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的非洲创业之旅

2011-09-15 05:26胡荣
读者·原创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王健非洲人苏丹

文 _ 胡荣

“谁来出镜”—本刊互动交流栏目。我们每期将从来稿、来信读者中选取一位作为本期出镜人物,让我们共同的杂志成为你展示风采和独特经历的舞台。来信、自荐信箱:ycchujing@duzhe.cn

本期出镜人物:创业者 王健

10年前,四川小伙儿王健还在地下室洗碗。当时,19岁的他走出大凉山,在阿联酋迪拜务工。为了挣钱,他拼命加班,一天最多干17个小时。坐牢一样干了两年,王健还是没有攒下什么钱,却学会了英语和阿拉伯语,这成了他宝贵的财富,帮助他一路从洗碗工、服务员,做到餐饮部经理。之后,他跳槽去了非洲苏丹,做了几年,又跃升为酒店的总经理助理。

接下来的日子,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王健顺风顺水,收入颇丰,交往的也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角色,自信心极度膨胀,再不甘心俯首于人,终于放弃这份工作,选择创业。不想运气不佳,碰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当地货币贬值,失业率居高不下,货卖不出去,不但赔光了多年的积蓄,还欠了朋友30多万。失落的王健郁郁回国,再也不想回到令他伤心的非洲。然而,想到那片古老大陆上的商机,他心有不甘,蛰伏一段时间后,他决心再战江湖。刷了5张信用卡,加上老婆给的一些现金,凑够机票和货款,背着大包小包的国产MP3、“山寨”手机、笔记本电脑,王健重返非洲,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之旅。

几年中,王健往来于非洲各地,时间越长,越能掌握当地人的喜好,也越清楚生意中的门道。在很多非洲人眼中,手机首先是要电池好,其他功能什么的都是浮云。好多老百姓家里不通电,充电不易,手机充一次电至少要维持两三天,因此,电池容量一定要大。还有,各个国家的人钟爱的手机类型也不同,比如肯尼亚人就喜欢诺基亚、三星的“山寨”款。

大多数非洲人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购买力却不足。曾有一个黑人厨师发疯似的喜欢上某款手机,却因没钱急得抓耳挠腮。他叫王健等一个小时,一小时后,果真借钱回来,买回心爱之物。这就是商机啊!王健在深圳进货时,更加注意性价比,主要选取低端手机,售价在40美元到60美元,这个价格,非洲人也能买得起。

王健亲自背货往来于中非,当倒爷,跑单帮,也是迫不得已:一是本小利微,做不起大厂商的代理;二是空运成本很高,他曾经发了100部手机去南部苏丹,光税款就交了1000多美元,货到后损坏了3部,丢失了3部,没人赔,也没人可讲道理。算来算去,还是背货最实惠,来回机票1万元人民币,可一次能背200部手机,一两百个MP3,外加三五台笔记本电脑。

常年在非洲,王健已经懂得如何打点海关官员,应付警察的讹诈;习惯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潜规则。在非洲做生意最怕碰到无赖和骗子,王健就碰到过这样的人。除此之外,生活上也很辛苦,王健长期用木炭生火做饭,曾经有47天没有洗澡,还做过一次阑尾切除手术,手术室外面就是厨房,愈合后刀疤长达10厘米,比剖腹产都长……近几年来,中国人中流行非洲创业神话,种地的、捡垃圾的,似乎到非洲做什么都能发大财,实际上,“非洲的钱没有那么好赚”。

钱不好赚,但来非洲淘金的中国人还是越来越多,有开赌场的,开旅行社的,有建筑公司,还成立了中国商会。然而,中国人多了又能如何?在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苏丹、中非共和国,王健都会看到中国人的店面上写着“同行禁止入内”,店家是用中文写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是不能进去的。在外如此不团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悲哀。

扳指一算,王健已经去过非洲的17个国家,甚至还自学了一些国家的语言。尽管如此勤奋,还是没能扩大经营规模。但这又有什么呢?不管能不能赚钱,经历就是一笔无价的财富。王健现在还不到30岁,35岁前,王健只想为简历多加几页纸;35岁以后,才是他准备收获事业的时节。

猜你喜欢
王健非洲人苏丹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头顶神功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每天只练五分钟
非政府组织参与涉外社区医疗服务研究
没洗脸
移民还是过客?
健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