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书

2011-09-15 05:26艾小柯
读者·原创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枕边书雅舍波顿

文 _ 艾小柯

出门旅游,除了必备衣物、地图之外,包里还总少不了一两本路上书。

路上书与枕边书不同。枕边书可以厚得像砖头,晦涩得像还没熟的柿子,再不好读也架不住一天一小段慢慢蚕食。路上书则不行,外出旅游,眼睛主要在风景上,手中小书不过是填补空隙的零散补充,节奏要适宜,情节得抓人,文字该顺畅,语气须幽默。这要求说来实在不低,机场货架上的畅销书未必都能胜任。

必读的一本当然是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他从出发写起,行者心理、动机、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轶事、行游艺术,直到返回自己熟悉的卧室,借外省内,升华至灵魂的涤荡。德波顿写得轻松,泉水喷涌般的内容宽泛自由,读来让人不时微笑,不愧为“旅行的艺术”,确是每一位出游者都不该错过的好书。

小说也是旅游者的好选择,经典短篇最佳,既易收尾,又有回味,比如莫泊桑,比如毛姆,若其中收录几个与目的地相关的小故事那就更妙。长篇易读的通俗故事也可,但像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之类的悬念小说又未必适合,因为故事太抓人也有副作用,搞不好会在出游时心不在焉地思忖下面的情节发展,更有书痴说不定干脆躲进旅馆拒不出户,这岂不坏了旅游的本意?

如果说短篇小说适于作路上书,那散文诗歌应该也可,但又不尽然。散文诗歌的风格性极强,太过严肃正经那类绝不适宜路上速读,情感太过激荡的也不好作路上书,如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集,其中不乏令人潸然泪下的段落,并不适合旅途中的恬淡心境。好读的都是幽默段子层出不穷的,比如我就极爱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但可惜《雅舍小品》小短文居多,车马舟船的大块时间就没法用太过零散的小豆腐块来抵挡。如果长时间阅读,那还得回归故事。

我记得小时候坐火车出游时列车员常拿大摞杂志报纸沿车厢贩卖,销路最好的是《故事会》和《法制生活》,后者的俗艳封面让我印象深刻,但内容其实噱头居多,现在回想则完全不具备任何细节。这样的口水读物,就跟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旅行方式一样,读与没读、游与未游没太大差别,怎么都是一片空白。当然打发时间也无不可,但既然花心思看了,不留下些什么总归无法甘心。

至于关乎旅行本身的指南类读物,我倒觉得该在出游前而非出游中阅读。初到异地,满眼新奇,狂翻指南还不如逮住一两个本地人寒暄得来的信息多。而指南,顾名思义,在于指明方向,提出建议,这些都是出行之前做功课时才该参考的书籍。我不喜欢头脑中毫无概念地探访陌生地域,哪怕是偏见之类的观念,也觉得比没有精彩,否则就丧失了惊奇、讶异、“原来如此”的乐趣。当然更大的风险是与最有特色的风景失之交臂,想必这才是旅人最大的遗憾吧。

近年来各类电子阅读器不断改良升级,以前必须手捧一册的彩页旅游指南如今也可变为电子版与上千本书籍一起压缩到薄薄一块的阅读器中。大部头也好,小画册也罢,只要有心,皆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读上几页,品上两句。读也不必读完,只拣合意的片段即可,因为还有千百本书在那随身的“路上图书馆”里等着呢。于是乎,所有的书都可作为路上书,所有的阅读都能成为旅行阅读。而人生这漫漫长途啊,便是走不完的路与读不完的书,真正妙趣横生。

猜你喜欢
枕边书雅舍波顿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枕边书
谢冕趣谈枕边书
作家们的枕边书
【雅舍】
大蜥蜴之夜的诱惑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雅舍雅事
雅舍
巨人的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