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交通行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思路

2011-09-07 05:56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1年24期
关键词:十二五交通协同

“十二五”期间,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上海城乡建设、交通和管理将进入一个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管理跨越提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发展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三方面转变:一是在发展形态上,建设主战场由中心城向郊区转变,城市空间布局由单核中心向多核多级转变;二是在发展方式上,由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变,由政府单一管理向政府、社会、市民协同治理转变;三是在发展内容上,由服务生产为主向服务生活与生产并重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集约型发展转变。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对上海城乡建设、交通和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服务更综合、系统响应更及时、支撑能效更显著的新要求。

因此,为适应上海经济转型要求和新一轮城乡建设发展,围绕“十二五”上海城乡建设交通领域的重点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交通和管理领域的应用能级,使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真正成为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依托,需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在支持全行业基础管理要求的信息资源系统性整合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要在部门、行业间信息共享交换的网络互通性传输方面取得突破;三是要在适应于城乡建设交通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综合性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上海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结合城乡建设交通发展转型和“三个转变”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评价“三个数字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找准城市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面和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信息化在城乡建设交通和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把握以需求为驱动、应用为核心的推进机制和管理机制,按照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主动引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积极探索新技术在建设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在较高起点上实现行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为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和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建设交通行业的职能要求,以政务、业务、服务为应用的核心内容,以统一信息化基础运行环境,构建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中心,推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为着力点,继续巩固和提高“三个数字化”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合理规划城乡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的总体布局,着重在跨行业、跨部门资源整合、共享交换和协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确立城乡建设交通行业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应用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格局。

“十二五”期间,上海建设交通行业将通过“一个网络运行环境,一个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中心,两个服务门户,三个跨部门协同管理平台,多个重点专业应用系统”(简称“1123+N”)的布局架构,增强信息化对基础管理、公众服务、政府决策的整体技术支撑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中的效能。

一个网络运行环境:依托上海市政务外网的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各局和职能部门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建设交通行业统一的网络传输运行环境,提高信息传输的通达性;

一个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中心:以标准和规范为前提,按照统一规划、协同建设、系统开放的原则,汇聚融合多专业、多类型基础信息数据内容,为多目标、综合性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初步形成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的核心载体;

两个服务门户:一是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通过外网实现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等功能的公众服务门户;二是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完善委局以及区县建设交通管理部门已有电子政务应用功能,通过内网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交换以及外网受理事项的后台办理等功能的电子政务服务门户;

三个跨部门协同管理平台:以城市管理、综合交通和建设工程三大业务主线,进一步完善、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应用功能,加快构建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推进与区县建设交通管理部门的业务协同,为城市管理提供信息化综合应用环境;

多个重点专业应用系统:在信息化总体布局架构下,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协同各行业重点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加强推进若干系统性强、整体要求高、影响面广、触动力大的综合性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实施,扩大和延伸信息化在城乡建设交通和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效能。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协同整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能级

统筹城乡建设交通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电子政务基础环境、政务信息资源和业务协同应用建设,逐步实现政府机关、管理机构、服务对象之间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服务过程的覆盖面,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管理效能。

——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依托上海市政务外网,在统一网络应用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确定并完善各自的安全等级,实现建设交通系统各单位间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为全行业业务信息的共享交换奠定基础。

——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的运行模式,以信息公开、行政管理和公众服务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推进全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逻辑上紧密、传输规则统一的内部电子政务服务门户和对外公众服务门户,通过各行业、各单位内政务信息平台有机的结合,提供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交换等服务功能,形成整体的行业应用环境,提高政府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筹划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提升信息化对城市运行和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

以数字化地图和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流技术,以标准和规范为前提,以开放式的系统结构为原则,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按照“公共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基本定位,汇聚各类基础数据,通过各类数据的综合与集成处理开展综合应用服务,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对城市管理各行业基础管理的支撑作用。

——按照“城市管理数据集散中心、城市管理应用服务中心、城市管理信息发布中心”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创建数据资源中心数据库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和相关设施条件,构建以上海城市空间地理信息、遥感信息为基础,汇聚各行业专业数据、在统一数据维护和系统运行机制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平台。

——以现有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积累的大量数据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建设,强调基于城市坐标参照系下的空间地理信息的公共性,保障信息交换和共享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一致性,为统筹城乡建设交通领域综合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创造基础条件。

——以提高本市地下空间管理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拓展地下空间基础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拓展地下管线基础数据的覆盖区域,配合地下管线普查,在现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地下空间基础数据规范的推行,及时汇集地下管线普查资料;适时开展地下构建筑物的数据调查,完善数据应用功能,进一步形成在统一城市坐标系下的地下空间综合信息系统。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按照统一的网络环境、统一的空间参照基准、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要素制定等原则,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传输与共享,发挥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信息集成、综合研判、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作用,为重特大事故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提高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三)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应用,提高建设交通领域信息化的整合度和应用能级

按照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和建设管理三大业务主线,建设和完善相应的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应用系统建设,并逐步推进与区县建设交通管理部门的业务协同,在筹划数据资源中心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三个综合性应用平台的建设。

——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扩大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应用成果,联动“12319”城建服务热线,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部件和事件的实时监控,进一步拓展市政、绿化、建设工程等专业领域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的网格化应用,进一步提高市、区网格化信息平台和相关单位的业务协同能力,全面掌握供排水、燃气、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长效管理。

——完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推进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公路、航空、铁路、港口等交通方式客流动态、设施状态的信息汇聚、交换、共享,完善平台对不同技术获取的交通信息的整合与处理功能,提高对交通综合分析、应急处置和出行服务的能力;拓展和提升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信息汇聚和智能化处理能力,增强和完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监测、交通信息公众服务等功能;着力推进ETC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应用普及,促进区域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加强能适应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化应用。

——构建建设工程管理平台,对建设工程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实现全生命管理,实现整体、动态、量化的科学管理;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储备、立项、建设、竣工等环节的审批业务协同办理、审批行为全过程监管,强化工程项目安全监控,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监管和协作能力。

(四)推进各职能局以行业信息化监管为重点的应用系统建设,发挥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整体效能

从特大型城市管理实际出发,围绕城乡建设交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行业发展需求,以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通过示范引领,着力推进以各行业信息化监管为重点的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职能局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水务(海洋)行业:围绕“一个平台”(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四项应用”(电子政务、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设施监管)、“一项保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建设水设施精细管理、业务流转协同办公、水资源动态评价等应用平台,初步搭建“智慧水网”框架,形成“行政许可市区协同、防汛指挥三级联动、资源环境动态评价、感知监测精细管理、行业监管数字建档、统一门户个性服务”的水务信息化架构;

围绕上海海洋管理和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建设,以海洋应用集成、海洋数据交换、海洋网络互联为重点,构建上海市海洋网络交换平台、海洋数据中心,海洋公共信息平台和海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数据中心为基础,应用平台为核心的海洋信息化框架体系。

——房地产行业:围绕住房保障、住房建设、房地产交易登记、物业管理和房屋拆、改、留(保)、修等五大业务板块,建立健全房屋状况信息查询应用系统,推进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业务全覆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以住房市场监管、住房保障工作需求为重点,建设住房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已有房屋信息平台为基础,完善审批事项办理功能,加强执法监察管理,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形成全市房管部门一体化的行政审批和在线监测系统;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数据仓库建设,完善房屋信息统计分析应用功能,为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支撑。

——绿化市容行业:围绕绿化市容、林业、城管执法等业务发展需求,重点推进绿化市容数字指挥中心、绿化市容专业网格化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和绿化林业“三防”体系建设等应用,完善行业资源空间数据和业务管理数据为核心的资源数据仓库建设,推进市、区(县)和科(署)三级基础网络互联互通和高效协同,推进政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集成各种政务应用,拓展门户网站功能,形成市区县“网站群”建设。

——交通港航行业: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行业基础管理和动态监管能力为重点,推进交通港航电子政务系统整合和综合数据库建设;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客流动态和车辆运行状况等数据采集功能和精度,实现运力资源即时调配、线网布局整体优化等辅助决策功能;加快交通枢纽和站点等基础设施信息化配套,推进“信号优先”试点;建设覆盖全市高等级内河航道和港口的船舶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提高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基于电子海图的港航设施综合信息平台,提升设施建设运行监管水平与服务效率;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港口作业安全监控、航道船舶营运监管、长三角区域物流信息共享以及码头自动化装卸管理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进一步强化市建设交通系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行业重大信息化事项的决策统筹和组织协调;明确各单位信息化工作责任人和职能部门及其相应的工作职责,构建工作网络,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研究攻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促进委、局和相关单位协同推进“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在完善建设交通行业各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同时,重点加强跨部门、跨业务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构筑本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框架体系,实施对现有标准规范的整合提升,并加大标准和规范的宣贯和执行力度;统一制定行业信息共享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建立协调建设、协同攻关的工作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与市、区(县)其他综合应用系统、行业(或专业)信息平台的互通和联系,逐步形成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交换体系。

(三)确保经费投入,支持系统建设运维

确保规划实施中建设资金的投入,尤其要确保系统运行和维护经费的长期保障,包括工作机构的日常必须的开支。政府部门要有计划地加大财政投入,对规划中提出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尤其是重要信息化项目和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化协同建设项目,予以充分支持。同时,各单位应在年度部门预算中落实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的相关资金,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支持。

(四)提高安全防护,保障系统正常运作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五禁止”规定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采用多种信息安全技术,强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建立日常检查和重点信息系统抽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猜你喜欢
十二五交通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繁忙的交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