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1-08-15 00:50赵振华
大连干部学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开放规律

赵振华

(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建根据地就注重领导经济工作,尤其是在延安,党局部执政的13年,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认真进行总结,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什么时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什么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就可以取得巨大成就,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具体包括:

(一)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在这一系列规律中价值规律是核心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11月9日同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地方负责人谈话时就指出: "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1]1959年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价值法则 "是一个伟大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但是,由于极 "左"的影响,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违背价值规律,试图消灭商品、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其结果是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企业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市场商品极大丰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 "一五"期间,我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总体上是适应的,因此,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后我国就不断对生产关系进行升级,在所有制关系上搞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大办公共食堂等,认为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过了桥梁就是天堂",试图一夜进入共产主义,其结果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断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所谓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做出的科学判断,邓小平同志强调: "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370~37130多年来,正是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三)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规律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趋向,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市场机制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政府干预,不断改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缺陷,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经济运行层面上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历过1988年、1993至1994年、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等多个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时期,同时也经历了 1989至 1990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等几个经济增长乏力的时期,应该说针对不同的问题和矛盾,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国民经济总体上平稳快速增长.特别是成功地应对了两次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中,中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边界,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代替市场,走向极端,结果窒息了经济活力,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也不能缺位,对市场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监管.

二、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纵观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不难发现,什么时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什么时候我国的经济建设就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反之,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巨大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三大确立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 "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3]375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波折,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也不断有这样或那样的舆论,但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坚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结构决定效益.我国国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对个别产业进行的局部调整,而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的调整.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新中国成立后至 "一五"时期,可以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因此,国民经济是健康的.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特别是受到 "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将非公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非公经济几乎不复存在,形成了 "一大二公"的单一所有制结构,严重窒息了经济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不仅非公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而且公有制经济本身特别是国有企业也得到巨大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结构,转变为目前的"二三一"结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降低,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28.2%左右下降为目前的10.2%,每年下降约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为2010年的43%,每年上升约0.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反映了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为调整而调整,而是在发展中调整,通过调整进一步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比如,第一产业的比重虽然降低了,产值总量得到巨大发展.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只有1028亿元,到 2010年达到了40497亿元,增长了约40倍.

从区域结构来看,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我国仅有的一点现代产业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的区域经济严重失衡局面,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一五"时期的重大项目基本上都布局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随后的 "三线"建设把一些项目布局到山区和边远地区,虽然有利于防止战争,但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没有产生出应有的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重新审视我国的区域结构,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地区一浪接一浪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那么,哪些地区先富起来,显然是东部沿海地区更具备条件.因此,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发展东部地区,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率先开放沿海地带等.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之后,进入新世纪,党中央适时地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以及东部率先现代化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已经由向东部地区倾斜转变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不少省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体现.

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的改革不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一是实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目前这一任务还没有完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没有任何自主权的政府附属物改革为市场经济主体,找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对国有企业不断进行战略性重组.三是对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的政府定价转变为市场价格,通过价格变动引导资源配置.四是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金融、投资等体制.五是对分配体制进行改革,打破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僵化分配体制,形成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和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新的体制.六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格局基本形成,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通过开放带动国内改革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对外开放进一步创造条件,等等.

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是改革开放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与社会协调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就是社会保障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教育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上学难、上学贵,制度内收费低甚至不收费、制度外收费高、特别是素质教育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社会管理体制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之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以及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经济成就的同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是不容讳言的,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和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5.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生产力改革开放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巧解规律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