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士冠礼仪式体现的先秦儒家“成人”教育思想

2011-08-15 00:50郑军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司南成人仪式

郑军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5)

论士冠礼仪式体现的先秦儒家“成人”教育思想

郑军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5)

先秦儒家对上古的成人礼加以挖掘整理而成士冠礼,并赋予其新的道德教育内涵。士冠礼仪式无论在仪节的安排上还是在礼器的设置上,都体现先秦儒家化民“成人”的良苦用心,其间蕴含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与道德教化意义。

士冠礼;仪式;先秦儒家;“成人”教育

0 引言

士冠礼又称为成人礼,源自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成丁礼的意义在于,通过一定的仪式对刚刚成年的部落成员进行生产技术、体能、军事素质等方面的考核,以确定他是否可以为部落承担相应的责任。先秦儒家看到成丁礼的内核在教化民众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于是予以整理加工,使之成为《仪礼》中的士冠礼。士冠礼将生理学意义上的“成人”与伦理学意义上的“成人”融合起来,着重于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道德的教化,因此,士冠礼在仪节的安排以及礼器的设置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体现出对于社会成员的人生引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士冠礼仪式呈现“成人”教育范式

1.1 “正容体”,礼之始也

士冠礼的仪式对行冠礼者在发式、服装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加冠前,行冠礼者身着“采衣”,一加之后,“服玄端、爵韠”;二加之后,“服素服、素韠”;三加之后,“服纁裳、韎韐”。不仅如此,在仪式过程中,礼宾要不断地为行冠礼者“容”,“容”字乃端正容仪之意。胡培翚曰:“特正其容仪,为冠者取法也。”[1]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正容体”的教育。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并遵循礼仪,而遵循礼仪又是从端正容貌开始的。要做人,首先就得有个人样,站要挺直,坐要稳重,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正是这个意思。再说“颜色齐”,是指脸上的表情必须齐一。齐一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二是指诚于中、形于外的表里如一。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不可流于过分的情绪化;再则要求诚恳朴质,不可流于诡谲奸诈。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的起码教养。

1.2 醮礼的责任托付

加冠之后,或行醴礼,或行醮礼。胡培翚解释说:“用醴谓之醴,用酒谓之醮是也。”据郑《注》“冠礼之正礼用醴,但若国之旧有用酒行醮礼者,亦可沿而不改。”[2]因为醮礼饮酒的礼仪较为简单,宾酌酒献给冠者,冠者祭酒、啐酒即成礼。因此,后人对于醮礼的使用还是很普遍的。所谓“醮”,《礼记·冠义》有云:“以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以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如此看来,醮礼实在是父母给予即将成人的孩子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从仪式的形式上看,醮礼是一种单方面的行动,即由正宾将酒献给立于客位的冠者,冠者受酒,无需回敬,但是这个礼节给人在思想感情上的震撼是相当大的:一是因为冠者第一次站到贵宾的位置上接受父母的敬献(正宾在此时实际就是父母的代言人),第一次感受到一个成年人所受到的尊敬,让他倍感自豪而终生难忘;二是虽则无需回敬,但其中潜在的回答却是庄重而掷地有声的。冠者接受了正宾的献酒,就意味着一种承诺,承诺自己愿意和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是通过长者和同胞的礼拜来强化的。冠者“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从此,冠者要履行他对于父母、兄弟以及乡人的承诺,去行使一个社会人的职责,“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之行焉”,依据礼的规范,恪守为人的准则,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和处事风格,这样,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1.3 命字的重大意义

命字是冠礼仪式上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在“三加”以及行完醮礼之后,“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宾字之。冠者对”(《仪礼·士冠礼》)。《礼记·冠义》解释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这说明,为年满二十岁的人命字,与教导他成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宾为冠者命的字都蕴含着美好的祝福和殷切的期望,这种美好又与美德紧密相关,让冠者受用保持,受用的是父母乡人对他独立于社会的尊重,所要保持的是字中蕴含的美好德行。

为冠者命字,一来表达对父母的敬重,是对“孝”的教育;二来也是最为紧要的,所命之字赋予了冠者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标志。这里面有两层意义:第一,命字便于别人尊称,使冠者有了属于他个人专有的社会符号,以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这既表现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同时也使其本人自尊自重。第二,所命之字又仅仅是一个符号,如何用自己对礼义的实践去诠释和充盈这个符号,使之成为一个社会和他人愿意接受、予以敬重的符号,是留给冠者的一项人生作业,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就是“成人之道”。

名和字本是两个概念,但在讨论人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时,往往又常被合为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那就是“名”,可理解为人在社会中的声誉。孔子非常重名,因为这个“名”和“仁”、和做人成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的思想,不奉礼义道德行事,又怎么能成就美好的声誉呢?人的声誉很重要,不仅关乎他本人的社会价值实现,还关乎父母的荣誉,“扬名”方可“显亲”。人最怕死了都没有在社会上留下好的声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语)。否则,就白活一场枉为人,也就是不成人了。由此看来,冠礼中为冠者命字,就是期望和教导冠者成人,并且要成为一个有好名声的人,成为一个为社会认可、令父母感到光荣的人。

1.4 相见礼对人的社会性引导

冠者三加其冠后,要换上成年人穿的“玄冠、玄端、爵韠”,手执礼物去见国君、乡大夫和乡先生,主要是与家族以外的人见面并接受教诲。因《仪礼》和《礼记》中均没有给这个礼节程序命名,为方便探讨,故在此暂时称为相见礼。这段仪节在教育如何成人的问题上具有一种社会性引导的功能,强调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走入社会,将社会价值与个人的价值融会贯通。本来,乡大夫、乡先生都很有可能是冠礼的宾客,已与冠者在仪式上见过面,为何在冠礼结束后,还要责成冠者走出家门拿着礼物去拜见乡大夫和乡先生们,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礼节性的谢意表达。但是也可以认为,这是整个冠礼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寓意有以下两层:

第一层意义是,冠者行完冠礼后已成为一个成年人,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他要以一个成熟的、独立的人的形象走出家庭,出现在社会中。人是一个“类”的概念,人之为人,是要在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中得到确认的。人的道德是否高尚,行为是否符合约定俗成的公共准则,是必须放置到与他人的关系中去衡量的。家庭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细胞,要教育子女成人,还必须打开家门,让子女在社会的交往中去实践做人的准则,修炼做人的功夫,只有社会承认的,才是真正合乎礼的。

第二层意义在于做出一种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承诺。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死不害人”,还应该通过符合礼的标准的行为,做到“生有益于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去“成人之美”,去“济人于患”,这就是“义”,就是“为仁”,是一个人被称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2 士冠礼中所用礼器蕴含的道德教化意义

在士冠礼的仪式当中,不仅那些被用心设计的礼仪及程序深蕴“成人”教育的内容,许多被刻意陈放的器物也作为一些特定的符号无声地发挥着教化的作用。“仪式符号的价值在于用可知的形式表现抽象的意义。符号的创造过程,就是特定社会中人们选择符号形式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3]。

2.1 “玄酒”的返本教育意义

在仪式所用器物的陈放中,除了冠、礼服、箧、箪等物以外,有一种必用的东西,就是酒。“侧尊一甒醴,在服北。”郑注:“侧独特也,无偶曰侧。”这是专门陈放用于行醴礼的甜酒。而实际情况是为礼仪的简便,人们经常使用醮礼替代。“若不醴则醮,用酒。尊于房户之间,两甒,有禁,玄酒在西,加勺,南枋”(《仪礼·士冠礼》)。也就是说,在使用醮礼时,会出现两罐酒,东边一罐盛放普通的酒,西边一罐盛放的是玄酒。关于玄酒,《礼记》解释:“玄酒,谓水也,以其色黑,谓之玄。而太古无酒,此水当酒所用,故谓之玄酒”[4]。至于玄酒为何放在酒的西边,“西边为上,玄酒尊于酒,故放在西边。”[5]既然冠礼对于“成人”教育是如此重要,其仪式日如此严格庄重,期间的器物摆放也必定不会随意为之。根据吴廷华的解释,玄酒实则为一种象征符号,象征着祖先及其所经历的艰苦生活。尊玄酒,就是尊祖先。“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是人的本质属性,“仁者,爱人。”“爱人”首先要爱父母,敬祖先,要不忘本,要懂得感恩。所以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离娄上》)。仪式中,陈放玄酒,意在用这样一种符号语言教导人们知道不忘所自。

2.2 “勺”的道德指南象征

在盛放玄酒的器皿上通常都要放一把勺子,勺柄朝南,所谓“玄酒在西,加勺,南枋”。这里可以推测它可能是用来舀酒的,但是为什么勺柄一定要朝南而置呢?观其字,绘其形,很容易联想起另一个古代的器物——司南。现代人普遍认为司南是一种指示方向的器物,乃指南针的雏形。可是,一些学者却提出了另外有意思的观点,认为司南最早是指“先王之法”。[6]司南于后世的功用与“先王之法”之间确实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本质上都是为人指明行为的方向,以免误入歧途。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最早见之东汉的一种玉坠饰上也出现了冠礼中的小勺子形象,并且和司南也有关联。这种玉坠饰叫司南珮,具有厌胜避邪或指向、指导之意。玉自古就有美德的象征,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在琢成各种形状的美玉之上再雕刻“勺”形,名之“司南珮”,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冠礼上使用的“勺”确实具有教育象征意义而被后世沿用的明证。如此看来,冠礼中使用的“勺”确实是一种象征秩序、法度的符号,其意义在于教育民众步入成人之道,必须遵循礼法,谨奉美德,否则,很容易迷失于人生的道路之上,离“仁义”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士冠礼的各种仪式以及所使用的礼器均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成人”教育思想以及化民成俗的良苦用心。

[1] 陈澔.四书五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8: 101.

[2] 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6.

[3] 薛艺兵.对艺术现象的人类学解释[J].广西民族研究,2003(3):46.

[4] 陈澔.四书五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8: 186.

[5] 程军.“司南”词意探源[J].博物馆研究,2007(3):57.

[6] 张明华.司南珮考[J].故宫博物院刊,2000(1):40.

On"Adult"Education Thoughts of Pre-Qin Confucian Reflected by Crowning Bachelors'Rites

ZHENG Jun
(Nanjing Institute Railway Technology,Nanjing 210015,China)

Pre-Qin Confucians examined and collated the grown-up ceremonies in ancient times,and brought about crowning bachelors'rites,endowed with new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Crowning bachelors'rites,which are a vast storehouse of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great significance of moral education,embody pre-Qin Confucians'utmost efforts both of etiquette and morality.

crowning bachelors'rites;rite;pre-Qin Confucian;adult education

B 822.1

A

1672-2434(2011)03-0085-03

2011-03-05

郑 军(1974-),男,副教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先秦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司南成人仪式
司南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成人不自在
“瓢針司南酌”的考古和文獻新證
司南战略
Un rite de passage
Talking strategies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