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留世作品探析

2011-08-15 00:52王荣华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王荣华

(西安培华学院中文系,陕西 西安 710054)

萧观音 (1040-1075)是辽圣宗钦哀皇后之弟枢密使萧惠的女儿,道宗的懿德皇后,是已知的辽代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女作家,也是辽代女性作家中现存作品最多的一位。她姿容冠绝全族,且工于诗词,善于谈论,古筝与琵琶弹奏举国第一。道宗清宁元年 (1055)被册封为后。大康初,时任枢密使的耶律乙辛与宫女单登等诬告她私通伶人赵惟一,被道宗赐死。卒年36岁。天祚帝乾统元年追谥为宣懿皇后。她的生平有关事迹,《辽史》卷二十一至二十六《道宗纪》、卷六十二《刑法下》、卷七十一《后妃传》、卷一百一十《耶律乙辛传》等均有记载。

如今可见的萧观音的作品共计有15篇,含五律1首、七绝2首、词10首 (联章体)、疏奏1篇、骚体诗1首,均见载辽人王鼎的《焚椒录》。

七绝《伏虎林应制》及五律《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这两首诗均是萧观音随道宗参加活动时受道宗之命所作的应制诗。

《伏虎林应制》诗作于道宗清宁二年 (1056)八月。其时道宗在秋山围猎,萧观音率各宫嫔妃随从。至伏虎林,道宗命萧观音作诗。萧观音应声作下此诗:“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叫猛虎不投降。”诗中盛赞道宗威猛异常——南压大宋、东翻鸭绿,写得甚有气势。

当时的中原女子大概没有几位能作出这样磅礴的诗。这应该是和萧观音的民族身份相关联的。北方契丹民族的文化,历来和中原有所不同。

在中原,“清闲贞静”、“动静有法”、“谦卑柔顺”是女子最基本的德行标准。早在周、汉时期,对于女子的言、行、举、止等的要求就已经甚为苛刻。其后朝代,更不需说。中原女子须处处恪守“三从四德”等要求,谨小慎微,唯恐有违。而契丹女子,虽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毕竟有其民族文化长久以来的积淀,在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中常可比中原女子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自由,更易独立、自强。因此,契丹的女性作家在作文时,总是率真豪爽、直抒胸臆,常常不似中原汉民族的女性作家那样细腻委婉、含蓄曲折。

不只是萧观音的这首《伏虎林应制》诗,还有辽太祖淳钦皇后的《囚铎臻誓》以及辽天祚帝文妃萧瑟瑟的《咏史》诗也都是这般风格。

清宁三年 (1057)秋,道宗写下《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萧观音应制属和下《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圣明的朝廷已经是美好的典范,天下贤才、奇珍等美好事物也已经齐集于王前。虞廷,指虞舜的朝廷。因为相传虞舜为古代的圣明之主﹐因此后世多以“虞廷”作为“圣朝”的代称。盛轨,指美好的典范。“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无处不以皇帝的马首是瞻,所有臣民都对其君忠心耿耿。捧日心,指对皇帝的耿耿忠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我们的文章及声威教化名扬四海,使天南地北的国家都要略输一筹。谷蠡,本指谷蠡王,为匈奴的官名。由冒顿单于设置,有左右谷蠡王,均由单于子弟担任。位置在屠耆王之下,管理军事和行政。后用来代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鸡林,指朝鲜古国新罗。东汉明帝永平八年 (公元65年),新罗王夜闻金城西始林间有鸡声﹐遂更名鸡林。后用鸡林来代指朝鲜及其周边地区。“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整个辽国内,天地祥和、万物通泰、君臣上下同心,古今都无与伦比。交泰,《周易·泰传》第二云:“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王弼注曰:“泰者,物大通之时也。”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后以“交泰”指天地之气和祥,万物通泰。君臣之意互相沟通,上下同心。在这首诗里,萧观音多处使用了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的词汇与句子。例如虞廷、盛轨、捧日心、交泰等。

《伏虎林应制》及《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这两首汉诗竭力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遣词用句显得很是夸张。但是,作的均基本符合近体格律诗的要求。尤其是《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完全符合格律要求。平仄合律、属对工整,且多处用到汉典,可见萧观音的汉学功夫了得。

唐徐贤妃,名徐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充容①,因常向太宗进谏良言而受太宗喜爱并在史册上有贤妃名 (见《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上》)。《焚椒录》载萧观音“常慕唐徐贤妃行事”,因此常常于国事甚为关心。每每在道宗留宿于她处时,便向道宗进谏得失。

辽国为马上之国,举国上下均以骑猎为风。道宗“擅圣藻而尤长弓马,往往以国服先驱,所乘马号飞电,瞬息百里,常驰入深林邃谷,扈从求之不得,”萧观音为此常常忧心,于是大约在道宗咸雍末年,写下了《谏猎疏》:“妾闻穆王远驾,周德用衰。太康伏豫,夏社几危。此游畋之往戒,帝王之龟鉴也。顷见驾幸秋山,不闲六御,特以单骑从禽,深入不测,此虽威神所届,万灵自为拥护,倘有绝群之兽,果如东方所言,则沟中之豕,必败简子之驾矣。妾虽愚暗,窃为社稷忧之。惟陛下尊老氏驰骋之戒,用汉文吉行之旨②,不以其言为牝鸡之晨而纳之。”

疏文中先列举出了中原地区两个帝王因为好猎而导致祸乱的例子:“穆王远驾,周德用衰”,是讲西周穆王在其执政后期“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 (见《列子·周穆王》),致使国运衰微之事;“太康伏豫,夏社几危”,指夏启之子太康耽于游猎,导致后羿趁其外出打猎之机夺了夏都安邑,并驻兵于洛水之北,使他欲归不得,最终客死之事 (见《史记集解》)。

萧观音找出这两个很是贴切典型的例子,先行铺垫,为规谏道宗作论据上的准备。之后便引出“顷见驾幸秋山,不闲六御,特以单骑从禽,深入不测”——道宗不以己身、国运为念,常常图一时之乐以身犯险的事实。紧接着劝谏道宗应时常小心自己的安危,婉转行词“此虽威神所届,万灵自为拥护”之后,语义转折,再次连用两典:“倘有绝群之兽,果如东方所言,则沟中之豕,必败简子之驾矣。”

“倘有绝群之兽,果如东方所言”典出东方朔所著《神异经》,里面说到山中有伤人怪兽;“则沟中之豕,必败简子之驾矣。”典出《韩非子·外储说》,文中说赵简子坐车过山路,沟中忽奔出野猪一只,惊了简子的马,使他翻落受伤。

整篇文章用词谨慎、曲折委婉,恳切谦卑,利用已有之典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短短的一篇文章选用了四个极为贴切的典故,可以看出,萧观音作此文时,在选材构思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应该说,这是一篇很有文采的疏文,也是一篇较具说服力的议论文。可惜的是,萧观音有心向徐惠学习,道宗却无意向唐太宗学习。因此,当萧观音将《谏猎疏》呈给道宗后,道宗表面上欣然接受,心中却很是反感。竟因此疏远了萧观音,极少再到她那里去。

睿智皇后因圣宗好猎之事写下《戒畋猎》,萧观音因道宗好猎之事写下《谏猎疏》。然而,同为规劝游猎的文章,结果却大相径庭。

清宁元年 (1055年)八月道宗即位,她十二月即被册封为后。曾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此时却备受冷落的萧观音,希冀道宗能够回心转意,于是写了《回心院》词。《回心院》词是她当前的留世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词为一组,共十首,分别精选了扫殿、拂床、换枕、铺被、装帐、叠茵、展席、剔灯、爇炉、张筝等十组动作、十个角度去描写她独守空闺的黯然心情以及等待君王御辇留驻的殷殷期盼之情。思虑微妙,遣词用句很是精巧。

例如第一首:“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开篇即用“深殿”、“闭久”二词,给人以斜阳惨照、“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的长门失意印象。未入冷宫,似入冷宫。后面的“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三句从侧面着笔,用金铺沉沉、蛛网遍结、积尘层累、老苔厚阶等一系列重门中的落寞景象进一步渲染她久未被君王注意的后宫生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长门尽日无梳洗”(江采萍《一斛珠》),当无人悦时,哪里还有动力去修饰自己?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女子本体上,也可以表现在她身边的事物上。

第二首,“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睹物思人,心中所念的人卧过的床榻尤在,奈何却“红颜未老恩先断”(白居易《宫词》),欲见一面难谋,因此只能“拂象床,凭梦借高唐”——相见唯有梦里。只恐她梦醒时分,再次望见这“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的象床时,愈发断肠。

第三首,“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展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空闺愁苦。原用的枕,虽是云锦织就,也不禁秋来夜夜偷声饮泣,辗转厮磨,旧迹摞新痕。因此只有换了。

第四首,“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呌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昔时合欢被上绣鸳鸯,鸟也成双,人也成双。而今奈何鸟双人单,不由不思,不由不伤。“卧思陈事暗消魂”(韦庄《小重山》)、“万般惆怅向谁论”(同前),思与不思皆是愁。

第五首,“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绣帐虽装,不上金钩、却下明珠。究其缘由,可怜“思君令人老”(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却又生怕“色衰而爱驰”(《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故此不敢让君看到已经“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的模样。个中折磨,待与谁说?……

况周颐称其词:“音节入古,香艳入骨,自是《花间》之遗。北宋人未易克办。南渡无论,金源更何论焉。”(《惠风诗话》)这评价说的实在正确。萧观音的词,词藻瑰丽,词风柔媚。尤其是后面几首,意牵晦暗,词涉靡靡,确是承了花间一脉的。但其时,柳永之慢词方在中原兴起,辽宋文化中心相距甚远,辽人又有书禁制度 (见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萧观音以契丹女子的身份写下此等作品,世之罕见。

从词意、词境等角度来说,她的《回心院》词自是写的绝妙。但是,若从词律的角度来说,她的《回心院》词是大有问题的。历来对此词研究、赏析的学者不少,相关文章的数量也较多。但是,学者一般仅就其词的写作背景、词意、词境、影响等方面着手去研究它,因此至今为止,尚没有人将《回心院》词的词谱析出。徐本立《词律拾遗》曾选取组篇的前二首,分别作为《回心院》词牌的正体和别体予以存谱。但十篇十谱,这样选录明显不够客观。

这组词是她自度的,律也是她自制的。她的古筝与琵琶弹奏举国无敌,应该对音律颇为精通;她所存世的几首近体诗也均恪守了诗的格律要求,对诗词的格律应该也很是熟稔。笔者原以为即便是有些地方不甚依律,有些许变化,其词谱应该还是有定谱的。因此,曾试图从她的这十首词中归纳出《回心院》词的词谱,以供自己及后世之人研究她的词或填《回心院》词时参考。但是,实践过才知道,《回心院》词原是没有定谱的。为了最大限度的使词展现出她的殷殷期盼之情以上达君听,萧观音并没有削足适履——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格律形式。难怪她的词写就后“时诸伶无能奏演此曲者。”(见《焚椒录》)

萧观音还有一首《咏史》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昭阳宫是赵飞燕姊妹的住所。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是咏西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的。

正是这首《咏史》诗,后被耶律乙辛指暗含“赵惟一”三个字,又伪造了甚为淫秽的《十香词》托名为萧观音所作,并以这些为证据,在道宗面前诬她私通伶人赵惟一。导致了萧观音的死亡。

清人纳兰性德曾有《鹧鸪天·咏史》专论萧观音:“马上吟成鸭绿江,天将间气付闺房。生憎久闭金铺暗,花笑三韩玉一床。添哽咽,足凄凉。谁教生得满身香?至今青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此中多处引用萧观音《伏虎林应制》及《回心院》词等作品,认为萧观音的灵秀之气是上天独独赐予她的。这个观点与吴梅的相同。后者称其词“词意并茂,有宋人所不及者,谓非山川灵秀之气独钟于后不可也。”(见《辽金元文学史》)的确,自古番邦女子,有几个似她这般轻灵?惜她才高命蹇。后面的“添哽咽,足凄凉”及之后的句子,句句满含了同情与怜惜,令人嗟叹。

萧观音在被逼自尽前还曾留下一首六言骚体诗,现在常被署名为《绝命词》:“嗟薄佑兮多幸,羗作丽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托后钧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渐,遏飞霜兮下击,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坠,忽吾去兮椒房。呼天地兮参悴,恨今古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这是她在无奈就死前的自白诗。整首诗,正如《历朝名媛诗词》卷九所言:“悲凉惨淡,读之恻然”。全诗二十四句每两句换一次韵,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先讲了她荣而为后之事;接着论说她无端祸起萧墙,欲诉无门,唯有就死的一系列遭遇;最后对她不得不面临与子女亲人生离死别,含冤而死进行了血泪控诉。诗中感情由沉郁到强烈层层升级,最后近似悲号。凄婉哀怆,令人感伤。

因为她的案件事关隐密,便是正史也未能客观全面的还原本来面目。当前认为记载最为详尽可信的,属王鼎的《焚椒录》。王鼎妻子乳母的女儿蒙哥,为律耶乙辛的宠婢,因此他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甚为了解。对于这之间的关系,山西大学中文系李正民先生曾撰《萧观音与王鼎<焚椒录>》③一文专门论述 。全文七千余字,以《焚椒录序》、《辽史·王鼎传》、《辽史·萧惟信传》等资料为依据,从多方面论证《焚椒录》的可信性,并对使萧观音丧命之《十香词》的作者作以考据,颇有可信之处。

笔者认为,若非萧观音先写下了“香艳入骨”的《回心院》词,耶律乙辛等人想用《十香词》来诬她大概也无机可乘。呈《谏猎疏》的本意是想象徐惠一样长受爱宠,却令自己失宠;填《回心院》词的本意是想象陈阿娇一样使帝王回心,最终却因此令自己送命。

元明时期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载有《焚椒录》,并有署名西园归老、吴宽、姚叔祥、殷仲春等人对此所作的考述与评议。《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也可找到相类似的内容。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对萧观音其人也有记载,但内容与前面几种资料中所说的均多有出入。对此,王士祯在其《居易录》中从几个角度对此作了辩证分析:1、《辽史·宣懿皇后传》虽略,与《焚椒录》中所记载的内容却是相同的;2、叶隆礼《契丹国志》是依据宋人的史传而作的,并未以正史为依据;3、沈括《梦溪笔谈》称辽人书禁甚严,传至中国者,按法皆死。而这件事事涉宫闱,在当时都不敢宣布,宋人对真相无由得知。结论认为《契丹国志》所载非实。笔者认为王士祯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有关萧观音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在原本为数不多的辽金女性文学研究作品中居冠。与之相关的论文,笔者已将自己所能收集到的,在论文《辽金女性作家及作品考论》附录中列出,此处不再重复。除论文外,在与妇女文学、辽代文学研究相关的各种资料中,时常也对她有所提及,如《历代妇女著作考》、《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辽诗纪事》、《辽宫词选》、《全辽诗话》、《辽文存》、《辽金诗史》等。

例如《仪礼·丧服·子夏传》中提到了“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之说;《周礼》提到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之说;东汉班昭在其《女戒》中提出诸如“阴能柔为用……女以弱为美”、“敬顺之道”的说法,等等。

①九嫔之一,秩正二品。

②辽人有本民族的文字,即契丹文。

③见《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元)脱脱等撰.辽史[M].江苏:江苏书局,清同治癸酉年.

[2]叶隆礼.契丹国志[M].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清)缪荃孙.中华传世文选·辽文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清)王仁俊.辽文萃[M].无冰阁刻本,清光绪30年

[5]陈衍.辽诗纪事[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

[6]陈述.辽文汇[M].北京:中国科学院,1953年铅印本.

[7]张晶.辽金诗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汉典:http:∥www.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