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

2011-08-15 00:49
大众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评价

陈 理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

陈 理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文章整理了有关自我意识的相关概念以及近几十年来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自我意识研究的新趋势,使自我意识的研究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发展。

自我意识;大学生

自马家爵、“我爸是李刚”等事件以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校园中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如密歇根州立大学3个月内6名学生自杀事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33人死亡的恶性校园枪击事件等,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因此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一次又一次地提上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学业发展,人际关系与自我意识。以往的研究对学习方面及人际关系方面关注的比较多,而对自我意识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实际上,自我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也是自己最强大的敌人。围绕自我所产生的问题才是心理健康的症结所在。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有心理疾病都是源于自我概念不协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我意识。临床咨询实践也让我们逐渐得出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大多在于自我意识方面的障碍。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适的培养途径,有助于更有效地造就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人才,对于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关注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了解他们常见的自我意识障碍及其干预措施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界定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1890年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心理学中兴起了研究自我的高潮,其中库里(Cooley)、米德(Mead)以及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与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认知心理学思潮的巨大影响,西方的心理学家纷纷从认知过程来深入研究自我问题。近年美国弗拉维尔提出了元认知,实质就是思维的自我意识,标志着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更加深入。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几乎是空白。60年代中期,谢千秋、聂世茂等学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对我国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后直到60年代末,因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导致研究中断。80年代伊始,随着我国科学春天的到来,我国许多心理学家又开始了对自我意识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纷纷写文章,从理论上或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自我意识的问题。

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心理学界经过长期的讨论,各国心理学家仍持有多种观点。弗洛伊德强调自我是以生物本能为基础的心理能量的总体,支配人的一切行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E·艾里克森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来探讨自我意识的内涵。他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特别强调“同一性”在自我结构中的作用。G·奥尔波特概括了一些学者关于自我的论述,把自我分成八类:作为主体的自我;作为被认识到的客体的自我;作为原始的利己心的自我;作为控制冲动的自我;作为精神过程的接受者的自我;作为追求目标者的自我;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等。从中可以看出自我概念内涵的多样性。但遗憾的是,他并未提出分类的根据和标准。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经过儿童期那种稳定的、整体的我得以分化,出现了两个“我”。即被观察者的“我”和观察者的“我”。这种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造成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客体我和主体我的矛盾斗争。

概括起来看,西方心理学家关于自我的涵义较广,且多把自我与自我意识混用,有的就直接把自我等同于自我意识。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则一般使用自我意识这一概念,认为自我意识是个性的组成部分,即自己意识到自己,它包含有认识上的问题,也包含了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调节。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涵义也作了不少探讨,比较普遍的观点有:(1)自我意识就是关于自我的意识;(2)自我意识是关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观念系统;(3)自我意识就是自我;(4)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对自我意识作了说明,但却未全面揭示自我意识的本质。

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整理概括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问题、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等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又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年心理上还残留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特征。他们初入大学,面临学习、生活的重大转折,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困扰。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在社会转型期开展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呈现不同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了新阶段,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的过程。它也制约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人格的优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我国一些学者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自我认识方面

大学生自我评价日趋成熟。一般来说,他们能够从主观和客观、肯定和否定等方面对自我进行评价。评价的客观性增强,开始具备在自觉基础上的“自知之明”。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特别关心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和地位。他们不仅分析自己做一件事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而且还分析自己的意志、性格等,进而上升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另外,大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就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接受自己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他们能够通过合理地评价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短处,从整体上把握自己,对待自己,这样有利于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

2.在自我体验方面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一种内驱力,它在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突出的地位。有研究发现学生在学校开心、对学习感兴趣,以及教师的关心和评价都会影响学生自尊心的发展。大学生的自尊心强而又敏感,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自尊又不是很懂,心理成熟程度还不够,因而过分的自尊和好胜,又容易转化为它的反面——自卑和嫉妒,自卑就是对自我怀有否定和怀疑的情绪。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自卑者过于计较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因自卑而心虚胆怯,遇到问题选择逃避或退缩,自卑对大学生心理最大的影响就是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使自己失去上进的动力,这种自我认识也是对心理健康不利的。

3.在自我调节方面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随着大学生个人理想、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的逐步确立,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我完善、自我修养的愿望,时常考虑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与过去相比,他们对自己有了更高、更完美的要求,开始注重自我教育,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参与感,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自己,大多数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以期从中求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而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具有独立性,他们开始把自己置于成人的位置上,一方面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力图独立地解决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独立感显著增强。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学者吕华蓉等人在有关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结果,概括如下: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矛盾化

大学生自我意识是在个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是它的主要表现。(1)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有些学生做了一件事,自以为做得很好,可在别人看来却是不合逻辑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还维持原来的自我评价,予以安慰,也有可能按照社会或别人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观点。(2)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种矛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一种是正确的理想的我占优势,寻求积极的统一,通过矛盾斗争达到统一;另一种是现实的我同理想的我距离太大,通过努力仍无法接近目标,或距离虽然不大而主观上缺乏自我驾驭的功能,心理上常呈现一种消极的防御状态,这类同学往往企图通过常规的、习惯了的或简单的努力,去实现理想的我,不但无法实现,反而矛盾重重。在一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状况调查中显示,明确涉及理想自我的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0.79%,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希望超越现实自我,达到与理想自我和谐的境界。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化

情绪化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的心理体验。霍尔(G. S.Hall)将青年期形容为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情绪常常表现为短暂、起伏、易变等特点,这些特点也表现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发生矛盾,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面对自我,情绪好时对自我认同度高,对自我评价也高,对自己充满信心;情绪低落尤其是遇到挫折时自我认同度骤然下降,自我判断失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他们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都时常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情绪还容易走极端化,考虑问题时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与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偏激、冲动。面对“理想自我”“现实自我”“自我肯定”“自我否定”等矛盾,常常表现出心理的不平衡,情绪体验较强烈,易振奋,也易波动。

3.大学生自我调节的中心化

大学生们强烈地关注自我,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自我的标准去认识、评价事物和他人,并采取行动,因而很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虽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念体系,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对事物的评价往往只拘泥于个人的某一个观点、立场,而不善于从他人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不善于理解别人,特别是父母、教师等长辈,再加上青年情绪体验的深刻性和极端性,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总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不愿意接受长辈的管教,对父母、教师的要求往往抱以抵触甚至反抗的态度。这时候的大学生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没有“灰色过渡带”,凡事追求“正确答案”而不考虑合理程度。他们较少注意事物的个别性差异、运动本质和变化特征。在分析自我的时候,不太善于对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变化做出客观解释和相对把握,且不善于及时对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做出调整。另外,他们有时还会沉溺于自我分析之中。自我分析或自我反省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正确认识自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沉溺于自我分析中就会有脱离实际、自我孤立的危险,如一个人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等等,就会由于过分的敏感而患得患失,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

(四)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现有的有关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关因素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有些研究中,并不只是对单一因素与自我意识的相关性研究,比如我国学者在城乡差异的研究,同时对学校、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对自我意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出探讨。这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仍有些不足之处需要弥补。

当今学科综合与整合,相互借鉴和启发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多学科的联合、多方法的综合。对自我意识的探讨既是心理学的领域,也是医学、社会学等研究的问题。在方法上除了传统问卷调查法,还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如质性研究,并注重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在以后研究中应增加干预和追踪研究,深入探讨自我意识是否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问题,这样既能使研究在自然情境中进行,保证研究的生态性,又能探明因果关系,得出科学结论,指导教育实践,有效干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 夏兰.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83-85.

[2] 张季屏.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其辅导[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6-58.

[3] 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新,2000,(01):17-22.

[4] 肖晓玛,尹显作.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2(11):104 -108.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35.

G455

A

1008-1151(2011)03-0106-03

2010-12-30

陈理(1987-),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评价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