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体育社团的“五度”建设

2011-09-04 07:46张伟
体育师友 2011年6期
关键词:社团体育活动

□张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226300)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校的蓬勃开展,特别是体育艺术2+1项目的推进,体育社团作为一种活动载体,如雨后春笋应时应景而生。然而,据笔者所见的一些体育社团,要么沦为学生玩耍的空架子,要么就是纯粹的学校运动队,真正能放手由学生组织,正常开展活动的社团实在少得可怜。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关键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参与的适度问题

鉴于当下我们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教育体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扶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已明确指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份子的社团活动也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让教师的个人意志主导社团的活动方向。教师应当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放手让学生来组织活动、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商议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社团是他们自己的,这种 “家”的归属感是社团建设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在体育社团中只是适度参与,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他应该是一个社团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蹲下身子,以平等而又积极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积极主动地互动;教师应该是一个社团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在学生遇到挫折时,帮助学生作全面、客观、合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的对策,协助他们突破难关,战胜挫折;教师应该是一个社团活动的观察者,可以就学生的参与程度、交往行为、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方面展开观察,逐渐掌握社团中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发展;最成功的,教师还应该是 “教学相长”的受益者,从学生那里学到年轻、时尚,学到时下年青学子喜闻乐见,但自己却欠缺的技能本领。

2、学生参与的广度问题

在社团,学生不光有技能的学习,更多的是运用,是各方面能力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的释放。放权之下,学生自然会想到将社团建设好,只有建设好属于自己的家园,学生自身的活动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活动理想才能得以实现。譬如讲,社团组建之初,教师就可以引领包括申请人在内的一帮学生共同思考,组建该社团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社团的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可以有哪些?社团名称的确定、社团章程的制定、社团广告的制作、新社员的招募、面试等工作均交由学生全程完成,每个层面、每个细节都需要学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来策划、组织,发挥热情和创造力。当然,学校的体育社团假如只在本校活动,可能就有点自娱自乐,就像鱼儿从渔缸放到大海里才有生命力一样,社团应该走出学校,走向校际、走向社区,融入社区生活。在交流与互动中,互通有无,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提高境界,从而推进当地健康体育风尚的形成和和谐社区的建设。当然,所有的这些辛苦,只有体育社团的学生自己了解,回归到原点,这也是督促他们做好社团的核心工作———技能学习,切实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服务。

3、学生锻炼的效度问题

学生如果带着情绪去参加社团活动,那肯定是心不在焉,毫无效率的,这我们可以从高中模块选项的事例中得出结论。由于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配备等问题,造成学生从一开始的完全根据自己兴趣自主申报发展到最后由学校统一调配,由理想到残酷的现实,大大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致使部分学生的专长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社团申报表时应设有两到三项的候选项目,以尽量维护学生的选择意愿。尽量从学生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来确定参加何种社团,并由学生商讨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仅仅有肢体的参与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自己思维和情感的投入,身心主动其中。学生人格受到感染,情操获得陶冶,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形成自我活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4、社团运作的深度问题

运动是要有些精神支撑的!受一些体育品牌LOGO理念的启发,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共同完成自己社团的LOGO、口号等,并通过开发自身社团的LOGO内涵,促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彼此的沟通与合作,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和程度。由内联拓展到外联,现在的一些小型企业、民营单位,往往在节假日、纪念日举办一些庆祝活动,需要体艺节目捧场,在双赢思想的认识下,正好能给学校有实力的体育社团亮相的机会。一方面提高了学校体育社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解决了制约社团发展的一大 “瓶颈”。尽管这是令人兴奋的表象结果,但我们真正的收获——学生因运动由学校走向了社会,应该说这是从外联过程中得来的。我们要求学校所有的体育社团活动水平都能如此,显然是不科学的,也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可以把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活动水平较高的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同时,把不宜在体育课堂上开设的校本课程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实施,如街舞社、风筝社、空竹社等。

5、制度保障的力度问题

虽然社团成立之初,都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在实践操作中一般都流于形式,要想社团有个良性发展,还需逐步引入并加大竞争激励机制,这对学校也是一个双赢的措施。要完善注册管理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学生进出社团虽相对自由,也要优留劣汰,让学生既来之则安之,并有成果;实施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要培训好社团的骨干,抓好传帮带工作,促使社团的精神、传统有一个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作为激励,这部分骨干在进入学生会、荣誉表彰方面要优先考虑。另外,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社团评优活动,评选、建立一批重点社团或精品社团,学校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在学生中考时对重点社团或精品社团的成员学生给予加分政策,在高校保送生、推荐生名额中优先考虑这部分学生。

猜你喜欢
社团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我们的“体育梦”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