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嘉庆朝漕运治理的困境

2011-08-15 00:51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河工嘉庆

袁 飞

(蚌埠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漕运作为有清一代之大政,不仅是维持京城中上至皇帝、官僚,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来源,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赖以安邦定国的“国家大计”。如果漕粮不能如期运达,其后果不堪设想。清朝统治者深谙其中利害关系,一直秉承“国家要务莫先漕政”的方针,①把漕运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经过清前期几位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漕运制度在有清一代不管是从组织机构、典章制度还是人事安排上都趋于完善。②在乾隆中期时,更是达到鼎盛状态。然泰极否来,这一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乾隆晚期以后,漕运制度中长期积累的弊端开始全面暴露;至嘉庆朝时,漕务已经陷入了危机中。面对这一困境,嘉庆朝统治者开始了整饬漕务的努力,然结果却是徒然的。本文拟就嘉庆朝治理漕运失败的原因作一初步分析,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1 严峻的社会状况

嘉庆帝继承的王朝是一幅吏治腐败、军事废弛、风气日下、动荡不安的衰落场景。社会矛盾加剧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国内频发的起义和武力对抗(包括海盗行为、闹漕等)。对统治者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其统治受到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频繁的军事行动进行镇压,国库积蓄由此被消耗殆尽,造成了财政的严重空虚。当然,各级官员贪污腐败也是造成财政空虚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军事活动、河工治理等类似花费巨大的事项更是贪污腐败滋生的沃土。虽然财政不足从乾隆晚期就已经开始,但到嘉庆统治的十九世纪更为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③

由于中央财政的匮乏,各地暴露出来的严重的钱粮亏空也无法由国库来弥补。朝廷曾一度要求各级官员摊赔,然官员俸禄极其微薄,只能通过贪污腐败来弥补亏项,最终还是落到百姓的肩上。其后,还采取了一些办法,事实证明统治者的各种治理整顿国库的措施最终也是不成功的。④人口膨胀、物价上涨给整个帝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河工的频繁治理更是让本已拮据的中央财政雪上加霜,但河工却还是日见敝坏。八旗生计日艰,八旗军队战斗力下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也日趋尖锐。另外,社会奢靡之风屡禁不止,学术文化以考据为主,缺乏创新精神。种种问题对王朝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个时期的清朝只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已百病缠身,但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得不设法来应对这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困境。

2 河患频仍的运河

漕运顺利的首要条件就是运河的通畅,所以,漕运的治理首先就是对漕河运道的治理,清政府一开始就认识到河工与漕运之间这种“互为表里”、无法分割的紧密关系,因此治理漕河运道的努力一直伴随着漕运治理的整个过程。

由于乾隆中后期政治的滥觞,漕运和河工中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反而在粉饰太平中被积累起来,越来越严重。乾隆皇帝驾崩、嘉庆帝掌权后,这些被积累起来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吏治败坏、贪污盛行、河工衰败、河患频仍。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命脉的漕运和“关系漕运甚为紧要”的河工更是问题百出。清史名家萧一山先生对此曾有过评价:“嘉庆年间,河患频仍,国家靡帑防堵,为财政上一大漏卮。当时治河之人,毫无建树,既不审大势以规划久远,复好贪小功而贻害目前,故河工甫竣,辄有蛰塌淤垫之事,而展转之间,乃靡金至于无算矣。”⑤

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财力来治理河工,然而并没有效果,河工几乎每年都会出问题。而河工和漕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漕之利病在河,河不治则漕不通,以利漕之故治河,河益难治。国家治河之费岁五六百万,而河无数年不决,决辄糜帑千百万,故漕之病,不独在民而兼在国。”⑥每年花去如此巨大数量的银两治理河工,但河工和漕务最终还是陷在困境之中,无法摆脱。虽然统治者一再努力,但河工的整体状况却一直很严峻,漕运也在艰难和危机中跋涉,清廷每年都要在担忧和期待中等待漕粮的抵达。

3 积重难返的漕弊

漕运至嘉庆朝时已充分暴露出重重弊端,完全陷入了危机之中。从漕粮的征收到最后的发放,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贪官污吏用来渔利。州县征收漕粮时,经征官员和地方官吏往往是浮收勒折,生监包揽。“各州县任意浮收,有一石加至数斗,甚至加增一石,浮收不已,从而折色。”⑦如果百姓不满足经征官员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将花户“稽留以花消其食用,呈验以狼籍其颗粒,使之不得不委曲听从。”⑧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后,弊端却未减少,反而变本加厉,“州县之浮收未减,生监之包揽渐众,旗丁之帮费日多”。⑨

漕运中的帮费、陋规繁重,“每办一漕,以中数言之,门丁、漕书各得万金,书伙以十数,共二三万金;粮差正副三五十人,人二三百金,又一二万金;粮书二三百人,人一二百金,又三四万金”。⑩另外,漕务官员的幕友、长随、书吏、差役、斗级等,以及临时委派的漕委,人数众多。仅就漕委一项,每年滥派甚至可达一百四十多人。⑪这些人员盘踞漕运的各个环节,用各种手段从旗丁身上搜刮牟利,使旗丁的处境更加窘迫。这还仅仅只是丁胥差役的陋规,各级相关官员所涉陋规要比此多得多。另外,在漕粮征收和交兑过程中还有淋尖、踢斗、脚米等宿弊。漕船受兑开行后,过淮抵通,沿途提溜打闸,种种费用所需也很多。各种费用都需要旗丁来承担,但他们的收入有限,而且其中也有一大部分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因此常常出现“竟有连年坐运以致家产尽绝者”。⑫

面对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旗丁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费用的不足,因此在受兑、运输和起兑的过程中盗卖漕粮的现象层出不穷。而旗丁、船户为了掩盖偷盗行为,以搀和漕米的办法进行弥补。有搀和沙土碎石、石灰、糠秕等物,也有将水或发胀药物加入漕米之中。其中将水加入漕米之中的办法更是名目繁多,令人惊诧。偷盗漕米较少的旗丁、船户,根据向漕米中加水办法的不同,分别有:“三(层)接、夹沙糕、打针、开天舱、自来润、发汗”。而偷盗漕米较多的,其搀和办法“则于将及抵次夜间,舱之盘动,以水拌米,名曰大翻方。”⑬除此之外,夹带私盐、私货的行为也比较盛行。虽然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旗丁、船户的收入,但最终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课,更是直接阻碍了漕船在运河上的运行,拖延了漕粮抵达的期限。而当旗丁、船户或花户无法承受漕运负担时,往往会发展成暴力的抗漕行为。在这种抵抗活动中,我们发现秘密社会组织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嘉庆朝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漕运以运河为基础,运河若不能畅通,则漕运无法进行。然嘉庆年间的河工却不再如以前那样畅通,而是“河工弊坏已极”,⑭运河处处阻浅,处处淤垫,“以致运道节节梗阻,有碍船行”,⑮为了使漕运能够畅行,不得不靡费无数的帑银来进行治理,但“办河工则河工日见敝坏”,⑯清朝统治者更是“无一日不言治河,亦无一年不虞误运。”⑰

种种情况表明,嘉庆朝漕运已经完全陷入了危机之中。陷入危机之中的漕运弊端重重,积重难返,统治者整饬漕务的努力也最终归于失效。

4 腐败的官僚政治

众所周知,从乾隆朝中晚期起,吏治腐败加重。至嘉庆朝时,情况更是严重。不仅吏治败坏,贪污成风,浪费奢靡,更重要的是整个官僚阶层对国事民生冷漠、麻木。⑱嘉庆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官僚政治中的腐败和不堪:“州县惟知以逢迎交结上司为急务,遂置公事于不问,视陋规为常例,以缺分美恶,得项多寡,总思满载而归,视民生如膜外。而督抚司道等亦祇知收受属员规礼,并不随时督察、上紧严催。而胥吏等又利于案悬不结,可以两造恣其需索,以致拖累多人,日久尘积,上下相蒙。”⑲而作为“天下之大政,又为官吏之利薮”的漕运自然更是官僚政治腐败的沃土。“有漕省分只知加派漕规,全不以漕务为重,任意弊混。”⑳“贪吏之诛求良民,奸民之挟制贪吏,始而交征,继必交恶”,㉑地方收漕,州县浮收渔利;漕粮运输,沿途文武各员渔利;京通交仓,仓场坐粮厅渔利。“自州县经征起至运通交兑止,处处陋规,层层勒索”,㉒官员们都把漕运作为他们取之不竭的源泉,漕运的治理必须以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为前提。嘉庆一朝漕运的治理如此艰难,是因为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受到了各方面的阻扰。上面有了政策,地方官员却阳奉阴违,多不执行。

官僚体制一旦腐化堕落,必然导致行政职能的销蚀和无效。漕运的治理作为嘉庆朝所要担负的一个重要的行政职能,却因为官僚政治的堕落而失于无效,漕运依然处于危机之中。虽然嘉庆帝清楚当时社会的各种积弊,并期望通过整肃吏治来挽救颓势,甚至极力想恢复其父祖时代的辉煌,然“盛世不能重造,他的意志并没有阻止社会的颓势。更多本来隐伏的问题从罅隙中冒出来了。”㉓最终,在颓废的官僚体制面前,一切拯救漕运的方法和手段都归于失败。

5 思想上的禁锢与消沉

清政府长期实行的高压政策让士人以避免议论朝政、接触现实为立命准则;官僚以苟且偷安、不改成法为为官之道;一般百姓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生存之道。“这种状况扼杀了知识界,甚至是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㉔至嘉庆朝时,整个时代的思想被严重禁锢,社会风气消沉,无一点进取精神可言。官员、学者以及士大夫“或致力于不触忌讳之考证古书,或醉心于猎取富贵之科举帖括”,㉕“志节之士荡然无存。有思想才力者无所发泄,惟寄之于考古,庶不干当时之禁忌。其时所传之诗亦惟颂谀献媚,或徜徉山水,消遣时序,及寻常应酬之作。”㉖士人思想被严重禁锢,因此,“英拔之士,其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诠释故训、究索名物上,全国一片“万马齐谙”的消沉局面。㉗嘉庆朝虽有一小部分有识之士不甘缄默,却无法改变思想总体上的寂静。清史名家孟森不但解释了思想消沉的原因,更是将嘉庆朝思想界的状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他说:“嘉庆朝,承雍、乾压制,思想言论俱不自由之后,士大夫已自屏于政治之外,著书立说,多不涉当世之务。达官自刻奏议者,往往得罪。纪清代名臣言行者,亦犯大韪。士气消沉已极。”㉘

这些“口耳之外无学,名利之外无事,妻子之外无人”㉙的士子们,“及其一旦窃科第而将入于官,乃始学为仕宦走趋之术,一切官府之仪状品式,而往充位焉。”㉚他们的目标就是“窃一第,获一官,沾沾焉,以为读书之事如是而止”。㉛而获得功名的目的就是为了追逐利禄,除此之外无他。正因为如此,每当国家需要官员们出谋划策时,往往是“环顾公卿有司百执事,几无可以为任使。”㉜

在这种思想氛围下,整个朝代缺乏一种主流的创新精神。因此,当统治阶级面对某些有识之士提出以漕粮海运解决漕运困境时惊恐万分,他们不能也无法接受新的事物,更何况是海运根本上就是与传统制度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又没有别的办法使漕运摆脱困境,最终只能在旧制度的轨道上挣扎。

总之,处于十九世纪的嘉庆朝面对陷入危机之中的漕运,嘉庆帝虽极力筹措办法以解决这一困境,然迫于种种原因,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化为乌有。虽然嘉庆帝最终并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的办法,却为后来的漕粮海运做好了铺垫,正如西方学者所说,嘉庆朝所在的时代“诸多重要趋势要么终结,要么萌生。”㉝

注释:

①山东道试监察御史焦荣议陈漕政除弊酌利题本,《历史档案》(1984.3)。

② 吴琦,肖丽红:《制度缺陷与漕政危机——对清代“废漕督”呼声的深层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4)。

③ 韩书瑞、罗友枝,陈仲丹译:《18世纪中国社会》,页219。

④ 朱诚如:《清代通史(嘉庆朝)》,页278。

⑤ 萧一山:《清代通史》,册2,页214、216。

⑥ 孙鼎臣:《论漕一》,《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7。

⑦《清仁宗实录》卷220。

⑧《清仁宗实录》卷40。

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嘉庆朝)《宫中档朱批奏折》胶片,江苏巡抚汪志伊奏,档号:04-01-35-0199-043。

⑩ 冯桂芬:《显志堂稿》卷2。

⑪《清仁宗实录》卷357。

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嘉庆朝)《宫中档朱批奏折》胶片,安徽巡抚荆道乾奏,档号:04-01-35-0192-006。

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嘉庆朝)《军机处录副奏折》胶片,江西巡抚先福奏,档号:03-1751-105。

⑭⑮⑰《清仁宗实录》卷 226。

⑯《清仁宗实录》卷215。

⑱ 陈连营:《危机与选择——嘉庆帝统治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论文。

⑲《清仁宗实录》卷61。

⑳《清仁宗实录》卷47。

㉑ 包世臣:《剔漕弊》,《清经世文编》卷46。

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嘉庆朝)《宫中档朱批奏折》胶片,江苏巡抚岳起奏,档号:04-01-35-0191-029。

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㉔ 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页189。

㉕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页697。

㉖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页98。

㉗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156。

㉘ 孟森:《清史讲义》,页366 -367。

㉙ 姚莹:《中复堂全集·东溟文集》。

㉚ 任灵兰:《嘉道时期士大夫的学术风尚》,页43。

㉛ 贺熙龄:《寒香馆文钞》卷2。

㉜ 吴嘉宾:《求自得之室文钞》卷8。

㉝ 孔飞力:《导言:走近十九世纪》,载清史译丛(第9辑)。

[1]吴琦,肖丽红.制度缺陷与漕政危机——对清代“废漕督”呼声的深层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4):39-50.

[2]韩书瑞,罗友枝.18世纪中国社会[M].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朱诚如.清代通史(嘉庆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4]陈连营.危机与选择——嘉庆帝统治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9.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6.

[8]柳诒征.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0.

[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孟森.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任灵兰.嘉道时期士大夫的学术风尚[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12]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第九辑)[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河工嘉庆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清代河工赔修制度研究综述
“校风,大;学风,好”
创建河工特色的校本文化研究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
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力及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