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服务的模式构建及发展策略

2011-09-14 07:41曾远彬
图书馆学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信息

曾远彬 宋 朋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很难利用固定的时间到图书馆进行查找、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并且这一矛盾日益加剧。移动通信技术与Internet这两种载体都拥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的结合能够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新的途径。图书馆与新型通讯技术相结合可以构建出新的服务模式——移动信息服务。3G技术环境下有多种移动信息服务,其中WAP网页在线浏览、移动邮件、多媒体信息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它们将使有线互联网时代数据库使用、原文传递、推荐阅读等服务实现无线化、移动化[1]。

1 移动阅读

1.1 移动阅读的概念

对“移动阅读”这一新名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移动阅读即随身阅读,是以移动阅读设备为载体,对以电子版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文本信息、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内容,通过便携式阅读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接收,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它不但融合了传统纸媒体的书写和互联网的交互特征,还包括了无线的基本特征:移动,即时[2]。还有学者认为,它是基于手持终端(包括手机、PDA、PSP、MP3、MP4、电子阅读器等)进行的阅读行为[3]。

1.2 国内移动阅读的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适应阅读“非纸质”的电子书籍,但只有部分网民使用了移动阅读。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调查报告,参与手机上网调查的用户中以学生居多:20~28岁之间所占比例最大,28岁以上占2.52%;硕士及以上仅为0.44%。这说明移动阅读还没有被广泛推广。究其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技术发展的滞后。在移动阅读普及中,人们使用的PDA手机硬件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存储卡无法达到最佳的传输速度,影响了手机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信息内容少。三是网络费用高。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现状是以收费服务为主流,而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用户希望内容免费,35.44%的人只上免费的网站[4]。而3G技术的推出,带宽的增大,无线通讯速度的加快,对当今的图书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移动阅读的优势

随着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业务的迅猛发展,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5]。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阅读方式逐步地向移动阅读转移。移动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与传统阅读模式相比有其显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3.1 时尚性

移动阅读即手机阅读,它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是以手机为终端,通过访问移动通信网络,接受、下载所需信息,并在手机上浏览、收看、收听的阅读活动。其技术实现方式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从SMS(短信息)、MMS(多媒体信息)到WAP、WEB直接上网等[6]。它迎合了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阅读需要,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接收信息的来源,就能阅读到所要查询的信息。

1.3.2 便携性

便携性是网络时代手机阅读的显著特征。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通讯工具。读者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都能通过手机获得所需信息,这充分体现了移动阅读的自由与方便快捷。

1.3.3 丰富性

移动阅读的内容来源于网络,有新闻、教育、文学经典,还有娱乐资讯、生活常识等丰富的信息资源,读者可以及时实现阅读时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得移动阅读具有独特的魅力。

1.3.4 环保性

纸质文献价格比较昂贵,给读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传统的纸质阅读,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致使文献易破损,无法携带和保存。而移动阅读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也体现了低成本与环保的理念。

2 移动阅读服务的模式构建

移动阅读服务的实施是和电子书出版业、阅读器生产行业等相关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2.1 移动阅读服务实现的可能性

2.1.1 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77亿人,占总体网民的65.9%,其中,大约有491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11.7%。手机阅读用户的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43.3%[7]。手机上网的网民数显示出庞大的移动阅读现实和潜在的读者市场,“手机阅读时代”正在逐渐成为现实[8]。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多介质文献信息涌现出来,传统纸质文献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不少读者不再购买纸质图书,更多地喜欢从网上下载电子版图书。方便快捷的网络,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浏览网页、获取所需的信息,由此读者对移动阅读的要求就随之产生。作为3G技术的二次开发者,图书馆在3G平台上的个性化服务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9]。

2.1.2 3G技术的发展为移动阅读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rd Generation)的简称,它是指将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能够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支持无线因特网接入和无线多媒体业务,使个人终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地点实现信息的移动通信与传输。该技术除了能提供传统电子邮件、短信息服务外,还能提供音乐、图像、视频流等多媒体资源及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上办公、移动影剧院等多种增值信息服务[9]。3G技术的设计基础是支持全系列的移动多媒体系统,其最大优势是高速上网,传输高宽带的应用数据,并支持不同的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环境中分别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10],满足了移动阅读所需的数据传输的速度要求。由此看来,移动阅读已经拥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2 移动阅读服务构建的模式

2.2.1 数据库WAP网页在线使用模式

WAP是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的英文缩写,中文全称是“无线应用协议”,它是一种面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开放式协议标准,是简化了的无线协议,用于Internet访问,包括收发E-mail、访问WAP网站等等[11]。通过这种技术,无论用户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WAP移动设备(如手机),即可享受无穷无尽的网上信息资源,如图 2 所示[1]。

图2 数据库WAP网页浏览模式结构

2.2.2 推荐阅读的MMS模式

MMS是MultimediaMessagingService的缩写,中文译为多媒体信息服务,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可以在GPRS、CDMA1X的支持下,以WAP无线应用协议为载体传送视频短片、图片、声音和文字,除了在手机间传送外,还可以是手机与电脑之间的传送。具有MMS功能的移动电话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置的媒体编辑器,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编写多媒体信息。如果安装上一个内置或外置的照相机,用户还可以制作出PowerPoint格式的信息或电子明信片,并把他们传给朋友和同事[12]。在目前的移动通信条件下,3G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网络的传输和移动终端的接收能力,更加完善了MMS满足移动阅读的传输要求。其工作结构模式如图3所示[1]。

图3 推荐阅读的MMS模式结构

2.2.3 原文传递的移动E-mail模式

移动Mail业务指面向互联网个人邮箱系统的邮件推送业务,即将新到达邮件服务器的邮件准时地推送到用户移动终端上的业务形式。客户可以在移动终端接收邮件,阅读、回复、转发和撰写电子邮件。Push-E-mail业务是一种主动型的业务,是由Push-E-mail服务器主动向用户“推送”邮件的业务模式[13]。Push-E-mail可以主动地通过 SMSPush、WAPPush等方式,及时通知移动用户,触发终端通过邮件传送协议(如U-IMAP协议)及时收取新邮件,阅读和操作新邮件。

在3G环境下,要实现移动E-mail原文传递,图书馆与数据库公司需要建立自己的移动邮件代理,作为轻量级的邮件服务器,负责内部的网络邮箱和数据库管理。其工作模式结构如图4所示[1]。

图4 原文传递的移动E-mail模式结构

3 移动阅读服务存在的不足

3.1 技术有待完善和发展

移动阅读的媒介是手机,而它自身的硬件存在不足,虽然存储卡容量比较大,但是由于受到PDA手机硬件限制,存储卡容量不能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此外,和电脑比较起来,手机性能还存在较大差距,功能也不完善。再就是对读者的使用技巧也提出了要求,那么对读者群体就有了些许的限制。

3.2 阅读方式有诸多限制

通过手机阅读,它的阅读姿势远不及传统的纸质图书那么随意,阅读屏幕的狭小也让读者很难对阅读的内容有全局性的把握,而长时间使用这些设备对人的视力、骨骼等身体的其他器官都有影响[14]。由此看来,对于这种阅读方式,我们也要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4 移动阅读服务的未来发展策略

4.1 建立新型的手机图书馆

一是在图书馆已有网站上建立手机专版,提供TXT、UMD、JAD等格式的电子书、漫画、视频资源下载,让读者自行下载到PC上,再通过数据线、蓝牙等设备复制到手机上进行阅读;二是建立WAP网站,使读者可直接用手机上网访问WAP网站浏览或下载相关资源[15]。

4.2 利用3G手机平台实现移动阅读服务

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提升,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16]。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资源,使用户在手机终端上开展电子书刊阅读和欣赏视音频点播,充分享受丰富的数字资源给用户带来的乐趣,更加体现了图书馆积极为读者服务的创新理念。

4.3 推动视频参考咨询服务

视频通话是3G技术可实现的基本业务之一。利用3G手机的视频通话功能,创造了一个实时的“面对面”环境,它使服务人员和读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真正的交流。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表达,突破了语言表达的障碍,真正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17]。信息的管理者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提供更佳的信息服务体系。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谢尔丹图书馆录制的超长播音资料,它主要用以指引用户如何创建地图、进行引文搜索及如何使用参考咨询服务;还有iTunes德克萨斯A&M图书馆的频道,在此频道中,用户不仅可以下载书籍、文章、数据库和电子期刊,而且还可以看到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图书馆之旅短片。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将教学课件视频发布在网站上,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老师传授的专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愿望,同时也让学生能在网上通过视频,反复地学习老师所讲授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4.4 加强横向合作,为移动阅读的推广创造条件

正如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新潮社发言人村濑指出:“我相信这种读书方式,可以帮助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手机文学逐步将兴趣转移到传统图书馆上来[3]。”移动阅读是新技术的产物,我们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出版行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阅读平台,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的资源与服务,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移动阅读真正融入每个读者的生活。

5 结语

移动阅读在业界虽然引起了关注,但是由于刚刚起步,与之匹配的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3G技术的引进,无疑给移动阅读服务的探讨与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必将促进移动阅读在各方面的成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获取信息的渠道,阅读方式多元化正在形成。图书馆应该顺应形势,积极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努力研究读者的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服务,同时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

[1] 卞庆祥.基于3G技术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9(5):66-67.

[2] 曾妍.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行的可行性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2):70.

[3]肖韵,韩莹.用户学历与利用移动阅读服务关联分析——以中国大学生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5):3.

[4]张晓红,李卓.走出书斋——浅论移动阅读[J].现代情报,2007(2):188-190.

[5] 中国移动:打造阅读新风尚[EB/OL].[2010-10-20].http:∥www.3158.cn/news/20110110/11/87-18927768_1.shtml.

[6] 李欣.手机阅读引领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功能[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0(3):31.

[7] 李梦婕.基于Kano模型的移动阅读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6):124.

[8] 吴志攀.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2-5,13.

[9] 王丹.利用3G平台拓展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10(11):115-116.

[10] 赵秋鸽.3G 技术的简介[J].科技信息,2007(8):50.

[11] 孟勇.基于WAP的移动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10(9):92.

[12] http:∥tech.sina.com.cn/it/t/2002-05-15/115194.shtml.

[13] 郭涛.移动通信网Push-Email业务浅析.泰尔网,2007(8).http:∥www.5dmail.net/html/2007-8-17/2007817049 19.htm.

[14]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5.

[15]陆锐梁.“移动”的阅读和“不移动”的图书馆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9):12.

[16] 任静.基于3G技术的泛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公共图书馆,2009(2):44-48.

[17] 黄继征.3G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情报探索,2009(4):90-92.

[18] 韩丽,薛海波.国外图书馆服务现状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10(11):76.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信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