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缺陷与更新*

2011-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德治儒家思想儒学

杜 云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人文系,福建 福州 350015)

儒家思想的缺陷与更新*

杜 云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人文系,福建 福州 350015)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依托封建制度,它不仅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且几乎全面安排了民众的人生秩序.今天儒家思想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由于多种原因,儒家思想存在着多种缺陷,本文将其归纳为四类缺陷,并对儒家思想更新之可能性、途径方式予以探讨.

儒家思想;原生性;缺陷;更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依托封建制度,它不仅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且几乎全面安排了民众的人生秩序.今天儒家思想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首先就是要更新儒家的理论缺陷,适应时代发展.

1 儒家思想的缺陷

凡事物皆有优长,亦有不足,儒家思想因为其内在的优长而最大程度的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同时,它也存有一些缺陷或不足,这些缺陷或源自内在的先天性因素,或来自与异质文明的对比,或源自时代的变化,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缺陷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1)原生性缺陷.所谓原生性缺陷,指原始儒家思想诞生之时即已先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或者说其原始文化基因里已经存在的根本问题和内在矛盾.如,儒学缺乏科技意识,基本上对科学技术是持拒斥态度的,这种倾向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始终停留在经验科学层次、古代技术之中停留在工匠技术阶段的思想根源.虽然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力图从儒家“内圣之学”开出科学这一新外王,但就儒学内在的原生性文化基因而言,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华民族的科技意识淡薄,应该说儒家的理论导向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阻力之一.

(2)对比性缺陷.所谓对比性缺陷,指相对于佛家和道家或者西方思想而言的缺陷.例如,相对于西方文明而言,儒家思想没有基本的平等意识.如果说西方文明的天赋人权论所崇尚的重要文化意识之一是人的平等意识的话,那么儒学的先天人格论所崇尚的则是人的等级意识.儒家思想当然也提出了如“仁者爱人”[1]及“民惟邦本”[2]的观点,但这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爱”,主体和客体是不平等的.大学里讲“修齐治平”其真实主体也绝非下层民众,而是主要指人君而言.孔子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以及“中人”论,孟子讲“劳心者治人”,“三纲”,“三从四德”,以及整个儒家的“名实观”,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以及劳心者劳力者之间,从来就没有平等的人格和人权可言.儒学的这种强烈的等级意识曾给中华民族尤其是下层民众造成深重的苦难.

(3)转化性缺陷.所谓转化性的缺陷,指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引起的缺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现原来不存在的新的缺陷,另一种是原来的优势变成了现在的缺陷.例如,儒家思想面临实践性的缺失.这实际上是实践主体的缺失,本来属于实践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但是,对于一种理论来说,脱离社会生活现实,无法使民众信仰并践履它,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思想的缺陷.应该说,当代儒学遇到的最根本问题是其实践主体和实践方式的问题,即什么人来实践儒学、如何实践儒学的问题.现代学术中人格与学说、实践与信仰的分离现象.思想和信仰本身成为一个职业或阶层,成为谋生手段,儒学和儒生的分离也成为正常现象,应该说,时代的变化,给儒家思想提出了更新理论的新命题,否则,儒家思想就只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4)伴生性缺陷.所谓相生性缺陷,指随着儒家思想的独特优势而伴生出来的缺陷,如儒家德治优势伴生着法治意识的缺乏.儒家不乏“为政以德”等德治思想,给中华民族营造了优良的德治传统,然而伴随着这一独特的德治理论的优势伴生出来的就是法治意识的缺乏.传统儒学表现出根深蒂固的以德治对于法治的拒斥倾向.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此后,几乎所有的儒家都有一种以“德治”拒斥“法治”的倾向.即使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法治始终进步缓慢,这与儒家思想缺乏乃至拒斥法治的倾向是密切相关的.韦伯在探索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文化根源时曾认为:“近代的理性资本主义不仅需要生产的技术手段,而且需要一个可靠的法律制度和按照形式的规章办事的行政机关.”儒学以德治拒斥法治的倾向,将仍然是中国现代化所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阻力和负面影响.

2 儒家思想的更新

2.1 儒家思想的更新的可能性之分析

2.1.1 从儒家思想的更新与复兴之辨析

第一,儒家思想的更新之分析.一种思想是否具有生命力,标准就在于它能否指导社会民众或至少是某个社会群体的践履,因此,儒家思想的更新必须是以能够指导至少是部分社会民众的真正信仰和践履为根本目的和最终标准.儒家思想的更新,(至少针对上文的部分民众而言)意味着儒学并非仅仅作为思想材料和思想资源而存在,应该是杜维明所说的“文法”或者是郑家栋所说的“精神世界”,应该说,更新是可能实现的.

第二,儒家思想的复兴之分析.从历史上看,儒学对传统中国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社会秩序,其影响是全面的.陈寅恪曾提出:“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建制化,而“建制”一词则取其最广义,上自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无不包括在内.凡此自上而下的一切建制之中则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这一儒家建制的整体,自辛亥革命以来便迅速的崩溃了.建制既已一去不返,儒学遂失其具体的脱身之所,变成了“游魂”.因此,儒家思想在当前以至于可见的未来似不可能恢复它以往的那种主宰的地位.

2.1.2 从儒家思想的依托母体来看,中国文化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都有大量真正的信仰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儒学当然也有寻觅到实践者的可能.儒家思想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虽然一方面受知识分子的不断攻击,另一方面在最近四五十年间更因民间社会被摧残殆尽而逃遁无地,但是人的集体记忆毕竟不容易在数十年间消灭干净,这个集体记忆便成了儒家道德意识的最后藏身之所.因此,如果中国文化不会因现代变迁而完全消失,那么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之一的儒学也不致于从此荡然无存.然而儒学必然会改变,它不可能期望尽复旧观.

2.1.3 从儒家思想自身的普遍性来看,杜维明曾说过:“儒学是一种生命形态或哲学人学,曾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3]、“是使得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泉源活水;是塑造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涵盖天地的气度和胸襟的价值渊源;是培育中国农民那种坚韧强毅的性格和素质的精神财富”[4],儒家思想不仅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学问,而且其中富含适合于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遍理念.如:儒家思想以伦理价值为中心、以社会国家为本位、以民本主义为依据、以完美人格为理想、以世界和谐大同为归宿.当然,还可以从中挖掘到更多,正是这些理念的普适性,决定了它们无论在那个时代,均能找到其价值立足点,进而在民众的生活中发生作用.

2.1.4 从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功能、作用来看,儒家思想(具备现代性、普遍性的那些内容)既应该以传统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现代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应该以交流和融合的对立面的意义成为西方文明一面镜子.毫无疑问,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曾是我们民族认同的基础,在今天 ,儒家思想至少应该成为我们民族认同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方文明来说,其缺陷往往刚好是儒家思想优势之处,可供借鉴之处很多,因此,儒家思想或许可以成为纠正西方文化弊端的一种传统资源,针对西方式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系列现代性问题,人类需要一种新的人文主义,儒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资源.

2.2 更新的途径方式之探讨

缺陷和困境,往往意味着全新的出路,针对这些缺陷,儒家思想的更新途径方式主要有

(1)找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理论定位.儒家思想的更新,首先是从实际出发,找到自身在现代精神文化世界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有利于找准其价值承载群体和实践主体.儒家思想的真正更新,是要在文化整体的内涵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它才具备面对现实的警觉性和竞争力.其所能发挥的力量或占据的地位,是依据实际贡献和作用来决定的.放弃不合时宜的旧功能,儒家思想不再全面安排人生秩序,原有的建制依托已经不存在了.明清以来的儒家“日用常行化”或“人伦日用化”倾向,放弃“得君行道”的旧途,转而向社会和个人生命方面去开拓新的空间,西方基督教自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也走的是肯定日常人生这条路.余英时先生曾称现代儒学为“游魂”,解释为“精神”.他认为从传统建制中游离出来之后,儒学的精神可能反而在自由中获得了新生.“游魂”也许正是儒学的现代命运.在道德和知识的来源多元化的现代,儒家自然不可能如以往一般独霸精神价值的领域.但是中华民族如果希望建设适应现代化的新型民族文化和现代认同,那么完全无视于它的存在恐怕也是不行的.

(2)提升儒家思想的理论资质.第一,拓展儒学的解释领域、提高其阐释力度.儒家思想更新,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阐释和处理中华民族的当代实践经验的问题,而由于传统儒学本身较为狭隘、有限的经验处理能力,也使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如市场经济问题.第二,改进儒学的思维工具.西方文化重视论理、逻辑、分析等,儒学只有建立自身的逻辑和思维工具,才能得到方法论层面的提升.第三,广泛吸收诸学科、诸传统的学术营养,建立自己全面完善的体系和形态.如儒家思想应该“和世界各地的精神传统进行互惠互利的对话、沟通”,比如可以和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耆那教、锡克教、神道教及各种地方宗教进行交流,“走出一条充分体现沟通理性的既利己又利人的康庄大道来”.[5]

(3)儒家思想必须发挥原生性优势.如原始儒家的入世性倾向,后期则有所背离这一初衷,必须回归这一传统.儒家思想的德治优势、民本观念以及“经世济民”的博大伦理关怀,这都是儒家思想的基础理论优势,当然,必须认知现代生活实体,将这些原生性优势融入当代生活.让人们接受儒学的思想观念并真正付诸实践.

(4)面对转化性的缺陷.儒家思想必须首先对西方文明所体现的而儒家传统缺乏的价值做出创建性的回应,比如,科学精神、民主运动、宗教传统乃至弗洛伊德心理学所讲的深层意识的问题.其次,必须对中华民族当前主流价值观做出积极的理论回应和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儒家伦理精神中主要应继承其人文主义与民主主义传统,对其专制主义与礼教束缚人性的传统则必须扬弃.既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又要反映现实社会关系,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5)儒家思想的更新,一个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对儒学的宣扬和普及工作及未来人们的理念抉择.科举制废除、学校取代科举,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以及文言文的学术语言地位失去了制度依托,给儒学的传播和传承带来更大的困难.古代儒家典籍都是文言文书写而成,文言文乃是传统儒学的文字载体,这相对于现代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更新是一个巨大束缚,儒家思想的更新,还有待于培养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文言文教育的普及.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金兆梓.尚书诠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

[4]朱汉民,肖永明.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5]岳华编.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B91

A

1006-5342(2011)12-0159-03

2011-10-15

猜你喜欢
德治儒家思想儒学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儒学交流在路上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儒家思想与书法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