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中职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刍议

2011-08-15 00:49薇,杨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分层中职目标

杨 薇,杨 兰

(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陕西 西安 710061)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中职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刍议

杨 薇,杨 兰

(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陕西 西安 710061)

分层次教学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班级制教学的整体划一性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既达到了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又契合了“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角度,从学生教学,课堂教学,教师管理三方面探讨了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专学校并轨招生改革后,学生入读中职学校逐渐由划定分数线变为取消分数线,为了争取生源,各校展开了招生大战。但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近几年中职教育发展实践一再证明,招生难、就业难、教学难,管理难已经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由于中职招生分数线较低,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招生“零门槛”,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水平良莠不齐,而现行的中职教学忽视了学生水平和个体智力的差异性,仍采取传统的“一刀切”模式,按同一标准实施教学,统一课本,统一难度,这必然造成学习过程中好学生“吃不饱”与差学生“吃不了”并存的两难局面,不利于实现既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自然缺乏竞争力,难就业,而“就业难”又会加剧“招生难”,迫使中职招生门槛一降再降,生源质量缺乏保证又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使其发展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多层次人才是帮助中职学校走出发展困境的关键途径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论及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确契合了这一方针政策。通过分层次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培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以使中职学校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进入 “好就业,好招生,易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这一发展观的灵魂。对个人而言,就是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分层次教学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特长、潜力、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及时做以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可见该模式凸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该模式之下的学生可以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困境,持续发展)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诸如“学生不愿学,教师很难教,学习风气差”等现象,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这一现状。究其上述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中职学校中教学进度与难度多年不变,教师上课惯于照本宣科,缺乏变通空间,自然缺乏积极性,而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上课也缺乏成就感,这无疑会影响其备课的积极性与上课的状态。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的教学班级,授课难度和进度不一,这种变革为个人授课提出了适时调整的新要求,对教师不乏挑战性,加之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实施的教师激励机制,无疑有助于激发其积极性与求知欲,主动为个人设定新的发展目标,从而促使教师通过学习或进修提高自己以获得进一步的个人发展。

显而易见,分层次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既有助于改变教学风气,也会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与成就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实践反复证明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学校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与人力资源,因班级学生水平不同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积极性,端正学风和校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拔筹选优,突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从而为学校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以质取胜”的原则,无疑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树立学校在就业单位和兄弟单位中的口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而致使学生发展受挫的弊病。其理论基础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个方面,教学唯有从这两个不同的水平的差异出发才能建立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真正手段,而传统的 “一刀切”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些差异。二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个体智能的高低,还在于每个人的职能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社会和学校都应承认每个人可以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但是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推进与统一性,未能关注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具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不同智力程度和认知程度出发,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进步和拔高的空间,把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变为现实可以达到的水平,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个人发展,而这正是相较于传统模式,“分层次教学”所具备的种种优势所在。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分层教学的分类标准

(1)学生分层:近几年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极化非常明显,呈马鞍型的非正态分布,要么有一定的基础,能轻松完成中职学习任务,要么水平太低,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中间状态很少。因此在分班中,可先按专业的不同粗分为二个层次。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要求,将其划分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二个层次,学生依次分为A、B二个层次来进行组班。

分层中要坚持“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师生磋商,动态分层。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层:有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要求学生严格按原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并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谋生立业。而 B层学生教学目标宜定为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原有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并鼓励其报考高一层次学校进行深造。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教学计划相应的调整为二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含不分专业的平台课,而专业课程分为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A层B层的学生对应的教学计划不同,同一门课程难易、深浅不同,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有不同。但是由于学生分层其本身就是比较松散的,可调整的,所以在给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能机械的按什么层次的学生对应什么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身也应该是可调整的。结合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即是在一个教学班内,也可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

(3)评价分层:倡导“合格教育”, 弱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以合格为度。对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多样化设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有所侧重。尤其在评价 A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方法,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采用第三者评面谈、自评、提交报告书等形式“替代学分”制等。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在同一层次中进行比较评比。但考试的多样性不等于随意化。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对理论的考核要求较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要非常严格。课程成绩的判断要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性,坚持“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行为,但不惩罚失败”的原则。

四、结语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要惧怕,思想认识上应该明确分层次教学所提倡的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符合当今社会潮流,进行多层面多方位的分层次教学无疑是正确的,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校自身和经济建设发展都有裨益,应予以提倡和坚持。总之,实行分层次教学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个体和整体素质,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推动中职学校稳步向前,从而促使中等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陈琪,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孟庆国.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J]. 职业技术教育,2008,30.

[3] 王学刚,李秀丽. 关于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J]. 山东教育,2000,34.

Teaching Reforms in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On Management Mold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s

YANG Wei,YANG Lan

By conside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pplying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hierarchical teaching resolv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integration of class teaching and students’ individualities. It achieves the aim of enhancing teaching quality to some degree and cultivating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by putting students first.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fea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from students’ teaching, class teaching and teachers’ management aspects, thus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eaching reforms in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ierarchical teach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71

A

1008-7427(2011)02-0039-02

2010-12-02

作者杨薇系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分层中职目标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