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伦理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和途径

2011-08-15 00:43耿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德育

耿娟

(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安徽蚌埠233030)

浅析科技伦理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和途径

耿娟

(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安徽蚌埠233030)

科技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科技价值认同、转化史.面对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社会理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协调三者之间的文化悖论,探究底线伦理的合法性、内化机制、监视过滤结构、功能、路径依赖机制和建构本质是高等教育本体性内涵.

科技伦理;高校德育;道德观念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伦理道德水平的原动力,它把世界历史带入一个大调整大转折时期,为人类社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1]《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2]把明德的标准提到至善的高度,是古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准和追求.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会见六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曾谈到: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力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是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科技的跨越与传统文化的厚重之间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差异,如何调试合乎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关系是道德教育绕不开的社会课题.科技伦理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加强他们的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注重高校德育中科技伦理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无不极大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的力量更加显著,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现代化.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正是基于科技能极大推动生产力这一意义之上.但是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受到威胁等伦理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人们在尽情享受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担与之密切相关的沉重代价.因此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必定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应该有一个伦理关涉的内涵.事实上在科学技术的实践中,由于缺乏伦理因素的考虑而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制约人类发展的现象已经迫使人们去反思、去重构科学技术的价值意蕴,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对科学技术进行理性规范、引导的重要性,这就是科技伦理出现的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整个世界的联系和依赖性越来越强,高科技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范围在扩大,深度在加强,科技伦理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着深刻的变化.现在的科技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全球性的高科技伦理.科技伦理的出现是时代的召唤.虽然在20世纪之前就有不少关于围绕科技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探索者.例如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的论文中,就认为科学会加剧道德败坏,主张人们在更高层上回归本然人性;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思想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运用和组织方式的反思;近代爱因斯坦也说过“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3]但是科技伦理的出现远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现实紧迫要求,科技伦理越来越得到重视,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4]江泽民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论断,既指出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也道明了科技伦理的实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科技伦理工作的指南、核心内容.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这些高科技人才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是重中之重.科技伦理素质的培育不仅要求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认同和接受科学活动的道德规范,在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自觉履行道德标准,还要全面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当面对复杂的利益权衡时,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决策和选择,自觉将科学技术与人类命运、福祉联系起来.无论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影响的角度而言,加强高校德育中的科技伦理教育刻不容缓,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2 科技伦理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高等院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科技伦理的教育有利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2.1 有利于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教育的基本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都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否造福于人类,关键取决于是否具有掌握和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的“人”.大学生要得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是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身的,应该将科技发展及其应用同人的生存与发展结合.“如果说科学精神是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去探索自然界的本来面目,那么人文精神则恰恰以价值本位的态度,一切以人的需要、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发展为转移.”[5]科学技术的运用本应具有伦理本义,以前的忽视价值追求的做法所带来的后果已经严重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引起伦理反思.宣扬它追求它无疑会真正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能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通,也正是基于时代的要求,基于现代的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2.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伦理责任,形成新的道德观

科技发展极大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也严重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认同,出现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空缺和偏失;而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深深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带来道德观上困惑;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等这一切主要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迷惘.尤其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主动积极地对事物的进程进行实际的干预,科学成果的发现方式与途径对社会以及科研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群可能带来风险.高校德育使大学生一方面追求科技“真”的方面的价值,追求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懂得科学的社会逻辑,正确处理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自己真正评价科技运用,努力使科技为全人类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道德意志自律,形成新的道德观,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所在.

2.3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思维创新

科学技术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新也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现代科学技术正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正带来科技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科技伦理的教育必然会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责任感,形成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创新道德品质.科技伦理不仅仅激发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还在于促进思维方式上的变化.现代科技越来越加强了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运用越来越需要人们从更高的层次,更深的角度去把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人们以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科技创新.科技伦理教育应该将这些思维方式融之于科技创新之中.

3 科技伦理在高校德育中的途径

3.1 思想重视,教师主导

高校科技伦理教育首先在思想上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包括德育过程中的传授知识和思想指导,也包括教师本身的示范指导.高校教师既要进行科技伦理思想的教育,又要起到示范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既要遵守教育伦理规范准确传授,又要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遵守科技伦理规范,作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科技伦理素养,把自己从事的教学、科研事业和对学生的道德示范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自身职业道德风范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而且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而科技伦理德育观真正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必须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科技伦理观的内化过程.“内省”这种教育方法常常被忽视.“内省”是我国传统德育中被实践证明是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有效手段.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毛泽东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道出了这种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在高校德育中,这种方法尤为必要.

3.2 改革课程,设立目标

目前,我们的科技伦理教育严重滞后,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虽然已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教育内容中很少融入科技伦理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满足不了大学生极为活跃的思想道德发展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紧密结合,将科技伦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当中,使科技伦理进课本、进课堂.一方面,我们可将网络伦理道德、学术科研伦理道德等教育内容补充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对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学术科研伦理道德等方面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培养学生伦理精神的教育目标,融人文教育于专业学习之中,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突出科技活动中的社会伦理责任.待条件成熟后,我们还可以专门研究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实施专门教育.

3.3 载体渗透,强化效果

大学生的科技伦理观念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借助载体来渗透.提高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能力,加强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导向作用,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等特点,因此要精心培育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关心科学伦理道德、树立科学精神和科技行为规范;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史上的名人示范和大学校园中的教师示范来感化和教育大学生,引导他们改进狭窄、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伦理尊严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等载体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寓伦理教育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3.4 人文关怀,整合教育

科技道德的沦丧来源于人文关怀的匮乏.越是高科技发展,越需要在人文、科技素养基础之上的伦理水平.加强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把当代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既重视科学技术的物质价值又关注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的人,从而具有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良好素质,实现技术与“人文”的统一.[6]因此,我们需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实施科技、人文、伦理整合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使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去努力实现科技的人性化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净化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鼓励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通过建章立制,健全监督,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以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制约人们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倡导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确保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环境中、在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1〕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大学(第一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

〔3〕爱因斯坦文集(第3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李连科.发动机与制衡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作用的不同与互补.光明日报,2002-04-23.

〔6〕高翠欣.浅谈研究生科技伦理道德观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G641

A

1673-260X(2011)01-0257-03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伦理德育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