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外、杂篇双音词比较研究

2011-09-25 12:35刘炎飞
关键词:双音词造词词序

刘炎飞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南 长沙 410100)

伴随着汉族社会的发展,汉语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物质结构。表现在词汇上,一个最显著的事实就是汉语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逐步走上复音化道路,双音节化是汉语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本文根据语言事实及语言的发展规律,抓住汉语中双音词这一语言现象,试图通过比较《庄子》内、外、杂篇之间的异同,来把握《庄子》的历史发展,为判定《庄子》内、外、杂篇的差别提供语言的事实依据。下面对其判定结果、构成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观其发展轨迹,察其结构特征,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一、双音词判定结果的比较

察看表1,同《内篇》相比,《外篇》和《杂篇》中双音词占总字数的比例分别上升了3%和1.6%。很明显,《外篇》、《杂篇》双音词在比例大于《内篇》。

表1

(一)语音造词比较

同《内篇》相比,《外篇》、《杂篇》双音词中语音造词的比例分别下降了8.4%和10.9%。很明显,《内篇》双音词中通过语音造词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外篇》和《杂篇》。

(二)语法造词比较

同《内篇》相比,《外篇》、《杂篇》双音词中语法造词的比例分别上升了8.4%和10.9%。显然,《外篇》、《杂篇》语法造词与《内篇》比较占优势。

(三)分析与讨论

语言是发展的,造词方式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语音、词汇、语法乃至修辞都有关系),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古代汉语尽管年代久远,且受语言材料的限制,要证实它们是历时的而不是共时的仍然有迹可寻。这里关键是先要解决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两大基本造词方式产生的先后问题。

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单音词的产生,除了词义的引申、演化而外,主要依靠音节内部的曲折变化,即音变造词,这也是不少语言学者所证实了的。而音变造词则是语音造词的早期形式。这应是语音造词先于语法造词的显而易见的证据。

单音节的重叠和部分重叠是语音造词的另一种形式,用这种形式造成的双音词是复音词的初级形态。因为,这种形式比较简易,是汉语复音化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途径。据统计,用重叠或部分重叠形式构成的双音词时代越早,出现的比例越高。如《诗经》中共有复音词726个,其中单纯词就有394个之多。单纯词占复音词总数的54.3%。《论语》共有复音词183个,其中单纯词有24个,只占13.1%。《孟子》共有双音词336个,其中单纯词有44个,也只占13.1%。考虑到《论语》、《孟子》均非诗歌,同《诗经》似乎不便比较,我们又调查了56首近万字的汉魏乐府民歌,共统计出复音词405个,其中通过语音造词的双音词也只有63个,占15.6%。《诗经》约有三万多字,平均每万字有131个通过语音造词的双音词,比乐府民歌高出一倍以上。由此可以证明通过语音造词的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最早产物,而语音造词方式则显然先于语法造词方式而存在。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单音词演变为双音词,双音词的数量不断增多,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内、外、杂三篇双音词数量的比较结果看,《外篇》和《杂篇》中的双音词在《内篇》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另外,从三篇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数量的比较结果看,《内篇》语音造词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外篇》和《杂篇》,语法造词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外篇》和《杂篇》。

二、双音词的构成形式比较

表2

从表2可以看到,《内篇》虚词方式造词的数量占语法造词数的8.6%,运用词序方式造词的数量占语法造词数的91.4%,而《外篇》和《杂篇》虚词方式造词的数量分别占语法造词数的5.6%和5.4%,词序方式造词的数量分别占语法造词数的94.4%和94.6%。这表明《内篇》运用虚词方式造词能力要比《外篇》和《杂篇》强一些,而《内篇》运用词序方式造词能力比《外篇》和《杂篇》稍弱一点。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在先秦双音词的语法造词阶段中运用词序方式造词占居主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运用虚词方式造词逐渐减弱。虽然内、外、杂三篇的比例相差不是很大,但我们还是能看出运用虚词方式造词在《外篇》、《杂篇》中有减弱的趋势。

运用词序方式造词的五种结构形式双音词,其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总体上看,联合式和偏正式最先出现,而且呈强势状态,而补充式、支配式、表述式出现较后,而且发展较为缓慢。具体到《庄子》中,其内、外、杂三篇中的五种结构形式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

表3 《内篇》

表4 《外篇》

表5 《杂篇》

将内、外、杂三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其发展速度是不同的。

(一)联合式比较

《内篇》同《外篇》、《杂篇》比较,从数量上看,联合式大体保持平衡。从语义构成来看,在联合式双音词中,三篇都保持着名词居多、形容词较少、动词罕见的格局。《内篇》中的联合词只有相同意义联合词和相类意义联合词两类,而《外篇》、《杂篇》中的联合词除了这两类以外,还出现了相反意义联合词,数量很少,有些还是一些过渡词,联合得不够紧密。从词性构成看,三篇中联合式依然都保持了构成双音词的语素同该复音词词性一致的特点。其中名名联合构成名词最多,形形联合构成形容词居其次,动动联合构成动词相对少一些;语素同复音词词性不一致的结构形式非常少。

从词序构成看,同素异序词《内篇》中有3例,约占全篇双音词的0.9%;《外篇》中有6例,约占全篇双音词的0.6%;《杂篇》中有3例,约占全篇双音词的0.4%。在同文中出现同素异序词反映了当时的这些双音词还不十分凝固。参看上面的比例,《外篇》和《杂篇》与《内篇》相比分别下降了0.3%和0.5%,这表明在由词组凝固为词的过渡阶段中,《内篇》相对《外篇》和《杂篇》而言,处在早期一些。

另外,在外、杂两篇中,还同时出现了同素异序词“将迎”、“迎将”,“长久”、“久长”,“民人”、“人民”共3组,而这些在《内篇》中未出现过,这表明:《外篇》、《杂篇》是处于同时期的文献;越来越多的词组在向词转化。

[将迎、迎将 ]

(1)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庄子·外篇·知北游》)

(2)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庄子·杂篇·寓言》)

[长久、久长 ]

(1)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庄子·外篇·在宥》)

(2)今丘告我 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庄子·杂篇·盗跖》)

[民人、人民 ]

(1)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庄子·外篇·在宥》)

(2)衍请受甲二十万 ,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 。(《庄子·杂篇·则阳》)

(二)偏正式比较

从语义上看,偏语素对正语素的内部修饰、限制关系比较复杂。正语素主要表示人或事物,偏语素则有表职业、表身份、表数量、表状貌、表质地、表性质、表方位、表地域、表时间、表种类、表领属等(前面为节省篇幅,已作了适当的归并),《内篇》中偏语素有表职业、身份、数量、领属、性质、状态、方式、颜色,《外篇》《杂篇》中偏语素的语义除了这些外,还有表时间、方位、质地。从这个层面看,说明《外篇》、《杂篇》的较《内篇》更为复杂。

充当正语素的有一些意义比较概括,能够起一类词大类名作用的语素,它们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这类正语素在《内篇》中有“人”、“夫”、“子”三个,如:“至人”、“神人”、“圣人”、“妇人”、“寡人”、“众人”、“小人”、“弟子”、“天子”、“王子”、“夫子”、“丈夫”、“匹夫”等。在《外篇》、《杂篇》中,这些正语素仍有较强的构词能力,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正语素“士”,例如:“廉士”(外·刻意)、“贤士”(外·刻意)、“义士”(杂·盗跖)、“剑士”(杂·说剑),而《内篇》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

从词性上来看, 三篇的构成情况如表6:

由表6看出,《内篇》偏正式双音词以名词为主,《外篇》、《杂篇》偏正式双音词也以名词为主,但是动词、形容词开始萌芽。从构词方式看,《内篇》与《外篇》、《杂篇》比较,方式不及它们丰富,《内篇》占所列构词方式7种,《外篇》、《杂篇》分别占所列构词方式10种、8种。

表6

(三)补充式、支配式、主谓式比较

《内篇》、《杂篇》中补充式还没出现,《外篇》中补充式开始萌芽,共有5个,占五种词序造词数的0.48%。三篇中的支配式在数量上保持大致平衡。主谓式三篇中数量虽少,但从《内篇》(0.39%)到《外篇》(0.67%)、《杂篇》(1.14%)呈逐步增长趋势。

运用虚词方式造词的双音词,《内篇》中仅有后缀“然”,而《外篇》和《杂篇》中,除继续保持了“然”以外,还出现了新的后缀“乎”、“者”、“若”。《内篇》中也有“者”字结构,应是词组而不是词,如:“叫者”(内·齐物论)中间可加一“嚷”字,变为“叫嚷者”;“吸者”(内·齐物论)中间可加一“气”字,变为“吸气者”,《杂篇》中的“谒者”则不能这样加,然而《杂篇》中以“者”为后缀的双音词确是从“者”字结构逐渐演化来的,所以上例《内篇》中的“者”应看作是《杂篇》后缀“者”的源头。据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内篇》早于《外篇》和《杂篇》。

三、结论

通过对《庄子》内、外、杂三篇中双音词的分析、比较,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从内、外、杂三篇中的双音词占总字数的比例来看,《外篇》和《杂篇》中的双音词在数量上相对于《内篇》而言有进一步的发展。内、外、杂三篇中的语音造词呈递减趋势,而语法造词呈递增趋势。在语法造词中,从《内篇》到《外篇》、《杂篇》,运用词序方式造词也呈递增趋势。

(二)偏正式数量在三篇中均占首位,联合式次之,它们的发展大致保持平衡。支配式、主谓式数量较少,在《外篇》和《杂篇》中处于增长趋势。补充式双音词在《外篇》中开始萌芽。偏正式双音词,从语义上看,《外篇》和《杂篇》中偏语素对正语素的内部修饰、限制关系比《内篇》更复杂,不仅涉及到人和事物,而且涉及到时间。其词尾“子”“人”“士”作为正语素构成的名词发展更快。从词性上看,《内篇》主要是构成名词;《外篇》、《杂篇》名词仍居多数,但动词增多,形容词开始萌芽,其构词方式也更为丰富。然而,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决定于正语素的词性则是三篇相同的。联合式双音词,从语义上看,《外篇》和《杂篇》中相反意义联合词开始萌芽,《内篇》没有出现。从词性上看,三篇保持一致,以同词性单音语素合成同词性双音词为主,主要是名名联合构成名词,动动联合构成动词,形形联合构成形容词。从词序构成看,三篇都有同素异序词,但《内篇》中此类词所占比例比《外篇》、《杂篇》高,另外,《外篇》中的双音词和《杂篇》中的双音词有词序倒置现象。

(三)附加式双音词在《庄子》中只出现了附加后缀,而且不发达。《内篇》中仅有后缀“然”,《外篇》、《杂篇》比《内篇》丰富一些,除了“然”之外,还有“乎”、“者”、“若”, “然”继续保持着较强的构词能力,其它则数量很少。

(四)从汉语发展规律分析,《内篇》的创作时间与《孟子》大致同时,明显早于《外篇》和《杂篇》;《内篇》应该是庄子本人自撰,《外篇》、《杂篇》是其后学所著。

猜你喜欢
双音词造词词序
修改病句的妙招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关于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
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的形成方式与词义演变例释
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俄汉语定语对比
《玉堂闲话》古今异义双音词分析
影响词序的“普通重音”规则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亲”成词及词义演变考