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河红树林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初探

2011-08-15 00:51陈文术
山西建筑 2011年29期
关键词:红树林三亚景观

陈文术

目前,关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研究在国内外都是热点问题,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都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15],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可参考资料。但对三亚河红树林湿地景观的保护和生态设计研究还属空白。

1 基本概况

三亚市位于北纬 18°、东经 108°56'30″~109°48'28″之间。年平均气温25.4℃,全年有近300 d艳阳高照。年平均降水量1 263 mm,6月~10月雨季,台风季节往往雨水增多。降水量占全年的90.2%。三亚终年无雾。

三亚河发源于三亚市域北部的山岭,干流长度为31.3 km,属小河流域。上游属低山丘陵区,植被茂盛,雨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生态环境之好国内外少有。在下游地段即城区段分为两股支流,形成了三亚东、西两条河穿城而过,两河南汇于南边海,北汇于中岛端,形成独有的“山、海、河”自然风貌,自然岸线曲折多变,上游水网纵横交错,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

2 现状分析

据有关部门调查,三亚河红树林湿地保护区设立10年后,规划保护面积就减少了约2 000亩,三亚河拥有的红树林实际面积也从当初的326亩减少到现在的246亩,红树林的种类在日渐消失,品种在退化。特别是三亚河沿岸的原城市乐园附近的红树林边围滩造起的大片鱼虾塘蚕食着红树林、开发建设中的凤凰水城蚕食着红树林……毁坏红树林现象一直在发生。有关专家指出,红树林的生长需要稳定、干净的水质,但三亚河有些滩涂已经处于中度以上污染状态,严重影响到两栖生物和鸟类的生存,进而影响到红树林的生长。而在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的地方补种的红树,基本就活不起来。

从上述现状不难看出,红树林湿地景观保护刻不容缓。针对三亚河这一特定范围内的红树林现状及特点,运用生态设计原则,探讨出三亚河红树林湿地景观设计模式。

3 三亚河红树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 乡土化设计

1)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2)当地材料。

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因此,在三亚河红树林湿地中大量采用原有当地树种,施工材料也就近取材。

3)注重文化。

三亚的黎苗文化多姿多彩,红树林湿地系统展现着原生态文化的耀眼魅力,通过设计将其大胆展示于世界前。

3.2 保护性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运用在三亚河段红树林保护完整且离市区较远的地段,这类地段破坏小,保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

3.3 自然式设计

主要是指尊重三亚河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其生物、植物的多样性,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适度的引入人类的足迹,加强人类对红树林湿地的认识,同时形成人、动物、植物的和谐共处的局面。

3.4 恢复性设计

主要针对三亚河段上被人类破坏较为严重的地段,利用科技手段、人工种植、政策规范等方法对其河道、植物、周围环境进行修复,以期达到恢复原有生态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生物链。

4 三亚河红树林景观生态设计

4.1 功能系统设计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本着以“以人为本”为首要目标,以“生态保护”为最终目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三亚河地段分为人动区、水动区、树动区、鸟动区四个功能区。人动区指的是观三亚河落日景观,休闲娱乐,音乐动感,人群舞动。水动区指的是通过湿地水景与音乐喷泉形成“壁水舞动”之景,同时通过设计达到科普目的。树动区指的是韵律化的植物配置,形成树与树之间的互动,形成“树动”之景。鸟动区指的是通过营造原生态的红树林景观,达到吸引白鹭来此着陆,形成“飞鸟舞动”的大自然美景。用人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分区,将本地块湿地景观功能分区为红树林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区、红树林湿地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示范区。从而达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4.2 道路系统设计

1)城市人行道连接本地块湿地景观的所有入口,一般为7 m~12 m,贯穿本地块红树林湿地生态景观的所有区域。城市人行道属原有市政道路,道路的大部分沿岸线布置,形成沿岸道路景观带。

2)本地块湿地景观的一级游步道设计为2.5 m~5 m。道路连接着各个主入口和次入口,采用的是直线与曲线相结合形成路网,由于道路连接着主次入口,所以一级游步道都比较宽,并且入口处有明显的标志指示。

3)本地块湿地景观的二级游步道设计为1 m~2.5 m。道路采用曲线形的路网通达该地块的每个部分,进一步划分地块。该级道路划分该地块的各个功能部分,也联系了各个景观点。由于道路由曲线形的路网组成,延长了人们在该地块逗留的时间,可以尽情漫步其中,穿梭于红树和芦苇之中。在花木不至于阻碍人们视线的情况下用比较弯曲的道路,来让景观有所变化,使人们能够欣赏更多的美丽风景。

4)沿驳岸的观景道——沿岸的道路上间隔布置了亲水平台、垂钓设施以及各种岸线景观。并且考虑到三亚炎热的气候,如果观景道上没有任何遮阴的设施,就算有再好的风景人们也只有叹为观止,所以在沿水面的观景道上布置了圆弧形的花架并在花架上设置了垂直绿化,这样人们既能在亲水的同时又不会受到烈日的威胁,在道路上人们可以漫步其中,安静的享受步行文化的乐趣。沿水面观景道最特色的地方在弧线形的道路上设置的休息设施,人们既可以在夜晚的时候围坐在弧线形道路上,在满天星星的陪衬下观看着音乐喷泉翩翩起舞;又可以在白天借着身后红树林宽大的“翅膀”来为我们遮阴,带来一丝清凉。

5)管理用道——三亚河沿岸前几年进行河道整治时过多或单一地注重了防洪纳潮的工程问题,而忽略了生态和景观问题,修建了护堤,而本设计对沿岸护堤的处理是对其进行阶梯状的植物配置,修建生态式护岸,与水中10 m~20 m宽的红树林带构成了沿河的绿色生态走廊。由于是有高度的斜坡,为方便后期管理植物配置中的灌木部分,创造性的设计了管理用道来维持植物形态的永久性。

4.3 竖向结构设计

各节点设计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地形,遵循尽量少动土方甚至不动土方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了台阶的地方均设有无障碍通道。依据地形配置植物,沿东岸斜坡外围种植一排波浪形的绿篱,连接各个节点,形成独特的带状植物景观。在水生植物区巧妙利用水生植物的习性和特征,配置三层高低不一,呈现最佳的植物群落景观效果。滨水景观平台高低错落,层次感十足,完美的连接路面与滨水栈道。同时,在栈道上各休息平台间设置不等的高差,满足游人行走与停留时不同的心理变化需求。

4.4 景观结构设计

景观结构由3条景观主轴线和1条景观次轴,7个主要景观点以及其他次要景观点等构成,包含了水域、陆地、湿地等各种景观。轴线相交处的节点也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利用了相交处三角形空间的不利条件,将其作为主要景观节点来控制整个空间布局。通过大半径的,很有力度感的曲线段来联结大尺度空间和小尺度空间,使整个空间富有序列感。在景观处理上以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手法,并通过这些元素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意义的载体,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主体空间中的一条富有动感的曲线和一条直线将喧闹和幽静,水面和绿地,自然式和规则式景观分隔而又联系起来。它们被赋予了不同的表达形式:亲水平台、廊架、凉亭、喷泉、木栈道、小路、广场,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分隔。木栈道由南至北逐渐加宽,走廊放大成了凉亭,通过空间变成停留空间。另一条小路也由南至北逐渐加宽,林荫小道放大成了鲜花映衬的广场。

4.5 景观小品设计

在本地块中将白鹭作为雕塑的主要元素,白色作为小品的主要色调,达到人们远处无法辨别白鹭雕塑和真正的白鹭的效果,感受到设计作品是与自然浑为一体的。

三亚河红树林湿地景观保护和生态设计中设置的特别的景观小品就是舒适、现代的躺椅,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海边的感觉,而躺椅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种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

4.6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景观同时通过植物配置让植物群落达到稳定状态。在原有植物种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榄李、木榄、瓶花木、老鼠簕、角果木、水黄皮、卤蕨、红海榄、红榄李、白骨壤、木果楝、秋茄、海漆、桐花树等,使原有的植物群落种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稳定,以达到具有自我净化与对抗外界破坏的能力。

5 结语

近20年来我国红树林面积减少了约40%,污染和人类活动导致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生态功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丧失,海岸侵蚀加剧,近海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因此,对三亚河红树林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探讨具有现实意义。由于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只能对三亚河红树林湿地景观做一些设计概念的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关注。

[1] 宋 南.红树林生态系统对重金属污染的净化作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05-309.

[2] 辛 琨.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与评价[J].生态环境,2008(15):140-142.

[3] 师卫华.红树林的功能及其资源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41-142.

[4] 陈文杰.福建宁德市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2):23-25.

[5] 曾宪光.惠州红树林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惠州学院(自然科学报),2008,28(6):55-57.

[6] 刘 秀.钦州湾红树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4):259-260.

[7] 黄学俊.电白县红树林保护存在问题及保护新途径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144-146.

[8] 林康英.湛江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28(3):59-62.

[9] 张 伟.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湛江红树林保护和利用[J].地理研究,2010,29(4):607-615.

[10] 钟才荣.三亚清梅港红树林群落特征调查[J].热带林业,2009,9(3):45-47.

[11] 李 伟.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研究中的应用述评[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5):1-6.

[12] 周青青.我国红树林外来入侵现状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62-2664.

[13] 何琴飞.人为干扰对滨海红树林湿地的影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3):44-46.

[14] 张 苇.湛江红树林湿地鸟类资源现状以及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5):54-58.

[15] 黄 昆.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分布的生态响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5):754-762.

猜你喜欢
红树林三亚景观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神奇的红树林
走过红树林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