文化思想熏陶的同时,领悟到《大学语文》作为一种知识文化和科学的载体对于自身发展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帮助其提高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将语文课程开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应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如在全面开设《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实用写作》、《艺术鉴赏》、《大学美育》、《秘书实务》、《古代礼仪文化》、《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书法》等选修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互补,以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并逐步帮助其将知识升华、凝练为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三是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语文课程的优势所在。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可以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特点,寻找语文学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点,模拟出仿真的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如旅游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汽车检测与服务等,都可以设定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判断力、理解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等等。这种仿真练习会使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能力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四)将语文教育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如前所述,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是每个职业人、每个社会人都必须具备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某种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可能只是体现在某个职业岗位或某个工作环节,而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则体现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几十分钟,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将它扩展到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身处校园之中,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一般说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其影响甚至会惠及终生。所以,高职语文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比如,语文教师可通过举办“文学专题讲座”、“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和“文化沙龙”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可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和“大专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还可通过对学生参加 “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田径运动会”等活动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等。总之,将语文教育同丰富的校园文化相结合,既能给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又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到升华,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将语文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进行密切的接触。而语文的社会性,实践性也很强。正如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语文能力与弹琴绘画的技能一样,与车工、焊工的技艺一样,要靠不断的实践、反复习得,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社会生活是语文产生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切实把握时代脉搏,围绕“时”、“事”不断调整和增加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眼光由高职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教师应将学生带出校门,让学生在与社会、与企业、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在条件许可时走近当事人、访问当事人,通过调查、了解事情真相的过程来提高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地,参加社区服务、义务献血、公益宣传、科技文化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参与社会调查、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情况调查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把高职语文的教学课堂直接延伸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在学生到工厂、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时,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看厂纪厂规,了解职业规范,让学生及早感知和体验现代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指导学生写方案计划、活动策划书、调查报告等,实习一段时间后学写产品说明书、工艺介绍等,在实习实训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或实习总结,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学得以很好的拓展,把素质培养落到了实处。总之,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1]洪山,杨锦鸿.关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状况的对策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0,(2).

[2]王林.美国语文教学的文化自信[N].中国教育报,2008-9-4.

[3]王晓霞.别让语文成为负担[N].中国教育报,2008-9-4.

[4]张健鹏,胡足清.很美国很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8-9-4.[5]李宇明.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N].中国教育报,2007-8-22.

[6]张国生.语文教学的“第三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1994,(10).

[7]王登峰.新课标改革将加强语文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8-22.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9]刘琴.高职生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能否“兼得”[N].中国教育报,2007-4-10.

[10]陈亦冰,沈祖芸.以赤子之心办兴国之学[N].中国教育报,2007-4-30.

[11]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2-13.

[12]李自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5).

G7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3-0016-05

2011-08-15

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2008jyxm639)。

洪山(1965-),男,安徽淮南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