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反事实思维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1-08-15 00:49仇云霞张璐桑青松
大众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思维功能研究

仇云霞 张璐 桑青松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国内外反事实思维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仇云霞 张璐 桑青松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反事实思维是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主要从反事实思维的类型、反事实思维的研究范式、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反事实思维未来研究趋向。

反事实思维;研究范式;功能研究;因果推理

(一)提出问题

1982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在其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的文章(The simulation heuristic)中首次提出了“反事实思维”这个概念。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指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典型表现为:“如果当时……,就会(不会)……”(if …then …),是一个“事后诸葛亮”式的思维过程。反事实思维在头脑中主要是以命题的形式作为表征,包括前提(“要是当时再努力一些”)和结论(“六级就通过了”)两部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反事实思维提出以来,国外的学者对此做了很多研究,为了解反事实思维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鉴于此,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反事实思维的类型、反事实思维的研究范式、功能以及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讨论这一领域的现有不足和未来研究趋向,以期能对我国相关的研究的本土化研究提供参考。

(二)反事实思维的类型

根据前提的性质,Roese等人将其分为:加法式、减法式和替代式三种类型。加法式(additive)是一种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实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思维。减法式(subtractive)假设与此相反,它在头脑中假定某个既定事件并没有发生或者是从真实事件中删除某些条件,从而对事实进行否定和重新建构。第三类是替代式(substitutional),指的是假设在前提中发生的是另一个事件,从而对事实进行否定或重建。根据其命题结论的性质,Markman等人将其区分出上行和下行两种假设方向。上行假设(upward counterfactual)是指对于已发生的事件,想象其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原本可能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下行假设(downward counterfactual)则是假设一种比事实可能更坏的结果。

(三)反事实思维的研究范式

目前,国内外研究反事实思维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包括故事法、连环画法、跟踪调查法、自我报告法和实验法等。

1.故事法。先要求被试阅读一篇介绍某人因某种行为而导致某结果的短文,让其设想自己便是故事的主人公,然后判断主人公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活动和情绪感受。比如,Kahnema采用交通故事所做的实验研究。故事法的缺点在于,研究结果受被试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但由于反事实思维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模拟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它仍然是研究者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2.连环画法。David根据故事法而引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连环画法。主试为被试呈现一组图片,讲述每张图片的内容,并要求被试能够将每张图片和故事内容对应起来。连环画法不需要被试做直接的语言回答,只需要操作完成规定的任务,形象生动,主要适应于对幼儿和言语缺陷者的研究。

3.跟踪调查法。研究者通过调查当事人在事后对某事件的感受,从而获得相关的资料,Davis等人曾对丧失亲人的被试作过追踪研究。这种方法中被调查者的反应最为真实,但难以做个体差异性的比较。

4.自我报告法。是由被试主动回忆个人近期生活中的某件事并报告其相应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方法与跟踪调查法类似,都是基于真实的情境进行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追踪调查法由主试确定所要调查的事件,而自我报告法则是由被试主动回忆个人近期生活中的某件事并报告其相应的想法和感受。

5.实验法。在实验室中创设类似于现实的任务情境,把完成情况(真实成绩或主试有意制造的虚假成绩)反馈给被试,要求他们对结果进行假设,进而测量其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实验法更具有情境性,但外部效度不高。

(四)反事实思维的功能

反事实思维对人的很多心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情绪、态度、预期、因果判断等都有一定的影响。Roese将其功能总结为两大类:情绪功能和准备功能,并提出了产生上述影响作用的两种机制,即效应比较和因果推论。效应比较以某种反向事件或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判断,使得结论更加极端。例如,想象一种与事实不同的正面结果会使人对现实结果更加不满意;反之,想象事情差点会更糟糕则让人对现状比较满足。因果推论机制指的是在假设条件命题中,构建前提和结论的因果联系。这两种机制对心理活动的作用有时比较一致,但也可能会彼此冲突。总的来说,效应比较往往引发负面情绪,因果推论则一般起正面作用。

1.情绪功能

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是极为密切和微妙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二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从反事实思维的方向上来看,上行反事实容易引起负面情绪,如后悔、失望、内疚等。这是因为当人们遇到事情的负面结果时,就很自然地会想到事情本应该会更好些,就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同时伴随着负性情绪。相反,下行反事实思维则因为是想象一种更坏的结果来替代当前的事实,因此会产生积极情绪。

对于同样的事件结果,运用不同的反事实思维就可以引发不同种类的情绪。Niedenthal等的研究发现,对自己的能力、人格等方面进行反事实思维会较多地产生羞愧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假设则会较多地产生内疚感。当然一些个人因素也会对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有一定作用,如自我价值感、对未来的关注程度等。Roese等的实验证明,高自我价值感者更容易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低自我价值感者容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而且无论是在进行上行还是下行反事实思维,高自我价值感都比低自我价值感者体验到更高的满意度[2]。

2.准备功能

反事实思维的另外一个功能即准备功能,主要通过因果推论机制来实现。尽管反事实思维前提和结论都是假设的,但通过对原本如何就能够避免失败或获得成功进行心理模拟,有可能使人意识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为以后采取相应行动以获得渴望的结果奠定基础。有一些假设也可能转化为未来结果的脚本,并借助于因果推论影响人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对以后获取成功的希望。在认识到事情原本可能会有另一种结果时,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坚持或改进原有行为的愿望,并增强对以后处理类似事情的信心。

不同类型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有所不同。Morris认为,与下行反事实思维相比,上行反事实思维具有更强的准备功能。加法式比减法式反事实思维更有利于以后的成功,这可能是因为加法式反事实思维着眼于以前未采用过的新方案,比只关注于既定行为的减法式更为明确、更有创造性的缘故。

(五)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理的相关研究

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理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反事实思维在因果推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因果推理的基础;Kahneman等人提出这一概念,并且认为反事实推理对于因果推理起到重要的作用。Gavanski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反事实思维对因果推理有重要的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只是存在一定的相关。Gbala等人通过实验说明,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反事实思维对于因果推理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我国的研究者卿素兰等人认为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推理过程,他们的推理有时表现出一致性,有时又不一致。

(六)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已有研究的不足

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在实验室或者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有的实验材料与被试的生活环境其实相差很大,有时很难真正反映出要检测的变量。因此,应尽量选取与被试生活贴近的实验材料,并进行信效度分析。反事实思维的的一些理论还存在分歧,这与其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关系。测量方法的标准不一致,得出结论也不尽相同,而且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张坤的研究表明:儿童反事实推理的表现由于任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带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所以研究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研究方法的制约。

2.未来研究的趋向与展望

针对反事实思维的研究现状,其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着重点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有的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的进展。因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同时实验的材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的效度,所以改进研究方法、有效选择实验的材料将是未来研究的趋向之一。

第二,目前国内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大都是参考国外的研究模式,那么反事实思维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并且现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正常成年人,那么未成年人和一些特殊人群的反事实思维又有怎样的特点?反事实思维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因此深化理论探讨、跨文化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也将是反事实思维未来研究的一个趋向。

[1] Byrne R M J , McEleney A. Counterfactual Think ing aboutActions and Failures to Ac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0,26(5):1318-1331.

[2] Roese N J,Olson J M.The structure of counterfactual though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9:312-319.

[3] Markman K D,Gavanski I,Sherman SJ,McMullen M N.The mental simulation of better and worse possible worlds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3,29:87-109.

B842.5

A

1008-1151(2011)03-0134-02

2011-01-09

教育部人文社科资助项目(09YJAXLX001)

仇云霞,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思维功能研究
也谈诗的“功能”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维跳跳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