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伟先生二三事

2011-08-22 03:26郭文岭
当代人 2011年6期
关键词:泡桐红木大伟

郭文岭

大伟先生,是我的师长,也是我的同事。因着办公室相邻,心有所惑时,抬脚即可去求教先生。就连先生的中国兰开花时,我的房间也浸染些香气。

有次到先生那里,他正接个长长的电话。我乐得有时间仔细端详他的兰花。那兰,七八株的样子,叶不盈尺,盆亦不盈尺,极素淡的姿态。如此内敛的兰,开花却勤勉,不经意间,我就在花石夹缝中发现一箭花苞。

我请教先生莳兰之道。先生笑笑说,这养兰其实并不难,摸透了她的脾气性情,浇水用肥有据有度,其他就很省心了。至于这兰花开不开,全在两可之间,太期待,人与兰都会反受其害。

大伟先生的兰,常让我想起清代著名学者蒋士铨评价郑板桥的一句诗,“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原来,写兰如养兰。兰道,总在潇洒淡泊间。

大伟先生不写兰,而以兰道画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气象万千,静心品读,皆透着丝丝禅意,是阅尽人世繁华后的透脱,是烟火红尘内的颖悟。画家作画,画的是别人,描摹的是自己的内心。是逸是躁,是慧是拙,都在笔墨线条中。画品即人品,画境即心境。

闲暇,大伟先生喜读书。有次见我捧本《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他说,是本好书,可做“索引”用。先生的话,无疑是很棒的一句话书评。但我明白,他不是为评书,他说的,是他的读书心得,言简意深。循着这样那样的“索引”,先生不知在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化艺术史问走了多远。而我作为他的弟子,探赜索隐的路太长了,“吕思勉”只是个不错的起点。

万卷在胸,却从不见大伟先生引经据典、“掉书袋子”。与他谈话,无论公干还是私务,都会让你轻松自在。因为他说的总是家常话,平和中透着诙谐幽默。我印象最深,是他给我们《当代人》杂志三个年轻编辑讲业务。记得他说,红木和泡桐,你们都知道吧?搞创作,急功近利与厚积薄发,就如同红木与泡桐给人的感觉。泡桐长得快,但材质疏松,难成大器。红木多年成材,一套家具,摆出来,雅俗公认。历练的功夫不在一年两年,急于出手,东西往那一搁,薄气,行家看着笑话,反而会害了你。我做美编20多年。刚开始的时候,头题插图都是约大家的作品,大家的东西往那儿一放,一是给刊物提气,二是对自己的保护。我的作品一般往后放,不显山不露水的,慢慢让读者熟悉、认可。

去岁,大伟先生创作了一幅画作,题款“有风有雨有自在”。画面上是一对田园归来的老夫妻,一人荷锄,一人提着只水壶,壶已被灶火熏得黢黑,看来是把有年头的壶。画的背景很淡,细观,是棵曲枝铁干的老桃树,正开着淡粉的小花。

这幅画,初读并不十分抢人眼球。但那朴拙厚道的人物,冲淡平和的背景,洗练明净的笔墨,愈读愈有味道。多少人生的风雨,已经挽进老汉肥大的裤管、老妪斜襟大祆的扣袢,多少酸甜苦辣的记忆随灶烟飘远,锄是磨得锃亮的锄,水壶里的水开了又开,终至开成一壶自在。

有次闲谈,先生问我:海参好吃不?我点头。先生说,给你一枚干参能食否?我摇头。先生又说:火烧之,棒打之,能食否?我再摇头。先生笑了:很多时候,要有耐心,有慧心哪。

参者,不就是参嘛。参,水发之,时待之。参透,即自在。

大伟先生的画作,大伟先生的为人,正是一种自在的境界。

(责编:刘贤)

猜你喜欢
泡桐红木大伟
张大伟作品
雨后
紫花泡桐(节选)
凭祥红木文博城
神奇的边界线:一不留神就出国
投资
氤氲泡桐
第三十一个蛋
梦里开满泡桐花
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