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仁政思想述论

2011-08-15 00:45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仁政儒家思想

王 宏 海

(1.三亚学院 跨文化研究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2.山东大学 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 济南 250100)

赵秉文仁政思想述论

王 宏 海1,2

(1.三亚学院 跨文化研究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2.山东大学 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 济南 250100)

通过对赵秉文《滏水集》中政治思想材料的整理,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以及相关理论对赵秉文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赵秉文的仁政思想具体表现为政治实践,理论基础是其儒释道互补的理学思想。赵秉文的仁政思想主要有 4个方面:畏天爱民,正心修己;明辨是非,任贤用能;以史为鉴,春秋为法;安不忘危,因时制宜。赵秉文仁政思想的本质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精英管理”模式,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就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赵秉文的仁政思想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赵秉文;仁政;理学;政治思想

仁政思想是儒家圣人政治的核心治国理念,认为有道德、有智慧的优秀者才能成为社会的管理者,才能够造福百姓。“达者兼济天下”才是儒者最大的人生意义。赵秉文①就是这样的儒者。他不仅是金代中晚期著名的理学家,还是理学型的官僚士大夫。他既当过地方官,又做过中央大员,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文武兼备,体验过各方面的经世之道。总体而言,赵秉文的仁政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民本思想和他的理学思想基础上的②。赵秉文的仁政思想是多维度的,无法用现代学科作精确的划分,它涉及执政者的个人修养、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本文仅就这些方面做些探讨。

一、畏天爱民 正心修己

赵秉文认为君主必须施行仁政的终极根据在于最高的天,天有善良意志。正人心、顺民意就是行天之道。这种行天之道的执政理念在赵秉文看来既符合自然之道,又有德性之智,也是民心的表征。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天能与民同气,监督君主,赏善罚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就应该“以生民为心,不以细故而忽生民之命。以天下为度,不以私忿而伤天下之功”③。(《答夏国告和书》)赵秉文认为国家存亡系于百姓,百姓无法生活下去,统治者又何能长久呢?君主不以自己的私欲害天下百姓的利益。忽视百姓的利益,迟早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儒家传统一直保持了这种与民利害共存亡的政治理念,虽然它强调等级制度,但是并没有忽视或取消实施仁政的诉求。古人多大程度能实行仁政,取决于权力阶层的利益观与执政思想多大程度的统一,以及统治阶层内部各利益团体是否一致。赵秉文利用了“天”“生民”“圣人”等儒家传统资源,强调了仁政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具体说,赵秉文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③(《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的政治思想,突出了天对君主的威慑作用。“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与王并立于世,是自然之则。只有畏天,畏圣人,皇帝才能长久治世。他在《乞伏村乞庙碑》中解释“惟天为大,惟陶唐则之”时,认为惟天为大就是说,只有天才是绝对,才是人类万物一切的根本。陶唐指尧帝,尧效法天而制社会人伦之则以教化天下。因此,人类社会制度人伦的存在就像自然规律一样,长久存在,这就是天。圣人的教化,也就是皇帝应该提倡和敬畏的天,人们修建庙宇,记住圣人尧的治化,这也是天。通过教化,才能使民与统治者休戚与共,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

“不言而信,天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文王之德,孔子之所以为大也”③。(《诚说》)换言之,天大,圣人也大。皇帝知道敬畏天,就可以施行仁政了。就像孟子所说的“经正则庶民兴”。民顺天意以生,皇帝顺天意以治。这就是儒家仁政思想的绝对根据。

虽然敬畏天地是君主存在的根据,但是关键在于君主内在的道德修养。君主正己才能正人,人心正则百业兴,人心不正,万事凋零。为上者之仁心则可正为臣者之忠心。赵秉文在《西汉论》中引用董仲舒的话说,“人君正心以正朝廷”“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说这些都是孔子之心,也是上古三代真正实行过的政治。假使汉武帝知道正心明道之实,也就没有晚年之祸了。因此,明君治世应该先正己心,修习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修己以安百姓,正家而御万邦”③。(《车驾幸庆宁宫皇妃起居表》)只有仁君起到表率作用,才能使朝廷官员恪守己份,分工合作,尽职尽责,知礼好义,仁爱有敬。给民以利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二、明辨是非 任贤用能

明辨是非、任贤用能是一种施政手段。赵秉文认为治理国家就像治病一样,找一个医生治疗不见效,一定要换医生多方治疗。打仗也是如此,今天只用前日之败将,御前日之强敌,求其成效也就难了。因此,是非不分、用人不明,国家就不可能长久续存下去。

赵秉文认为明辨是非就是根据春秋之礼,远小人,近君子。 他在《知人论》中认为:一般说来,小人为人势利,表面无什么过错,但是不知春秋大义,不识大体,患得患失,为私利所累,易进而难退。而君子却相反,君子虽然识大体,知礼义,有时却不免犯小错误。君子有正直的为人标准,既不患得也不患失,很难为利所惑,难进而易退。因此,君主应该赦免君子的小过,勿怵小人之害。

小人有什么害处呢?他说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由于小人患得患失的品性,加上君子彼此隔阂,小人就可以伺机而入,为了一己之利而不考虑后患了。在政治上,国家的覆败灭亡,往往就是小人造成的。这里赵秉文把国家的衰败归结于小人的祸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仅仅把国家的覆败灭亡归结于一些官僚的腐败、以权谋私等原因,显然是片面的,也缺乏深刻性。因为没有正义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持久存续,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其历史局限性,他无法为病入膏肓的金朝开出一剂起死回生的良药,也不可能从人事制度上进行深刻的反思。

赵秉文的小人君子之辨有助于让人从历史的维度,透视封建制度中的人际、人情关系。他说:“小人之为患难知,知而难去也。其所谓小人者,乂非其贪如盗跖,贼如商臣,谗如恶来,汰如栾靥。之为难也,譬如猛虎猘犬,人得执而杀之矣。”小人造成的祸患,难以叫人觉察,即使知道了也难以消除。小人造成的祸患并不像盗跖、商臣、恶来、栾靥等人作恶那么明显,但是小人造成灾难的后果就像猛虎疯狗一样,人人得而杀之。小人表现关键在于“小慧似智,矫谏似忠,趑趄盘辟以为敬,内厚情深以为重,见小利而不图大患,邀近效而不知远虑,主有所向而逢其恶而先之,主有所恶则射其怒而迁之,其诈足以固人主之宠,其信足以结人主之知”③。(《知人论》)他认为汉代的张禹、胡广,东晋的孙朂,唐代的卢卮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患得患失,以私利为目的,认为求利之事自然而然,不应顾虑什么,岂知却造成了亡国之祸。

他进一步指出,酒色、金石暂时能给人快乐,后患难免。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君主听信小人之言,暂时适意,然几十年之后的灾难却难免。王莽篡位、宦官专权、八王之乱、安史之祸就是这样造成的。

赵秉文在《题东坡书孔北海赞》说:“党锢之祸,岂不哀哉?此非独小人之过,亦君子之过也。”赵秉文以历史的眼光透视了东汉末年之乱不仅由于小人之奸,也在于君子之误。北宋亡国亦然,如果贤士不走,国家也不会灭亡,因此,君主必须求贤纳谏以保江山的稳定。他认为如果君主能够任用有才学、刚直不阿的大臣,国家就能够兴旺发达;反之,任用奸佞小人,国家就会衰败,甚至亡国。赵秉文对唐朝贞观、开元之治评价很高,认为“唐兴承五代干戈之后,生民憔悴,思乐息肩,幸而贞观之治同符三代”“贞观、开元以仁义治天下,亦三代之遗意也”③。(《唐论》)盛唐时期的贞观、开元之治,足可以与上古三代之治相媲美。唐之所以有贞观、开元盛世,就是因为得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姚崇、宋璟等人的辅佐,李氏善于用贤纳谏的结果。反过来说,唐末之乱就是小人进,贤人退,不能用贤纳谏造成的。

如何求贤用能呢?如果说明辨是非是根据,那么兴学校、改革科举、举贤良就成了求贤用能的基本方法。他在《郏县文庙创造讲堂记》说:“古之兴学也,家有塾,党有庠,国有学。盖王者君国子民,必以教学为先,三王四代,所以循继而易焉。降及秦汉,郡县天下,虽政异制,而学则代代开设之。迨隋唐以来,设科取士,公卿将相多系此途而出,则学校之兴,所以炽焉。皇朝自大定累洽重熙之后,政教修明,风俗臻美。及明昌改元,尝诏天下兴学。刺郡之上,官为修建。诸县听从士庶自愿建立,诸位定令④。”(《南阳府志·泰和八年》)学校自古就有,不管君主王侯还是平民百姓,都以教学为先,代代相传。及隋唐时,开科取士,公卿将相大多出于科举考试,这就是学校兴起的原因。金代时,政教修明,风俗就更加完美了。通过历史的考察,赵秉文真实地抓住了科举考试和教化对稳定社会的作用,很有现实意义。

儒家治国理念政治与教化并行不废,汉代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部分吸收秦的一些政治经验,即重视行政治理,又强调学校教化的作用,使外在约束和内在修养相统一,这种政治模式长期发挥作用,对中华文明存续有着深刻的影响。赵秉文不仅看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教化作用,也抓住了儒家治世思想的历史根基,并且还抓住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价值取向。赵秉文圣人教化的哲学根据、尧舜禹道统说的历 史基础及道德性命的价值取向使其仁政思想具有深刻的道德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以史为鉴 春秋为法

实行仁政还在于以史为鉴,汲取历史上执政者的经验和教训。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⑤。”(《列传第二十二·魏征》)赵秉文进一步明确了以史为鉴,以春秋大义为评价历史标准、因时制宜的仁政史观。

在儒家看来,仁和义是春秋大义的核心,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自汉到唐历代君王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人君是否有仁义。国家存续长短在于施行仁政的多少,多则久、少则短。义是仁政的补充和保障,国家的纲、纪、刑、政都是义之所在,这就是孟子居仁由义的仁政思想。赵秉文认为所谓大纲,就是风俗、人才和兵食,是国家的根本纲领。王道政治为最好的政治模式,治国的大纲法度符合现实需要,符合儒家中道的政治思想;就中等层次的政治模式而言,国家的根本纲领正确,即使一般法度不符合儒家中道思想,也不影响其国治;最糟糕的是国家根本大纲不符合现实需要,也不符合儒家中道政治思想,尽管一般法度正确,国家也难以得治。赵秉文在《西汉论》、《东汉论》、《唐论》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风俗、人才、兵备、财用等关系国家存亡的要素。他说汉高帝刘邦起于布衣,取天下。“然初入关中,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此与发粟散财何异?天下既定,规模卓然,已有四百年之气象”。风俗已成,虽然后来吕氏盗执国柄,国家仍存,这是“馀威犹在耳”。至孝景帝刘启,听任晁错之计,七国才反。在那个时候,有叛国无叛民。汉武帝刘彻听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修郊祀,改正朔,作诗乐,正音律,骎骎乎三代之风。使武帝遂相仲舒则三代矣。或曰元朔之政多以仲舒发之。然此皆三代之文”③。后来如能继续用董仲舒正心诚意之策,不穷兵黩武,征伐不休,就不可能几及亡国,所以不亡者是幸运罢了。

由此可见,治国的方略在于准确把握国计民生,及时调正治国之方,防患于未然,则君安其位,民乐其生计。赵秉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得失分析,为现实政治提供有益的政治方略。然而,历史上又有多少帝王在乎史家的褒贬呢?

赵秉文认为评价历史得失就要懂得春秋笔法,认为写历史就应该符合儒家的仁政教义,名正才能言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修订《春秋》,文字简洁精辟,多含议论褒贬,他的这种写作技巧就是“春秋笔法”。其基本特征是以儒家史学观为标准,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作者儒家立场,通过褒贬显示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讲究用词准确,选词谨慎,对事件的性质、情形和结果的描述往往会流露出的作者的态度。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平淡的背后,是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论。

赵秉文在《魏晋正名论》说:“迁、固而下,佐作史者何其荡而无法也!《春秋》书:‘齐豹盗三叛人,名恶之也。’陈寿既以与陈群之徒,《晋史》遂以贾充弑君之贼,列于晋传之首,何以史为哉?若以春秋之法绳之,陈群、贾充之徒当附于汉魏贼臣传,且书曰:汉群臣以帝禅于魏,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庶几乱臣贼子知所惧矣①。”赵秉文认为自司马迁、班固而下,写历史的人不懂春秋笔法,他批评了陈寿的《晋史》写法,认为陈寿不应该把像贾充这样的弑君之贼列于晋传之首,以春秋之法的标准看,陈群、贾充应当附于《汉魏贼臣传》,羊祜、杜预当为晋传首,而王祥身为三公,于国无补,应该放于王导传首。王衍“当国不营世务,职为乱阶”,应该放到《奸臣传》。

赵秉文强调春秋笔法的另一政治用意在于金王朝的合法性做论证。他在《大金德运图说》中强调金朝以土继火,说明了金继承了北宋的正统,入主中原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金朝应该以实际需要为根据,根据时间、地点、人事制定礼仪的策略。在《蜀汉正名论》中赵秉文引用《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话语,以说明“西蜀僻陋之国,先主、武侯有公天下之心,宜称曰汉。汉者,公天下之言也。自余则否,书汉中王立为帝者,何着自立也?昭烈帝室之冑,辅以诸葛公王者之佐,乘中原无主,遂即尊位,以系远近之望宜矣”③。似乎地处偏僻的金王朝入主中原也是符合春秋礼法的。

赵秉文以史为据,以春秋礼法为评价的标准,关键在于证明历史兴衰的根本在于君臣是否实行仁政,通过春 秋笔法就可确立人君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既为金朝统治者提供可借鉴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又试图为金朝对中原统治找到了法理根据,可以说这是其仁政思想的意识形态化的表现。

四、安不忘危 因时制宜

现实就是历史,历史即现实。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更替中,统治者似乎不断重复前人走过的道路。当社会相对安定的时候,统治者就容易懈怠政事,追求奢华的生活,忘却潜在的危险。基于此,儒家士大夫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赵秉文认为“质胜华则治之原也,华胜质则乱之端也”,指出了历史兴衰、否泰的历史怪圈。他认为要跳出这个怪圈,人君就要加强修养,精通经史、人事和治道。时时怀有安不忘危、因时制宜的忧患意识。

赵秉文以唐代的兴衰为立论根据,详细地论述唐代灭亡的原因,提醒金朝皇帝汲取历史教训,成就圣人事业,避免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他认为唐下启五代之乱,就是由于统治者乐而忘忧、安不思危造成的。这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唐朝虽有贞观之治的基业,然而高宗李治好大喜功,对外用兵不断,致使国力衰落。唐中宗、睿宗懦弱无能,唐玄宗开元盛世虽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然而天宝之末“一日杀三庶人,天理丧尽”。赵秉文通过唐玄宗与殷周时期贤王的比较,发现“殷周之贤王超然如山林学道之士,视声色富贵不足以概其心,故能长保其富贵尊安,六七百岁而不絶。后世之君,贪一晌之乐,遗百年之患,以彼校此,谁得谁失?然犹覆辙相寻,岂不哀哉!或者以为祸始于妃后,成于宦竖,终于藩镇。向使明皇无侈大之心,则妃匹宦竖之祸不作。禄山,一牧羯奴耳,藩镇之祸何由而兴?终之姑息,政行祸难繁兴”。国家经历剧烈动乱之后就像人到中年之后,越老越衰,这也是事物发展之理。再有唐肃宗、代宗、德宗、宣宗用人不当,颜真卿、陆贽、李德裕等经国之才不能用,唐朝衰败也就成自然而然了。

赵秉文批评宋人王令、曾巩的唐亡是不法三代的论调。他认为王令、曾巩治国必法三代是书生好大之言。赵秉文认为虽然三代确实是理想的王道社会,但是也不应该贬低否定后世明君作用,甚至他认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完全符合周公之制。如果唐代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不知三代仁治之法,北宋的王令、曾巩又如何知道呢?在他看来,三代之制也无非是仁义刑政。赵秉文破除了宋朝理学家对三代之制的迷信,在宋元时期理学发展期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观点,不能不说受北方女真人的影响,也是金对宋优势心理的显现,这种仁义历史观是有进步意义的。

赵秉文肯定仁义刑政治天下的原则,认为礼乐法度也是根据时代的不同特点而制定的,其本不离仁义,只要符合仁义刑政的标准,参以后王之制,也就是三代之制了。具体说就是治理国家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赵秉文在《迁都论》中批评了苏东坡周朝灭亡是国都东迁造成的观点,他认为事有缓急,势有强弱,即使周平王不迁都也不能召集诸侯而安抚四夷了。“魏武之迁许昌,固不如图关侯之易也。东晋之窜蛮越,又不如守建康之旧也。不幸夷狄乱华,外侮内讧,师老而缓急难支,财殚而馈运不继,何恃而不迁哉?”不管是东周还是魏晋之所以迁都,都是形势逼迫不得不为之的办法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大抵有天下者,安必虑危,治必防乱,所以长安且治。后世安讳危,治讳乱,所以愈危且乱也③。”金国迁都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更何况是救国于危乱的办法呢?迁都一定要考虑形、势、本三方面的内容。赵秉文分析北面蒙古、西面西夏、南面南宋对金的包围形势,提出迁都山东的方案。在他看来,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得不做的选择。

他在《侯守论》中进一步表明了因时制宜的政治思想。他认为金所处的情况决定了金应该实行封建制而不是郡县制。可见,赵秉文的仁政思想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

他说,封建和郡县制那个更好呢?可以说都好都不好,为什么呢?三代时实行分封制,有尾大不掉之患;秦代实行郡县制,有土崩瓦解之势。为了避免尾大不掉就可以不必死守封建,今天鉴于有土崩瓦解之势完全可以复封建之制,因时制宜而已。他进一步说:“且法不能无弊,弊不能无变三代之法。弊而郡县之,郡县之法弊而不思所以复之之术为得乎?夫立国必有一家之制度,制度必有所法。列郡县、隳名城、销锋镝,非秦之法耶?秦之法弊而不以三代之法救之,亦不为善变矣。夫平居致养,拔一毛以事无用,壮夫不为也。及虺蛇之螫,断一臂以去所患,怯夫为之何?则所损者小而所利者大也。方天下已定,上有一尊,下无异望,当此之时,复欲幅裂山河而瓜分之。建侯树屏使诸侯世擅其地,私有其民,调其兵车,入其财赋,使更为肘腋,互为唇齿,生灵之患何时而息耶?此拔一毛以事无用也。故其势不得不郡县。及太平日久,内弛外讧,夷狄肆侮,社稷阽危,人主有睽孤之势,海内无勤王之师,此断一臂以去所患也。故其势不得不封建③。”

综上所述,赵秉文的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施行仁政就是行天之道,也即敬天爱民;其仁政思想的历史根据是以史为鉴,以春秋为法,察史知今;其仁政思想的现实操作性就是以德为帅,正心守中,明辨是非,任贤用能,因时制宜。在赵秉文为官实践中,他赈济贫困,慎刑罚;罢征敛,减租税;劝农桑,定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任平定州刺史时,“为政每从宽厚,不旬月盗贼屏迹,终任无犯者。岁饥,出俸粟为豪民倡以赈贫乏,赖以全活者甚众”⑥。(《闲闲公墓铭》)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也把仁政思想寄托于皇帝身上,希望君主真正施行不忍之政,这种儒家家族式治理模式很难落到实处。赵秉文仁政思想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政治理论,也不可能挽救金朝的覆亡。但就其透露出来的实事求是、因时制宜的思想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作为一名儒者,赵秉文尽其所能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士大夫的担当精神永远值得肯定。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推动了民族融合,对传播儒家仁政思想有积极作用。

(本文曾得到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商聚德教授、河北大学宋史中心姜锡东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注释:

① 参见王宏海:《金史·赵秉文传考误》,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5期。关于赵秉文的研究又见夏宇旭的系列文章《试论赵秉文的儒家思想及实践》,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 1期;《试论赵秉文的治世思想》,北方文物,2003年 4期;《试论赵秉文的修身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 3期;就赵秉文的诗歌、文学思想研究而言,见吕肖奂《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1期;邱美琼《金代中后期四家的唐诗之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 2期;关于赵秉文三教融合思想研究成果见孟繁清《赵秉文著<道德真经集解>与金后期的三教融合趋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6期;关于赵秉文史论研究成果见吴凤霞《金代名儒赵秉文的史论特点》,中州学刊,2007年 3期。但是从史学与政治学结合的角度对赵秉文仁政思想研究的成果还未见,笔者从此角度对赵秉文的政治思想做一探讨。

② 参见戴长江、王宏海:《赵秉文理学思想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5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复印资料《哲学文摘卡》,2007年 1期。

③ 均参见赵秉文:《滏水集/文渊阁四库全书》,迪志化公司 (供稿),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月。

④参见王余佑:《畿辅丛书》,第 88-9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⑤参见欧阳修:《新唐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

⑥参见元好问:《遺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迪志文化公司 (供稿),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月。

Abstract:After the arrangement of Zhao Bingwen’s political thought embodied in his work Fu Shui Collection and the study don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levant theories of his central political thought, namely benevolen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main point of his thought is political practice which takes Daoism complementary neo-Confucianism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re are four aspects in his thought, to respect god and love people and to cultivate oneself with sincere heart, to mak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to use the wise and employ the capable man, to take the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Chun Qiu as an example to guide ones behavior and not to relax ones vigilance while living in peace and to cope with the time. The essence of his thought is an elitemanagement mode centering on patriotism. Although it has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 it helps to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Zhao Bingwen’s benevolent politics thought has obvious ideological tendency

Key words:Zhao Bingwen; benevolent politics thought; neo-Confucianism; political thought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On Zhao Bingwen’s Benevolent Politics Thought

WANG Hong-hai

(1.Cross-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Sanya College,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2. Philosophy Postdoctoral Mobile St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B244.99

A

1673-2065(2011)02-0014-05

2010-07-10

河北大学宋史中心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理学与宋金元文明》项目之《宋金元理学》(2007JJD770034)

王宏海(1968-),男,河北沽源人,三亚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三亚学院院聘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海南省人学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仁政儒家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孟子说仁德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