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节目如何创新创优

2011-09-05 08:24史筱娅
声屏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连线

□史筱娅

广播新闻节目如何创新创优

□史筱娅

作为主流媒体,新闻广播在主要新闻栏目中应如何充分认识广播所面临的新形势,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新闻节目创新能力,推动广播事业的发展?

广播新闻节目应多采用现场报道

很多新闻广播的主要节目都注重采用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但是随着现场报道数量的增加,不少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现场报道时效性不强,典型音响使用不够,采访对象选择不恰当,提问设计不精确,记者现场播报情绪不高等;许多现场报道不深入,不透彻,甚至偏离了报道初衷。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现场定位不准确、现场把握能力不足等,这些都造成了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水平降低,影响新闻报道整体质量。要使广播现场报道客观真实、有美感,务必增强“现场耳闻目睹”的魅力,用现场美来吸引听众。这就要求记者从三个方面下工夫。首先,留心新闻现场的各样事情。从大的方面讲,要留心新闻现场的性质,如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要留心新闻现场的场景,阴、晴、雨、雪、鸟、虫、鱼、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要留心新闻现场的人与事,衣、食、住、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等。观察要力求全面,应进行比较性观察,换角度、多侧面观察,连续性观察,力求全面认识新闻现场。

其次,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力求精细地观察。精细要求观察深入、细致,既要善于看出别人忽略的现象和事实,又要摆脱表面现象的迷惑,对事实进行深度透视,探究新闻现场的底蕴。融新闻性、信息性、科学性、知识性、可听性于一体,增强现场报道的综合美。

第三,从观察上升到体验。现场报道不仅要叙事写人,还要传情,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广播现场新闻的共鸣,才能出彩。要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从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从不平凡中找到平凡。只有通过这样的观察体验,现场报道才会有生命,才会入情入理,才会有美感。要达到这种效果,记者必须变换角度。许多现场报道切入角度老套,平铺直叙,让人听了乏味。如果预先设计多种开头,根据现场情况从中选择最能吸引人的一种,再由记者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做的现场报道才更有趣。

时政报道需要观念创新

现在一些地方广播电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受时政会议和领导活动过多、过滥、过长的困扰,沉闷有余,鲜活不足,导致收听率和美誉度不佳。要创新,首先,破除“时政新闻唯上”的意识,准确理解党和政府亲民、近民、爱民、富民的本质内涵。会议和领导活动是新闻的“富矿”,体现了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蕴含着许多新闻由头和新闻事件。然而有些广播新闻从业人员习惯于“唯命是听”,至于从什么角度报道,报什么,报多少,怎么使听众想听、爱听、必听却很少考虑。他们只是到会议现场拿材料,开启录音设备,回来报会议议程,会议和活动的内容几句带过。这种做法往往使报道干瘪、空洞,缺少听众想知、应知的有用信息。作为广播新闻节目中必不可少的时政报道,广播记者应该通过时政报道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巧妙地把决策层的意图和政府新的政策告诉群众,也把群众的要求反馈给政府。

其次,破除“新闻唯喉舌”的意识,做到贴近民生。新闻媒体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要意识到,广电媒体既有喉舌功能,又有服务公众的社会属性。在采编广播新闻时,采编人员应有民生理念。从听众的视角来审视、切入会议和领导活动,向听众传递他们所关心的、新鲜的、有用的信息。因此,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关键在于从时事政治事件中挖掘出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江西新闻广播一直尝试着对每年的“两会”新闻报道进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听众的肯定。

“连线”使广播新闻更具活力

现在许多地方广播电台在主要新闻栏目中,依旧是以播放记者采制的录音成品和播音员播文字消息为主。这种方式音响丰富但可听性不强,而新闻连线通过记者连线报道的描述,把现场的氛围较好地展示给听众,能让听众从记者的连线报道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连线使广播新闻更快。由于记者从采访到成稿再到录音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现场采访的记者更是无法成稿播出。记者的连线报道能抢时间,使记者采访到的新闻能第一时间播出,凸显了广播新闻“快”的特点。江西新闻广播“鄱阳湖之声”每周一至周五的《新闻110》节目,大胆尝试用现场连线让听众了解每天的最新资讯。由于连线时间定在每天上午的11点至12点,完成采访任务的记者来不及立即成稿播出,但完全有充裕的时间把当天上午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整理出来,用最快的速度把资讯传递给听众。

连线使广播新闻更有现场感。以连线的方式进行报道,能把新闻事件现场情况描述得更详细,把记者所看到、听到、了解到的新闻事实通过连线报道展示给听众,让听众能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就如同自己经历了新闻事件。江西新闻广播2010年来对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第五届中博会、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等都进行了现场直播,在直播中采取了主持人和记者现场连线的方式。以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为例,江西新闻广播五名记者分别在主展馆、迪斯尼馆、各设区市馆等现场向听众介绍各展馆的精彩看点,一两分钟的连线不仅让报道更具现场感,也增强了可听性。

连线使广播新闻内容更饱满。记者在连线报道中把他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表述出来,甚至是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观点都在连线中进行报道,这样就使节目内容更饱满,可听性更强。

连线报道要注意主持人与记者现场采访的互动。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连线报道并不能独立存在。记者的现场连线报道,只有与主持人很好地互动配合,才能达到预定的报道目的。单方面强调记者的连线报道或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都不能收到新闻节目预期的效果。因此,新闻主持人更应该注意与记者的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记者的连线报道重点突出。通过主持人与记者的互动,告诉听众希望了解的情况,用现场气氛感染听众,达到好的收听效果。

广播新闻编排需要创新思维

新闻要想吸引听众,必须注重编排。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对广播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广播新闻节目编排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新闻节目编排进行创新。在广播新闻节目编排方面体现听众意识,做到方便听众,吸引听众,千方百计为听众服务。

首先,注重提要的形式美和神韵美。写新闻提要应选形调声,长短适度,结构匀称。结构匀称是提要形式的重要体现。提要应注意修辞,善用动词,多用主动句和简洁的主谓宾结构,使提要“活”起来;挖掘新闻事实的个性,找准特点和新的角度,更准确地表达主旨;要通过反复的磨练,形成提要的形式美和神韵美的和谐统一。

其次,扩大头条新闻的“报道面”。

扩大头条的报道面,提高头条新闻的质量,做到主题重要、事实新鲜,能够“抓住人”,引人入胜。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就、新风尚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问题的 “新闻”都应上头条。听众关心的事多讲,不关心的事少讲;听众感兴趣的事多讲,不感兴趣的事少讲;听众不熟悉的事多讲,熟悉的事少讲或不讲。

第三,注重并联式、多点式布局重头新闻,使新闻节目产生尽可能多的兴奋点。听众收听新闻时,往往不是集中或同时在新闻起点时段打开收音机。如果一味地用倒金字塔来布局新闻内容,就会出现听众越来越多而节目的新闻性却逐渐减弱的情况。从收听习惯讲,波浪式地进行新闻刺激能不断鼓励听众坚持听下去,产生尽可能多的兴奋点。

第四,注重新闻的两种组合,激起和保持听众的好奇心与收听热情。注重新闻的错位组合和其他节目的组合,是激起和保持听众好奇心与收听热情的重要手段。要使新闻凸显重要性,应该将它放在不同类的新闻中进行播报。如果所有新闻的编排都打破了新闻归属的类别,听众的注意力会一直保持在节目收听的整个过程中。因为听众并不知道下面一条新闻的内容,这样的编排会因为激起了听众的好奇心而使他们保持收听节目的热情。

1.申启武:《广播新闻:在创新与超越中寻求突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2)。

2.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3.王声骋:《互动新闻:广播新闻改革的新突破———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7)。

4.《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的独特优势》,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http://www.cjr.com.cn,2010/10/21。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p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试论新形势下新闻广播中的采编技巧
新媒体时代新闻广播该怎么走
社会化网络时代新闻广播的突围节点:以微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