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1-08-15 00:51张利民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华北区域研究

张利民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 300191)

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利民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 300191)

从中国区域史兴起原因和研究人员的构成介绍了近代华北区域史的研究状况;通过与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的比较,分析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存在着开放观念滞后、研究力量整合欠缺和整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在研究中有缺乏长时段、空间意识淡漠、区位选择的失衡、档案资料发掘欠缺、比较研究匮乏等不足;认为今后应该规范研究方法、重视整体的关照和外向型取向、注重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方法更新并开展比较研究,进而构建适用于华北区域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方法,总结华北区域发展的特点,进一步论证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近代;华北;区域

区域史是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同一性的空间为基础,结合研究的领域和学科,探索在这一空间内的发展进程与特质,以论证中国历史发展的多元化和不平衡性。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也是如此,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的领域,或者城市、市镇、乡村等不同的空间,研究该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和地域特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近代华北区域史的学者,众多的有关论著相继问世,体现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史特别是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的开展,有必要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初步的总结。

一、人员构成与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前,华北区域史的研究多为各省、市以对外侵略和政治运动为中心的地方史,是研究者配合党史和革命史等政治需要开展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诸多的学者关注区域史研究,以华北区域为空间范围的区域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原因大致如下:其一,改革开放以后历史研究开始挣脱阶级斗争史的束缚,研究人员的激情喷薄而出,力图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力量也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形成科研团队。其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愈发显示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历史研究给予解读,而且各省、市制定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提高全民素质的诉求,也亟需了解各个区域和省、市的历史文化,总结地域特色,借以确定其战略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其三,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学者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的引入促使国内的学者重新审视和研究区域史。仅就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而言,国外及中国台湾的一些学者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引领的作用。如美国的施坚雅、黄宗智、杜赞奇、包德威、彭慕兰,日本的斯波义信、三谷孝、内山雅生、久保亨,以及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自20世纪70年代组织的区域研究,①[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1年;[美]杜赞奇:《文化、权利、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美]包德威:《中国的都市变迁: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89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日]斯波义信:《中国都市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日]本庄比佐子编《日本的青岛占领与山东社会经济1914—1922年》,东洋文库,2006年;[日]本庄比佐子、内山雅生、久保亨编《战前华北实态调查目录与解题》,东洋文库,2009年;[日]三谷孝:《中国农村变革与家族·村落·国家》共两卷,汲古书院,1999—2000年;[日]内山雅生:《二十世纪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可以说为中国大陆近代区域史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框架与方法。另外,国内的有关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的兴起也督促愈来愈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华北区域,开始形成学术氛围。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天津、北京和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省会城市,以及一些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还有一些研究生也承担了一部分研究课题,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各有侧重的团队。在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和华北农村社会的调查①魏宏运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冀东日伪政权》,档案出版社,1992年;以及华北各根据地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目前主要开展华北社会史研究,侧重在乡村社会变迁和社会文化史②王先明《: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利结构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江沛等《: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华北乡村借贷③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华北村落共同体、华北抗日根据地、华北铁路与社会以及华北城市社会的研究。另外,还有学者研究明清时期华北区域的传统市场、商业城市、经济发展与地方社会秩序、环境变迁史、家庭史等领域。④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商务印书馆,2005年;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华北以及天津的经济调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与资料,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开展有关消费需求、市场、华北市镇、商品流通、重要企业的研究。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起步于天津史,目前主要开展华北区域城市史和经济史、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华北教育、农村社会控制、沦陷区经济的研究。⑤张利民等《: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近代华北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王兆祥《:华北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居之芬等《:日本在华北经济统制掠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在北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自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后,就围绕着华北乡村展开研究,较早推出了《近代冀鲁豫乡村》,主要论述乡村税收、手工业、市镇的发展,以后又有关于华北平原农村土地、农民、租税、手工业和沦陷区经济的论著陆续问世。⑥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王士花:《“开发”与掠夺——抗战时期日本在华北华中沦陷区的经济统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北京社科院的一些学者也就婚姻与家庭、生态与社会、区域社会、民俗和社会生活、村社和宗族、地方自治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⑦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三联书店,2006年;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三联书店,2009年;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在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的学者曾撰写了关于华北经济与社会的著作,现在扩展至环境史、土地契约、长芦盐务档案以及燕赵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本省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研究⑧苑书义《:艰难的转型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河北大学在研究本省历史文化的同时,正在开发保定商会档案;河北省社科院历史所进行了有特色的抗日战争、河北省历史人物与文化研究,并计划开发法院档案以加强对社会的研究。在山西省,山西大学早期主要侧重华北区域社会史,近年来主要从事水资源、环境、建国初期的农村以及本省经济史、晋商的研究。⑨乔志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行龙《: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刘建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集中在本省的文明史、近现代史、阎锡山研究、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机制研究、民间婚俗变迁、抗战与根据地等。在山东,山东大学从以往的义和团研究,扩展到民间宗教与信仰,并有专门的机构开发本省历史的研究⑩吕伟俊《: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也有专门的机构开展山东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涵盖了通史、城市变迁、运河文化、风俗文化、历史地图等⑪王守中《: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除了本省历史文化外,在山东经济和抗日根据地方面也有所建树。⑫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有的是某个领域的深化,有的与上述高等院校有某种渊源。⑬解学诗《:满铁与华北经济1935—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徐永志《:开埠通商与津冀社会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傅建成《: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婚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另外,一批以华北各个方面为题的博士论文,也深化、细化了一些问题,有助于近代华北区域史的推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上海、厦门等地的学者也专心进行华北区域港口与市场、商会与网络等研究。①樊如森:《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1860—1937)》,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以上,仅仅从研究人员构成的角度简单地介绍有关华北区域史研究的概况,还有诸多优秀的专著、论文和普及型作品,涉及到经济、社会、风俗、文化以及乡村与城市,有宏观视角的论述,有以各省、市为主体的分析,有的颇具开拓性,促进了该区域研究的深入。

二、比较与不足

尽管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仅与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比较仍有一些差距。

首先,研究学者的整合上能够形成一定的氛围。上述区域史的研究人员相对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苏、广州的各大学和社科院,虽然也曾经多利用地理之便开展所在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但对周边区域的关照意识较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较为多见,研究范围相互呼应,在一些理论方法的架构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其次,与海外的学术交流上更为开放。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学者多以上海、广州等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窗口,并将研究视线扩及至周边的区域,一时间形成了学者群体和学术氛围,其问世的论著数量为其他区域所不及。更为重要的是,海外学者的关注不仅仅带来经济上的支持,而且也带来了不断开放的理念和新的理论研究方法,促使国内学者与国际研究趋势的对接和融合,进而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再次,档案资料的整理挖掘和利用起步较早,使研究者得以较为充分的使用。由于经济发展、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等因素,上述区域的地方志、文集、笔记和报刊杂志,以及档案等资料的留存较为丰富,且使用亦颇为便利,促使研究者趋之若鹜,利用更完备更详尽的资料进行开拓性的研究。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的一些领域,无论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还是新的理论方法的运用,都有一些论著出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构架,如明清以来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商品流通与市场网络、金融、城乡变迁、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华侨史等;上海城市史的研究,也成为中外史学研究的“显学”。海内外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青年研究人员和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植入,更彰显出区域史研究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长。近年来,新史学、新文化史学,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频频涉足区域史研究,研究的视角也颇为新颖,一些微观的研究亦颇见功力,如族群与区域史、民间信仰与社会史、宗教,社会的下层和制度、港口与腹地、东西部比较、城市社会分层和各个行业等,有些论著已经在区域史或城市史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存在着开放观念滞后、研究力量整合欠缺和整体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简单归纳的以下不足,说明至今仍然未能构建具有地域特征的近代华北区域史理论框架和较为认同的方法。

1.缺乏长时段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总结和认识历史发展过程,探究事物发展的前后关联性。在近代华北区域史的研究中,多少仍然存在着冲击反应的痕迹,对传统、近代以及当代之间的融会贯通关注得不够,难以诠释近代化进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华北区域,传统的或者是地域性的因素如何在近代化进程中体现,可能是华北区域史的重要突破点,但是当前缺少对传统因素的基本判断和具体分析,在经济、社会、观念、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研究中缺乏系统的阐释继承性和融合,进而有过高地估价近代以来变化的现象。虽然有些研究注意到当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是从研究主体上或者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解读上不充分,或者过于牵强,对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十分有限。

2.空间意识较为淡漠

区域史的特点是在一定空间范围的研究,但是很多研究的空间意识不强。以各省、市为主体的研究,如何分析与周边地区、与华北区域的关系;华北区域为主体的研究,如何阐述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以城市和乡村为主体的研究,如何理清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市场等空间网络等,都是研究中较为少见的。结果,研究的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城市或者省份,看不到与周边环境、临近地区的联系,更难以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

3.宏观与微观、区位选择的失衡

目前,以一个省、市为主体的研究较多,但没有将其纳入华北区域的范围内,有的名义上为华北区域研究,实际上其涵盖的只是区域的一部分。微观的研究较多,但缺乏理论方法的创新,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也较为有限。而且,研究对象的畸重畸轻,有十分明显的重大轻小倾向,多侧重于经济、社会、大城市等方面,而对市镇与集市、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众心态、环境、中小城市、衰落城镇等则着力不多,对民俗、文化特色等方面较为泛化,缺少具有开拓性的深化和细化的研究。

4.档案资料发掘方面尚有很大的空间

各省、市虽然也陆续有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出版,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问世的论文著作以及部分博士论文中,对档案、文集、笔记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使研究成果的深度和价值受到限制。

5.缺乏不同层次的比较研究

至今为止,有关华北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比较、中外城市比较、区域内外城市之间和不同自然环境的乡村比较以及内地与沿海、平原与山区和牧区等比较研究均十分罕见,不利于总结区域特征。加之,一些研究省、市或者经济、社会的论著缺乏比较的意识,泛泛地表述那些在全国都存在的共性,忽视了研究对象的地域特性。因此,分析近代华北区域发展与不发展的自身原因,总结华北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城镇等方面的特点,探寻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论证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都是华北区域史研究追寻的目标。

三、今后的展望

20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区域史研究的范围、角度、方法等不断深化,学科交叉的特点愈发突出,针对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状况和不足,应在不断增强开放观念和加强各地学者之间学术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1.规范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

区域史是整体史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揭示的是一个区域的历程和特点,应该摈弃简单地将研究主体“地域化”和“地方化”,也不能提倡将任何问题都纳入区域史的研究范畴,并冠以区域特征的做法,应该提倡理性的研究,阐释区域发展进程的整体性,分析其区域发展的特征和性格。①参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区域史,要有一个可以界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由各种要素有机构成的综合体的空间,同时各种要素是综合和多元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延续,也要研究这个空间整体和各个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区域史作为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应该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意识。对于历史学者来说一般都具有时间的逻辑,但相对来说空间意识较为淡漠,而其他学科涉足区域史则应增强时间的意识。只有这样的时空观的互补,才能体现区域史研究交叉学科的特点。仅就空间意识来看,应提倡吴承明先生提出的“史无定法”。区域是空间的概念,可大可小,大者可以包括一个洲或者一个国家,如太平洋、东北亚、东亚、西亚等,小者可为一条河流、一座山脉甚至一个村落等。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不是通过单一的要素能够准确地划分和界定其空间范围的,要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关照下,根据自身研究的特点考虑到具有各种元素同一性的空间概念。而且,区域也是不同人群的认识周边世界的根据和观念,其形成也存在着长时期历史因素的积淀,即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演变带来的人们对空间概念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时而渐变,时而突变,造成区域空间范围的变异与不稳定,应该充分发挥历史研究的特点,阐述区域空间动态的演变过程。因此,空间范围不必追求完全一致,在遵循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准则的基础上,不同学科的区域史研究侧重面有所不同,划分区域的理论依据和标准各有差异,如人口史的研究着重考虑人口的迁移和分布,社会史的研究着重家庭、宗族、阶层、社会流动和生活娱乐方式,经济史的研究则侧重生产力、市场和流通网络,文化史的研究着重语言、风俗、信仰。而区域史恰恰可以通过这种差异探索区域空间的演变和凸现不同领域的特征。

2.整体的关照和外向型取向

整体性关照就是要规避两种倾向。其一是通史区域化。这一研究虽然着眼点也在各省、市等区域,但是研究者在以往大通史模式的束缚下,难以发挥学术的创造力和思想的创新性,不能通过区域研究追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而是按照惯性将大通史变成了地方版,实际上是通史的区域版。其二是区域史地方化。即往往局限于对地方性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描述那些过去鲜为人知的地方性知识,或者稀缺的资料,并归纳出所谓的区域特性,但忽视了区域的整体性。今后,近代华北区域史应该拓展区域内从空间上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腹地关系的研究,勾画出其空间结构和分布;廓清区域内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华北区域发展脉络和进程的规律;分析华北区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同于西方、中国其他区域和城市的特点,进而完善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框架。当前需要强化外向型取向的研究,在掌握研究主体发展脉络和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网络分析理论、空间理论、“总体史”理念等,在一定的高度和宽阔的视野下,充分关照区域内外的相互关系,充分关照研究对象在更为宏观的空间范围的位置,充分关照华北区域的整体演变,找出其发展进程中的共性和特性,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借鉴。

3.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方法更新

区域史研究涵盖了历史学、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诸多的学科。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西方新的理论方法,开拓思路,拓展研究的领域。比如近代以来城乡差别却在扩大,城乡之间逐渐增强的依存和互动并没有加速城乡的同步发展,反而重新构筑了城乡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造成城乡对立愈发严重,这就需要从华北区域史的研究中阐述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关系,总结其发展模式。华北区域的市镇与江南市镇也有很大的不同,需要进行资料发掘整理和深入研究,彰显出华北乃至中国北方的特点。再如运用空间与网络的理论方法,将点、线、面、域的理念融入各自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中,探索各种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各种网络的重叠与差异,以重构华北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于新的研究方法也应该及时地吸收,如环境生态史、生活史、性别史、身体史、家庭史、心态史以及田野考察与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今后的研究抑或以小见大,从微观看宏观,在总结个案特点的同时,要突出理论色彩、方法创新和一些结论的共性与地域特色;抑或从大的框架入手,以论带史,以宏观带动微观,尤其是以西方流行的理论方法为先导,总结局部或整体的规律和特点。

4.重视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一种颇受重视的研究方法。除了应开展中外区域史研究理论方法、区域和城市发展特点的比较外,目前要重视中国不同类型区域之间的比较,如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的比较、不同区域文化风俗的比较。在比较研究中应注意区域内外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在分析、总结历史变迁成败得失的同时,使研究对象得到较为完满的诠释。

5.注重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

近代华北区域的资料固然有因天灾人祸造成大量档案流失的不足,但也有一些有利因素,如自20世纪初日本就觊觎华北,长期进行华北调查,涉及到各个领域,有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系统的数据分析,为研究近代华北区域史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应该系统地充分利用和重新解读满铁、日本政府、军部、财团、企业和个人的调查、统计、日记、笔记等资料。各地档案馆也保存着很多有价值有特色的档案资料,如天津市档案馆的商会、租界、海关、银行、钱庄档案;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务、法院档案;山西和山东省档案馆的根据地、商会、各级政府档案以及司法、执法档案和一些市县的海关、基层政府和社团组织的档案。这些档案需要在开放意识下挖掘整理和利用。

总之,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方兴未艾,需要研究者更新观念,汲取和借鉴新的理论方法,进行长时期的开拓,以构建适用于华北区域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方法,总结华北区域发展的特点,进一步论证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Modern History of North China

ZHANGLimin
(History Department,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300191,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history of the North China area in modern times,beginning with the reasonsof the riseof Chinese regional history and the research personnel component.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gional history research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and Pearl River Delta,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hysteretic opening concept,the lack of study strength integration and inadequate global consciousness.There is deficiency in other aspects:the shortage in long term study,indifference of space consciousness,imbalance of location choice,deficiency both in the excavation of archival data and comparative study.In the future,the study should standardize the research method,attach importance to holism concept and extroverted type,lay emphasis on extension of research interest and method update,and conduct comparative study.Thereby construct the research system and theoretical method suitable for North China regional history,summarizing the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in North China,so as to make further demonstration on the diverse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modern times;North China;region

K292

A

1008-469X(2011)03-0012-05

2011-03-30

张利民(1953-),男,天津人,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城市史研究》主编,主要从事近代城市史、区域史、经济史研究。

猜你喜欢
华北区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分割区域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