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白背毛木耳的主要栽培技术

2011-08-15 00:53王财富
食药用菌 2011年4期
关键词:龙海市棚顶耳片

王财富

(福建省龙海市紫泥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龙海 363100)

白背毛木耳,是20世纪90年代从我国台湾引进大陆的,具有很好的食、药用价值,一直是出口创汇产品。2010—2011产季,福建省龙海市白背毛木耳年栽培1400万袋,年产干耳770吨,是福建省白背毛木耳主产区,栽培技术较为成熟。

1 栽培季节的选择

白背毛木耳属中偏高温结实型菌类,子实体发生温度范围13~30℃,最适为18~22℃。龙海市大面积栽培一般安排在9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制栽培包,12月上旬至翌年4月采收。栽培包要求10月20日前制作结束,太迟则气温低不利发菌。

2 栽培场地和耳棚的选择

栽培场地一般选择向阳通风,近水源,周围环境洁净,交通便利的场所。耳棚宽9~10米,长度根据地块大小而定。棚顶顶尖处高5米,拱边高3.5米,棚顶上层为遮阳网,中层毛毯,下层塑料薄膜,棚四周外层用遮阳网,内层用塑料薄膜,棚顶中部每隔5米开一个40×40(厘米)的通气窗。棚内一个横排安排两个 “出耳墙”,每个墙宽3.7米,中央留1.5米宽的通道,棚内两侧各留50厘米滴水线,每个横排之间留1米宽的过道,便于采摘耳片。每排 “出耳墙”高度1.8~2.2米,排包16~18层。

3 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目前龙海市主栽品种以台毛43系列为主。该品系毛木耳耳片特大肉特厚,耳基小,干制率高,适合出口。

3.2 配方选择

白背毛木耳属木腐菌,栽培基质以杂木屑为主。木屑至少提前半年做好准备,任其风吹雨打,在使用前翻堆一次,再进行淋水处理,直至从堆底流出的水色由黄黑色变为近无色为止。具体配方:杂木屑90%,麸皮8%,石灰1%,碳酸钙1%,含水量控制在55%~60%。

3.3 栽培包的制作、灭菌与接种

装袋前将各种原辅材料混合拌匀,堆积发酵28天,期间翻堆3次,每次间隔7天,最后一次翻堆结束5天后开始装袋。栽培容器采用17.2×36.5(厘米)塑料袋,利用装袋机装袋,每袋湿重约1.2千克。制作好的栽培包放入周转框内,然后转入常压灭菌柜中蒸汽灭菌,要求在4~5小时内将温度升到100℃,保持10~12小时,灭菌后待自然冷却到常温时进行接种。

3.4 养菌管理

接种后的栽培包在耳棚内以墙式堆放,相邻上下两层袋口方向相反,以使出耳时耳片生长空间大。排包时应注意轻拿轻放,禁提袋口,发现有破袋应拿出来重新打包,“墙”要垂直,防止倒塌。

白背毛木耳养菌期多温度高、湿度大,在管理上主要做好降温、减湿工作,一般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下。

3.5 耳期管理

接种后约40天菌丝可长满袋,开袋时间以当地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0~23℃时为准,但须在11月20日前开袋结束。开袋之前在耳棚地面、周围及袋口表面喷一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防止害虫为害。开袋时应尽量避免割伤料面,否则影响出耳。割完袋口的菌袋上方应留有1~2厘米的 “帽舌”,下方与料面齐平,以免在袋口处积水。

开袋后,将四周遮阳网及塑料薄膜放下,地面喷湿,空间喷雾,微通风,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90%,以促耳基形成。随着耳片生长,可加大喷水量,勤喷、轻喷,喷水量应根据不同气候条件灵活掌握,以耳片不积水为度。同时,要注意通风,一般开袋后约60天采第一潮木耳,采收前停水3~5天。

3.6 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一手托耳片,一手用刀从耳蒂处割下。采下的耳片经去蒂去杂后直接送入速冻厂或摊在干净水泥地上晾晒,晒干后按耳片大小分级包装贮存待售。

猜你喜欢
龙海市棚顶耳片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着火的大棚
龙海市人社局推进山海协作,助力脱贫攻坚
甜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设计
含孔边套筒的厚截面复合材料接头耳片强度分析
综放工作面治理漏顶实践方案分析
福建省龙海市空中云水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