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能否客观

2011-09-22 03:46郭小龙
群文天地 2011年16期
关键词:客观性工作者

郭小龙

我们学习新闻史的时候都知道,世界上报刊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报时期。在党报时期,报纸大都以宣传为主,新闻记者写稿时自然是不客观的。他们通常按照党派的观点以及需要选择性地强化与自己有利、于对方不利的信息。到十九世纪中叶前后,英美报刊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党报纸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报刊。商业化报刊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受众群,因为受众与广告等报纸的运营息息相关。于是,传媒的目的逐渐由硬性的宣传、灌输信息到尽可能使大多数人接受自己提供的信息。这也正是客观性这一新闻工作的职业理念产生的大背景。

客观性理念是现代新闻界最要的原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容。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谓的客观报道是以一种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换言之,“新闻是单纯的纪事,意见必须与新闻明确地分开。同时对于这种“客观”的理解应该分为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认同,即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报道事实。新闻工作者在做报道时应尊重事实本身,并对一切相关的评价持怀疑地态度。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新闻工作者应当在生产新闻的过程中做到诚实、超脱、平衡、公正。避免一切与个人利益有关的问题,并不带偏见、好恶。

但是在现实的报道中,由于掺杂各种因素以导致很难讲事实本身客观地表现,有甚者还对事实进行了歪曲、造假。2008年3月14 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发生的打砸抢严重暴力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在报道拉萨暴力事件时,不少西方媒体有失客观公正真实,其中包括美国CNN、福克斯電视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BBC、《泰晤士报》,德国RTL电视台等西方主流媒体。这其中不乏媒体曾经是新闻界的骄傲,可是就这一事件的报道来看,似乎让人对他们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报道的客观性有些失望。但奇怪的是,在对汶川地震时他们做出的一些经常报道又广为大家所称道。那么新闻的客观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新闻能否客观,而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由于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影响其客观性的因素实在太多,所以新闻客观性逐步变成了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素养的一种要求和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现实操作中,它逐渐成为一种理念和目标而非实际作业当中的规范。在个人看来,价值观、世界观、偏见、宗教信仰、个人利益等因素往往会意识先行;从环境看来,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等也成为一道道无形的墙将客观性挡在门外。

在学界,对于新闻客观性就曾有两次严重的挑战:一次是二十世纪60年代新新闻学及新左派批判对新闻客观性的全面反击;另一次是二十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公民新闻运动所提出的新的挑战。这些挑战都试图从根本上对新闻客观性加以否定,也引起了学界不少的争论。在业界,基于实际地操作的无奈和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导致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于客观性的坚持有了很多怀疑与动摇。将新闻理想做为曾经坚持的一个幻想而非实际操作中所坚守的目标。

具体地讲,新闻客观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 从社会体系上看,业界存在多方面的限制

尽管新闻出版机构因其传播的工具性资本而拥有一种软权力,但是新闻常常会受到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控制,比如政府、金融界、公共舆论等。在西方,媒体与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技术发展以及国家意识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联系。在中国,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更是十分深入。这些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限制新闻客观性的限制力量。

第二、 从个人认知能力上看,新闻报道难以客观

人的认识以及实践所达到的地方,人的所有的对象世界,以至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自然界,都必定是被“人化”了的对象,从这一意义上说,“纯客观”当然就不可能了。在我们了解一个事件以后,肯定是首先在自己的意识里运用我们自己的一套思维“运算模式”将其呈现出来。而这种“运算模式”以方面来自于自身对事件的观察与认知,另一方面也是自我对其的一种改编能力。

第三、 从媒介组织的权力结构来看也很难达到客观

在一个新闻机构中,新闻的生产过程经过了采、写、编这样几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部门无形中就充当了守门人的角色。通常,他们的观念和认识也会的进入新闻事件再造的过程,并进一步产生影像。除此之外,新闻机构的主管即使不任意发号施令,他们的要求却往往透过各种形式的规则或赏罚,内化于新闻工作人员心中;新闻的选择、处理,经常是基于包括报社上层想要些什么之类的“编辑室期望”,而不是基于公众需要知道些什么的想法。所以在这样的重重把关、审核之后,事件的纯客观就被耗得差不多了。

但是,尽管在新闻客观的路上有这么多的困难与挑战,作为一个有思想、负责任的新闻人,我们仍应该坚守客观报道的原则和客观报道的方法。由于现在新闻传媒本身人力、财力、时间等多方面原因,做到十分客观本身就很困难,可是对于受众们,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始终是其评判新闻好坏的最基本标杆。每个人实践新闻客观性的能力是有差距的,有些从业者只能看到现象的表面,而看不到本质,导致新闻报道细节客观,而本质不客观。有些人更是喜欢以偏概全问题,很多报道往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反映社会全貌。但是就算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它还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这不仅是从专业实践能力上的提高,更是对每一个新闻人自身素质的一种鞭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公众对于媒体的期望。对我们来说,客观可能只是一种憧憬、一种原则、一种标尺,可是只要我需要试图去了解事实的真相,即使它有很多局限,我们也应该接受它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客观性工作者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平凡的故事,无悔的付出,非凡的成就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立场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