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黑木耳袋栽新技术阶段性总结*

2011-08-15 00:53张介驰马庆芳韩增华孔祥辉戴肖东刘佳宁张丕奇
食药用菌 2011年5期
关键词:分床小口菌袋

张介驰 马庆芳 韩增华 孔祥辉 戴肖东 刘佳宁 张丕奇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 150010)

近年来,东北地区黑木耳栽培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目前黑木耳袋栽生产规模已超过40亿袋,平均袋产已超过40克干重。黑木耳栽培生产的可控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近几年对东北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调研发现,黑木耳催芽和出耳阶段的管理水平是影响黑木耳栽培成功率和综合效益的关键。由于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昼夜温差大;春季多风,夏季异常高温,秋季早霜等气候现象的影响,东北地区传统的粗放催芽管理常造成出芽不齐、芽口感染,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传统的开口方式造成产品外观形象差,市场认同度低,限制了栽培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此情况下,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栽培岗位团队经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提出并制定了 “黑木耳集中催芽技术”,完善了 “黑木耳小口出耳技术”,在牡丹江和延吉综合试验站的配合下开展了田间试验和技术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虽然这两项技术的技术内涵还有待充实和精确化,但技术方法的应用和技术理念的传播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1 应用领域

“黑木耳集中催芽技术”和 “黑木耳小口出耳技术”适用于东北地区的黑木耳袋栽生产,包括黑龙江省中南部、吉林省东部的春秋两季栽培和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东部的单季栽培。应用 “黑木耳集中催芽技术”可使开口出芽率达到90%以上,出芽整齐均匀,后期生产表现好。应用 “黑木耳小口出耳技术”可使出耳单片率达到80%以上,总产量达到45克 (干重/袋)以上,耳片外观质量佳。

两项技术的主要调控指标和调控方法可供其他产区参考应用。

2 技术内涵

2.1 集中催芽技术 广义上讲,催芽过程包括了后熟、开口、催芽和分床等阶段,各个阶段的操作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催芽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影响到黑木耳栽培的成功率。

(1)菌丝后熟。菌丝长满菌袋后应进入后熟管理,一方面使菌丝进一步均一化和促进菌丝内营养积累,同时使菌丝逐渐适应出耳环境,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的后熟温度和时间会影响耳芽和耳片的生长速度以及出耳阶段的抗逆性表现。不同品种后熟条件不同,春季栽培一般后熟时间为20~30天,秋季栽培为15~25天,温度控制在16~22℃。

(2)菌袋开口。菌袋开口是刺激菌丝扭结和定向出耳的关键环节。开口时间应根据后熟程度、气候条件和设施状况综合考虑,东北地区南部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开口时间分别选择在4月末5月初和7月末8月初;北部地区单季栽培开口时间选择在6月上旬。开口的形状和数量应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同时考虑成熟菌袋的状态,若袋料分离严重则不适合开小口出耳。

(3)催芽管理。菌袋开口后,菌丝的生存环境中的温湿度条件、气体交换条件、杂菌竞争条件等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催芽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黑木耳栽培效果。采用集中催芽技术可以提高催芽的质量和效率,出芽齐、出芽快、病害少。

集中催芽技术是指根据催芽场地和设施条件,集中调控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指标,促进整齐出芽和快速出芽的技术方法。集中催芽技术可采用棚室固定设施,也可采用塑料薄膜和草帘等临时设施。东北地区一般采用棚室内促进菌丝愈合、露地塑料薄膜和草帘围挡促进分化出芽的方法,实施效果较好。

与传统催芽技术相比,集中催芽技术生产场地更集中,生产管理更精细。要求温度控制在15~25℃,温差一般要求大于10℃;环境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上;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可在后期实施光照。集中催芽技术不可盲目照抄照搬往年或异地的技术模式,而应根据催芽期间的气候条件进行管理操作。

(4)分床摆袋。根据耳芽生长状态和气候条件,适时分床摆放。在催芽管理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尽量延长催芽管理时间,避开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但集中催芽管理时间过长,耳片大而密集,也会影响通风和温湿度条件,造成病害易发多发。集中催芽后的菌袋已遍布耳芽或小耳片,可在分床前预湿或借助相关器械,避免分床时碰撞脱落。

2.2 小口出耳技术 小口出耳技术是东北地区近几年兴起的黑木耳袋栽技术,它的试验和推广成功不仅带动了黑木耳袋栽开口方法的革新,同时也促进了田间管理技术的完善和进步。

(1)开口形式。小口出耳开口形式有多种,包括 “∨”、“X”、“︱”、 “○”和 “Y” 形等,开口直径由0.3厘米至1.2厘米不等。开口的形式和大小直接影响黑木耳出耳表现和产品形态。“∨”、“X”、“︱”和 “Y”形开口的菌袋薄膜表面张力不均,耳芽容易破袋而出;但耳根相对较大,耳片分化较多。“○”形开口的菌袋薄膜表面张力均匀,耳芽不容易找到突破口,难以长出袋外,造成 “憋芽”;但出耳状态好,耳根小,多单片。一般管理经验丰富的栽培户可选择 “○”形开口,开口直径可选择0.3~0.4厘米。

(2)开口数量。目前的试验数据和生产实践结果显示,菌袋的开口数量对黑木耳产量影响不明显。17×33(厘米)菌袋开口数量由60个到160个,总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菌袋开口数量可能更多地影响出耳潮次,目前开口的数量一般选择120~140个。

(3)管理方法。小口出耳技术一般要求使用小根单片型菌种,使用弹性好的优质菌袋。菌丝培养阶段适当加大培养料水分和提高培养室湿度,防止培养料过度失水而造成袋料分离。菌袋开口后须采用集中催芽管理方式。

小口出耳的田间管理要求更精细、更连续。分床摆放后应尽快浇水进入田间管理,避免环境多变引起的耳片分化,全力诱导单片生长。潮次间菌丝恢复时间短,不要长时间晒袋。随着潮次增多,可逐渐延长菌丝恢复时间和降低给水的频率。

小口出耳中常见的 “憋芽”现象,主要是由于培养料脱水和袋料分离引发。对出现 “憋芽”的菌袋应集中管理,积极创造适宜于耳芽生长的外部环境条件,诱导耳芽长出菌袋。如加大给水频率,减少单次给水量,以期造成外湿内干的环境条件差,促进耳芽向袋外生长。

3 应用情况分析

“黑木耳集中催芽技术”和 “黑木耳小口出耳技术”是以自然气候为基础的辅助调控措施,技术设施和方法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气候适宜则两项技术发挥的作用就小,气候异常则两项技术发挥的作用就大。此种情况会引发部分栽培户对应用效果的疑虑。同时两项技术都强调对栽培区域气候指标的监测,强调人为的分析和干预,强调操作的连续和精细,增加了劳动强度和用工开支,这也是两项技术推广应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让人高兴的是,两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正在逐渐被栽培户所认同,技术内涵的主要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生产实践,表现在催芽过程的设施越来越完备,管理越来越精细;出耳阶段开口尺寸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敞开式催芽”和 “大V口出耳”等生产方式的比例已不到20%。客观地讲,由于这两项技术是对自然气候的补充和辅助,因此在不同生产区域存在应用程度的变化是正常的,同时也说明加强研究深入细化和开发配套的设施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分床小口菌袋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色服装裁剪分床解耦优化方法
大口小口话水果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小口诞生记
要不试试夫妻分床睡?
固定菌袋插杆
分床睡可以营造『神秘的新鲜感』吗?
谜语猜猜猜
分床睡可以营造『神秘的新鲜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